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的渊源,这是可取的地方,而历史主义的说明,就不是考据家所能知道
的了。
阮元有“释达”篇,以“达”学为“春秋”末年的思想。他说:
达之为义,圣贤道德之始(?),古人最重之,且恒言之,而
后人赂之。。。后儒持明体达用之论,而达专属用,非孔曾本义也。
(同上“释达”)
“达”字所以成为春秋末年的思想,因为那时已经有“贤”者一类国民
阶级出现(参看拙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第十一章),作为自由民的国人
参加了政治活动,参加了学术活动(学术下私人),才能有下学而上达”的
思想。这时不似西周的氏族贵族,“贵者恒贵”了,而那些出身鄙贱的人也
相对地能够参与国事,作宰出仕,所以儒者尊贤,墨者尚贤,提倡功业上之
“达”德。阮元这篇文字所举的材料不似前一篇用时代不同的东西抽象出来,
而主要依据“论语”等书说明春秋时代到战团“达”字一伦理思想的重要性。
他说:
达之为义,春秋时甚重之。达之为义,学者亦多问之。“论语”: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
义,察言而观色,懀б韵氯耍诎畋卮铮诩冶卮铩!!!薄按蟠�
礼”:“。。曾子曰:。。君子进则能达,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
功也。”绎孔曾此言,知所谓达者,乃士大夫(?)学问明通,思
虑不争,言色质直,循行于家国之间,无险阻之处也。。。故“论
语”:“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夫仁者,己欲达而达
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此达之说也。。。“论
语”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孟子”曰:“君子之志
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此不达之说也。(“研经室一集”卷一“释
达”)
由此看来,“达”的伦理思想,是因了春秋以至战国的国民阶级的活动,
所产生的政治修养,惟有在氏族贵族政治解体的时候,一般市民或私人才可
以由成章下学而上达于邦家政治。阮元的解释虽没有历史的说明,但显示出
最初步的史料辨别。这里,他也有主观的愿望和理想,即他反对宋儒以来“明
体达用”的玄学,而把达用的功利古说举示出来以为自己的凭藉。所以他说:
元按,达也者,士大夫智类通明,所行事功及于家国之谓也。
(同上)
在阮元对古代思想的研究中,值得介绍的,是他论古今“性”说变化的
历史,这是思想史的初步研究。性命之论,在中国中古思想史中,是一个主
要的论争题目。唐宋以来,性的玄学大为发展。晚明以及清初的学者,从人
性的玄学反驳过来而介人性的实学,这场官司打得很热烈。胡适派竟把这一
问题认为是不可解决的问题,认为参与这种认争即为“无谓之争”,徒生枝
节而已。实则,此一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答早已
没有什么神秘,活的历史的人性论已经代替了从前死的类概念的人性论了。
而且,此一问题,又可从思想史上予以解答,各个时代各有其本时代的人性
论,它不过是反映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思维过程史的标志罢了。阮元的性
命训诂,自然有他的时代的主观愿望,借助于恢复古训之义而表现自己的主
张。但他的思想史的训诂,要求将各时代的思想还元于各自时代的面目,则
是他的学术的价值。在这里,我们认为无批判地完全崇拜阮氏之说,固为近
视,而有成见地完全抹杀阮氏之说,也不是研究历史的态度。
阮元从“性”字渊源上讲起。他说:
余讲学不敢似学案立宗旨(按此句暗评宋儒),惟知言性则溯
始“召诰?之节性,迄于“孟子”之性善(化二者各有历史的特点,
不能等视),不立空谈,不生异说而已。性字之造于周召之前:从
心则包仁义礼智等在内,从生则包味嗅声色等在内 (此二句,第
一句甚是,第二、三句则望文生义)。是故周召之时解性字者朴实
不乱,何也?字如此实造,事亦如此实讲。周召知性命有欲,必须
节之。节者,如有所节制,使不逾尺寸也(此段指出古人思想,甚
是,但从下他引“中庸”的“率性”,以为仍是周召节性之义,其
中没有玄想,而依从于实事,就不合于历史了)。(”研经室再续
集”卷一“节性齐主人小像跋”)
除开地下资料而言,他以性字出现在中国最早文献上始自“召诰,之“节
性”,这断案是差强人意的。他在“性命古训”篇序丈说:“先举‘尚书’
‘召诰’。。以建首”(“研经室一集”卷十),似以部分“周书”与“商
书”以前的文献乃七十子后学者所为。但他在论本文时则有出入,而说“‘尚
书’之虞性(按虞性原文为“不虞天性”,郑康成以度训虞,属“商书”)、
节性,‘毛诗’之弥性,言性者所当首举而尊式之,盖最古之训也。学者远
释二氏,而近忘圣经,何也?”(“揅经室一集”卷十)此文中又举出“商
书”“西伯戡黎”篇之文,研其用意,“商书”之文可据亦可不据,尚无定
见。至于“汤诰”之“降衷恒性”,王应麟断为言性之始,他则以其为“古
文尚书”而否认之。
性字出现,在“尚书”始于“召诰”,在“诗经”始于“大雅”“卷阿”。
“卷阿”一诗,文献名贵,旧说以为成王时代之诗,未可确信,依诗中所述
的氏族君子看来,不能不在夷厉时代以后。从文句上讲来,“召诰”:“节
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卷阿”:“岂弟君子,裨尔弥
尔性,似先公酋矣。。。”这种人性说,诚如阮元所说“质实无高妙之旨”,
“但言无因病之忧,即是考终福命,。。此周时人所说之性,非李习之所复
之性。”(同上“性命古训”)然而他把性字讲成从心从生,则不是古训。
性字,周金中作生,“蔡姞敦”:“用蕲眉寿绾绰,永命弥厥生”,“齐子
仲姜镈”:“用求考命弥生”。弥厥生、弥生之生,即“卷阿”弥尔性之性,
是性字原则生字,从心则后起之事。至于他说性包含仁义礼智在内,更为春
秋以后的思想了。但阮元也并不是不知道“生之谓性”的古训的。他在“性
命古训”中说:
按性字本从心从生,先有生字,后造性字,商周古人造此字时,
即已谐声,声亦意也。然则告子生之谓性一言本不为误,故孟子不
骤辟之,而先以言问之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欤?”盖生
之谓性一句为古训,而告子误解古训,竟无人物善恶之分。。。孟
子非辟其生之谓性之古说也。(“揅经室一集”卷十)
在西周可靠文献以及西周吉金之中,命字多见,性字很生疏。阮元说“周
初古人亦不必定于多说性字”(同上),此话不易。周初 古人的性命观究竟
如何呢?“字如此实造,事如此实讲”,是阮元较近于实际的答案,然而汉
学家并不能解答具体的历史。据著者研究,第一、性命在西周氏族君子的意
识中,是最初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殷代甲文中帝与祖不分,天与人(此人
字指族人)不分,因此,性命还没有分裂。周初则不然,帝与祖分裂,天与
人(亦指族人)分裂,故产生了周金、“周颂”、“周书”中先王(文王)
配天的天命论,这是周公明堂制度建立以后的观念,而天帝和祖宗的宗教便
和殷代区别开来。第二、天命观是周初的最重要的思想,故性字虽为周初古
人并不多说之字,而命字确为这时的重要语集。第三、性命的规范仅限于先
王配天并降福于后代子孙的理由,只说明“有孝有德”的宗教,还没有一般
的人类性命观。第四、“性”字出现,也不是一般的人性(如性善性恶)思
想,仅指示贵族按照先公先王的样子以终天命罢了。“大雅”“卷阿”说: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
矣!尔士宇畈章,亦孔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
矣!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
矣!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四方为纲!
这是歌颂氏族君子或后王应当帅型先王受命、俾子子孙孙万福无疆的诗
句,周金所谓“永命弥厥生”,“用求考命弥生”,可以互证。“书”“召
诰”“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下文也说到要监于复殷
之坠厥命,而且还说:
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
历年;知今我初服。。。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由此看来,初服受命为王,和生子初生相比,因为天降命与天降生是相
同的。天既命哲,则天也降生。天之永命既和弥厥生相应,那么,只要敬德
孝祖便可以永继先公先王之禄位。性命古训,就是这样。“永命”与“弥生”
相配合,即永远为奴隶主或为被支配阶级的统治者之义。阮元在“性命古训”
里把“初生”之义解释为贵者所以降生的意思。他说:“君臣贵贱,群类不
同,各有性命,即‘召诰’所说罔不在厥初生,亦即‘诗’所谓实命不同也。”
这是忠实的训诂。他又说:“此诗俾尔云云之文法,与‘天保定尔’之‘俾
尔单厚,何福不除’等句相同,虽言性而有命在内,故郑笺兼性命言之,且
但言无困病之忧,即是考终福命。”解释也近乎实际。
阮元以为性命古训与威仪不可分。他说:圣人。。因其动作,以礼义为
威仪,威仪所以定命,定,如“诗”“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之定。能者(按
此二字有语病,周制初期能者贤者尚未出现,应为贵者,或通用君子)勤于
礼乐威仪,以就弥性之福禄,不能者(此三字亦不妥)惰于礼乐威仪,以取
弃命之祸乱(此属变雅所谓哲人之愚了)。是以周以前(应言周初)圣经古
训,皆言勤威仪以保定性命,未闻如李习之之说,以寂明通照复性也。威仪
者,人之体貌,后人所藐视为在外最粗浅之事,然此二字古人最重之。(“揅
经室一集”卷十“性命古训”)他的威仪说,是由“左传”“君子勤礼,小
人尽力”二句开首研究。但解释古人“威仪”是性命的内容,应引“诗”“书”
的材料为证件,仅引“左传”,不能证古人“未尝求德行言语性命于虚静不
易思索之境”(同上)。因为“左传”并非西周文献。于是他说:
或左氏之言少有浮夸乎?试再稽之“尚书”。“书”言威仪者
二(“顾命”、“酒诰”);再稽之“诗”,“诗”三百篇中言威
仪者十有七。。。“敬慎威仪,惟民之则”。“威仪抑抑,德音秩
秩,。。受福无疆,四方之纲”。“抑抑威仪,维德之隅”。“敬
慎威仪,以近有德”。。。威仪者,言行所自出,故曰“慎尔出话,。。
无不柔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此谓谨慎言行,柔嘉容色
之人即力威仪也。(下引仲山甫“古训是式,威仪是力”之章句为
证)。。且百行莫大于孝。。。“诗”曰:“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靡不有孝,自求伊祜”矣。。。且力于威仪者,可祈天命之福,故
“威仪抑抑”于“四方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