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367章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67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镇江,不是江苏镇江,而是辽东的镇江堡,此地位于鸭绿江入海口,与朝鲜隔江而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极其坚固,易守难攻。

 

但大家之所以吃惊,不是由于它很重要,很坚固,而是因为它压根就不在明朝手里。

 

辽阳、沈阳失陷之前,这里就换地主了,早就成了后金的大后方,且有重兵驻守,这个时候去镇江堡,动机只有两个:投敌,或是找死。

 

然而毛文龙说,我们既不投敌,也不寻死,我们的目的,是攻占镇江。

很明显,这是在开玩笑,辽阳已经失陷了,没有人抵抗,没有人能够抵抗。大家的心中,有着共同且唯一的美好心愿——逃命。

 

但是毛文龙又说,我没有开玩笑。

 

我们要从这里出发,横跨海峡,航行上千里,到达敌人重兵集结的坚固堡垒,凭借我们这支破落不堪、装备不齐、刚刚一败涂地,只有几百人的队伍,去攻击装备精良、气焰嚣张、刚刚大获全胜的敌人,以寡敌众。

 

我们不逃命,我们要攻击,我们要彻底地击败他们,我们要收复镇江,收复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

 

没有人再惊讶,也没有人再反对,因为很明显,这是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足以让他们前去攻击镇江,义无反顾的理由。

 

在夜幕的掩护下,毛文龙率军抵达了镇江堡。

 

事实证明,他或许是个冲动的人,但绝不是个愚蠢的人,如同预先彩排的一样,毛文龙发动了进攻,后金军队万万想不到,在大后方竟然还会被人捅一刀,没有丝毫准备,黑灯瞎火的,也不知到底来了多少人,从哪里来,只能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此战明军大胜,歼灭后金军千余人,阵斩守将佟养真,收复镇江堡周边百里地域,史称“镇江堡大捷”。

 

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在辽东最大,也是唯一的胜仗。

 

消息传来,王化贞十分高兴,当即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镇守镇江堡。

 

后金丢失镇江堡后,极为震惊,派出大队兵力,打算把毛文龙赶进海里喂鱼。

 

由于敌太众,我太寡,毛文龙丢失了镇江堡,被赶进了海里,但他没有喂鱼,却开始钓鱼——退守皮岛。

 

毕竟只是个岛,所以刚开始时,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可不久之后,他就用实际行动,让努尔哈赤先生领会了痛苦的真正含义。

 

自天启元年以来,毛文龙就没休息过,每年派若干人,出去若干天,干若干事,不是放火,就是打劫,搞得后金不得安生。

 

更烦人的是,毛岛主本人实在狡猾无比,你没有准备,他就上岸踢你一脚,你集结兵力,设好埋伏,他又不来,就如同耳边嗡嗡叫的蚊子,能把人活活折磨死。

 

后来努尔哈赤也烦了,估计毛岛主也只能打打游击,索性不搭理他,让他去闹,没想到,毛岛主又给了他一个意外惊喜。

天启三年(1623),就在后金军的眼皮底下,毛岛主突然出兵,一举攻占金州(今辽宁金州),而且占住就不走了,在努尔哈赤的后院放了把大火。

 

努尔哈赤是真没法了,要派兵进剿,却是我进敌退,要登陆作战,又没有那个技术,要打海战,又没有海军,实在头疼不已。

 

努尔哈赤是越来越头疼,毛岛主却越来越折腾,按电视剧里的说法,住孤岛上应该是个很惨的事,要啥啥没有,天天坐在沙滩上啃椰子,眼巴巴盼着人来救。

 

可是毛文龙的孤岛生活过得相当充实,照史书上的说法,是“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

 

这就是说,毛岛主在岛上搞得很好,大家都不在陆地上混了,跟着跑来讨生活,岛上的商品经济也很发达,还能抽税。

 

这还不算,毛岛主除了搞活内需外,还做进出口贸易,日本、朝鲜都有他的固定客商,据说连后金管辖区也有人和他做生意,反正那鬼地方没海关,国家也不征税,所以毛岛主的收入相当多,据说每个月都有十几万两白银。

 

有钱,自然就有人了,在高薪的诱惑下,上岛当兵的越来越多,原本只有两百多,后来袁崇焕上岛清人数时,竟然清出了三万人。

 

值得夸奖的是,在做副业的同时,毛岛主没有忘记本职工作,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创造了很多业绩,摘录如下:

 

(天启)三年,文龙占金州。

四年五月,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大清国东偏。

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

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

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

 

乱打一气不说,竟然跑到人家地面上屯田种粮食,实在太嚣张了。

 

努尔哈赤先生如果不恨他,那是不正常的。

 

可是恨也白恨,科技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毛岛主胡乱闹腾。

 

拜毛文龙同志所赐,后金军队每次出去打仗的时候,很有一点惊弓之鸟的感觉,唯恐毛岛主在背后打黑枪,以至于长久以来不能安心抢掠,工作精力和情绪受到极大影响,反响极其恶劣。

 

如此成就,自然无人敢管,朝廷哄着他,王化贞护着他,后来,王在晋接任了辽东经略,都得把他供起来。

 

毛文龙,袁崇焕的第三个帮助者,现在的上级、未来的敌人。

启三年(1623),袁崇焕正热火朝天地在宁远修城墙的时候,另一个人到达宁远。

 

这个人是孙承宗派来的,他的职责,是与袁崇焕一同守护宁远。这个人的名字叫满桂。

 

满桂,宣府人,蒙古族。很穷,很勇敢。

 

满桂同志应该算是个标准的打仗苗子,从小爱好打猎。长大参军了,就爱好打人,在军队中混了很多年,每次出去打仗,都能砍死几个,可谓战功显赫,然而战功如此显赫,混到四十多岁,才是个百户。

 

倒不是有人打压他,实在是因为他太实在。

 

明朝规定,如果你砍死敌兵一人(要有首级),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一、升官一级。二、得赏银五十两。

 

每次满桂都选第二种,因为他很缺钱。

 

我不认为满桂很贪婪,事实上,他很老实。

 

因为他并不知道,选第二种的人,能拿钱,而选第一种的,既能拿权,也能拿钱。

 

就这么个混法,估计到死前,能混到个千户,就算老天开眼了。

 

然而数年之后一个人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个失败的人,是杨镐。

 

万历四十七年(1619),杨镐率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全军覆没,光将领就死了三百多人,朝廷没人了,只能下令破格提拔,满桂同志就此改头换面,当上了明军的高级将领——参将。

 

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另一个成功的人——孙承宗。

 

天启二年(1622),在巡边的路上,孙承宗遇见了满桂,对这位老兵油子极其欣赏(大奇之),高兴之余,就给他升官,把他调到山海关,当上了副总兵,一年后,满桂被调往宁远,担任守将。

 

满桂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经验丰富,还能搞外交。

 

当时的蒙古部落,已经成为后金军队的同盟,无论打劫打仗都跟着一起来,明军压力很大,而满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他利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对同胞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劝说,对于不听劝说的,也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攻打。很快,大家就被他又打又拉的诚恳态度所感动,全都服气了(桂善操纵,诸部咸服)。

 

此外,他很擅长堆砖头,经常亲自监工砌墙,还很喜欢练兵,经常把手下的兵练得七荤八素。

就这样,在满桂的不懈努力下,宁远由当初一座较大的废墟,变成了一座较大的城市(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

 

而作为宁远地区的最高武官,他与袁崇焕的关系也相当好。

 

其实矛盾还是有的,但问题不大,至少当时不大。

 

必须说明一点,满桂当时的职务,是宁远总兵,而袁崇焕,是宁前道。就级别而言,满桂比袁崇焕要高,但明朝的传统,是以文制武,所以在宁远,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高一点点。

 

而据史料记载,满桂是个不苟言笑,却极其自负的人。加上他本人是从小兵干起,平时干的都是砍人头的营生(一个五十两),注重实践,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空谈理论,没打过仗的文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袁崇焕。

 

但有趣的是,他和袁崇焕相处得还不错,并不是他比较大度,而是袁崇焕比较能忍。

 

袁大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在辽东混的,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杀人放火的事情干惯了,在这些人看来,自己这种文化人兼新兵蛋子,是没有发言权的。

 

所以他非常谦虚,非常能装孙子,还时常向老前辈们(如满桂)虚心请教,满桂们也心知肚明,知道他是孙承宗的人,得罪不起,都给他几分面子。总之,大家混得都还不错。

 

满桂,袁崇焕的第四个帮助者,三年后的共经生死的战友,七年后置于死地的对手。

 

或许你觉得人已经够多了,可是孙承宗似乎不怎么看,不久之后,他又送来了第五个人。

 

这个人,是他从刑场上救下来的,他的名字叫赵率教。

 

赵率教,陕西人,此人当官很早,万历中期就已经是参将了,履历平平,战功平平,资质平平,什么都平平。

 

表现一般不说,后来还吃了官司,工作都没了。后来也拜杨镐先生的福,武将死得太多没人补,他就自告奋勇,去补了缺,在袁应泰的手下,混了个副总兵。

 

可是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去没多久,辽阳就丢了,袁应泰自杀,他跑了。

 

情急之下,他投奔了王化贞,一年后,广宁失陷,王化贞跑了,他也跑了。

 

再后来,王在晋来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晋。

 

由于几年之中,他到了好几个地方,到哪,哪就倒霉,且全无责任心,遇事就跑,遇麻烦就溜,至此,他终于成为了明军之中有口皆碑的典型人物——反面典型。
对此,赵率教没有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

 

然而不久后,赵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晋,主动提出了一个要求:

 

“我愿戴罪立功,率军收复失地。”

 

王在晋认为,自己一定是听错了,然而当他再次听到同样坚定的话时,他认定,赵率教同志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

 

因为在当时,失地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只有山海关,往大了说,整个辽东都是失地,您要去收复哪里?

 

赵率教回答:前屯。

 

前屯,就在宁远附近,是明军的重要据点。

 

在确定赵率教头脑清醒,没有寻死倾向之后,王在晋也说了实话:

 

“收复实地固然是好,但眼下无余兵。”

 

这就很实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只是我也没法。

 

然而赵率教的回答彻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

 

“无需派兵,我自己带人去即可。”

 

老子是辽东经略,手下都没几号人,你还有私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