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361章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61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拜他父亲所赐,几十年来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儿子的教育是一点没管,所以朱由校小朋友不怎么读书,却很喜欢做木匠,常年钻研木工技巧。

 

    幸好,他的身边还有王安。

 

    王太监不负众望,添油加醋解说一番,略去儿童不宜的部分,最后得出结论:李选侍必须滚蛋。

 

    朱由校决定,让她滚。

 

    很快,李选侍得知了这个决定,她决定反击。

 

    九月初四

 

    李选侍反击的具体形式,是谈判。

 

    她派出了一个使者,去找杨涟,希望这位钢铁战士会突然精神失常,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相信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人,并且慷慨大度的表示,你可以继续住在乾清宫,继续干涉朝政。

 

    人不能愚蠢到这个程度。

 

    但她可以。

而她派出的那位使者,就是现在的李进忠,将来的魏忠贤。

 

    这是两位不共戴天的死敌第一次正面交锋。

 

    当然,当时的杨涟并没有把这位太监放在眼里,见面二话不说:

 

    “她(指李选侍)何时移宫?”

 

     李进忠十分客气:

 

    “李选侍是先皇指定的养母,住在乾清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杨涟很不客气:

 

    “你给我记好了,回去告诉李选侍,现在皇帝已经即位,让她立刻搬出来,如果乖乖听话,她的封号还能给她,如果冥顽不灵,就等皇帝发落吧!”

 

    最后还捎带一句:

 

    “你也如此!”

 

    李进忠沉默地走了,他很清楚,现在自己还不是对手,在机会到来之前,必须等待。

 

    李选侍绝望了,但她并不甘心,在最后失败之前,她决心最后一搏,于是她去找了另一个人。

 

    九月初五 登基前最后一日

 

    按照程序规定,明天是皇帝正式登基的日期,但是李选侍却死不肯搬,摆明了要耍赖,于是,杨涟去找了首辅方从哲,希望他能号召群臣,逼李选侍走人。

 

    然而,方从哲的态度让他大吃一惊,这位之前表现积极的老头突然改了口风:

 

    “让她迟点搬,也没事吧。(迟亦无害)”

 

    杨涟愤怒了:

 

    “明天是皇上登基的日子,难道要让他躲在东宫,把皇宫让给那个女人吗?!”

 

    方从哲保持沉默。

 

    李选侍终于聪明了一次,不能争取杨涟,就争取别人,比如说方从哲。

 

    因为孤独的杨涟,是无能为力的。

 

    但她错了,孤独的杨涟依然是强大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留存着一个信念:

 

    当我只是个小人物的时候,你体谅我的激奋,接受我的意见,相信我的才能,将你的身后之事托付于我。

 

    所以,我会竭尽全力,战斗至最后一息,绝不放弃。

 

    因为你的信任,和尊重。

 

    在这最后的一天里,杨涟不停地到内阁以及各部游说,告诉大家形势危急,必须立刻挺身而出,整整一天,即使遭遇冷眼,被人讥讽,他依然不断地说着,不断地说着。

 

    最终,许多人被他打动,并在他的率领下,来到了宫门前。

 

    面对着阴森的皇宫,杨涟喊出了执着而响亮的宣言:

 

    “今日,除非你杀掉我,若不移宫,宁死不离(死不去)!”
 由始至终,李选侍都是一个极为贪婪的女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虐待朱由校的母亲,逼迫皇帝,责骂皇长子,只为她的野心和欲望。

 

    但现在,她退缩了,她决定放弃。因为她已然发现,这个叫杨涟的人,是很勇敢的,敢于玉石俱焚、敢于同归于尽。

 

    无奈地叹息之后,她退出了乾清宫,从此,她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或许依然专横、撒泼,却已无人知晓,因为,她已无关紧要。

 

    随同她退出的,还有她的贴身太监们,时移势易,混口饭吃也不容易。

 

    然而一位太监留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未终结,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另一个女人。

 

    从这个女人的身上,他将得到新的前途,以及新的名字。

 

    强大,无比强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六,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正式登基,定年号为天启。

 

    一个复杂无比,却又精彩绝伦的时代就此开始。

 

    杨涟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日起,在短短十五天之内,他无数次绝望,又无数次奋起,召见、红丸、闯宫、抢人、拉拢、死磕,什么恶人、坏人都遇上了,什么阴招、狠招都用上了。

 

    最终,他成功了。

 

    据史料记载,在短短十余天里,他的头发已变成一片花白。

 

    当天启皇帝朱由校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个为他的顺利即位费尽心血的人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回报。

 

    几日后,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一年后,任太常少卿,同年,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后任左副都御史。短短一年内,他从一个从七品的芝麻官,变成了从二品的部级官员。

 

    当然,得到回报的,不仅是他。

 

    东林党人赵南星,退休二十多年后,再度复出,任吏部尚书。

 

    东林党人高攀龙,任光禄丞。后升任光禄少卿。

 

    东林党人邹元标,任大理寺卿,后任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东林党人孙慎行,升任礼部尚书。

 

    东林党人左光斗,升任大理寺少卿,一年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以下还有若干官,若干人,篇幅过长,特此省略。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才是伟大的,现在,我相信了。

 

    当皇帝的当皇帝,升官的升官,滚蛋的滚蛋,而那个曾经统治天下的人,却似乎已被彻底遗忘。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母亲被冷遇,长大了,书读不上,太子立不了,基本算三不管,吃穿住行级别很低,低到连刺杀他的人,都只是个普通农民,拿着根木棍,就敢往宫里闯。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身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蒙古大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结果真成仙了。

 

    更搞笑的是,许多历史书籍到他这里,大都只讲三大案,郑贵妃、李选侍,基本上没他什么事,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在他死后,为了他的年号问题,大臣们展开了争论,因为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死了,八月,他就死了。而他的年号泰昌,没来得急用。

 

    问题来了,如果把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作泰昌元年,那是不行的,因为直到七月,他爹都还活着。

 

    如果把第二年(1621)当作泰昌元年,那也是不行的,因为他去年八月,就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问题终究被解决了,凭借大臣们无比高超的和稀泥技巧,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处理方案隆重出场: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一月到七月,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为泰昌元年。明年(1621),为天启元年。

 

     这就是说,在这一年里,前七个月是他爹的,第二年是他儿子的,而他的年份,只有一个月。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他很可怜,几十年来畏畏缩缩,活着没有待遇,死了没有年号,事实上,他人才刚死,就有一堆人在他尸体旁边你死我活,抢儿子抢地方,忙得不亦乐乎。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刑部侍郎、大理寺丞等等等等,政权落入了东林党的手中。

 

    它很强大,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这一现象,史称“众正盈朝”。
按照某些史书的传统解释,从此,在东林党人的管理下,朝廷进入了一个公正、无私的阶段,许多贪婪的坏人被赶走,许多善良的好人留下来。

 

对于这种说法,用两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

 

用四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八道。

 

之前我曾经说过,东林党不是善男信女,现在,我再说一遍。

 

掌权之后,这帮兄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红丸案。

 

追查,是应该的,毕竟皇帝死得蹊跷,即使里面没有什么猫腻,但两位蒙古大夫,一个下了泻药,让他拉了几十次,另一个送仙丹,让他飞了天,无论如何,也应该追究责任。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追究责任后还不过瘾,非要搞几个幕后黑手出来,郑贵妃、李选侍这几位重点嫌疑犯,名声坏,又歇了菜,要打要杀,基本都没个跑。

 

可是现成的偏不找,找来找去,找了个老头——方从哲。

 

天启元年(1621),礼部尚书孙慎行上疏,攻击方从哲。大致意思是说,方从哲和郑贵妃有勾结,而且他还曾经赏赐过李可灼,出事后,只把李可灼赶回了家,没有干掉,罪大恶极,应予严肃处理。

 

这就真是有点无聊恶搞了,之前说过,李可灼最初献药,还是方老头赶回去的,后来赏钱那是皇帝同意的,所谓红丸到底是什么玩意,鬼才知道,稀里糊涂把人干掉,也不好。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从哲都没错,而且此时东林党掌权,方老头识时务,也不打算呆了,准备回家养老去了。

 

可孙部长用自己的语言,完美地解释了强词夺理这个词的含义:

 

“从哲(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

 

这意思是,你老兄即使没有干掉皇帝的心思,也有干掉皇帝的罪过,即使你退休走人,也躲不过去这事。

 

强词夺理还不算,还要赶尽杀绝:

 

“陛下宜急讨此贼,雪不共之仇!”

 

所谓此贼,不是李可灼,而是内阁首辅,他的顶头上司方从哲。

 

很明显,他很激动。

 

孙部长激动之后,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也激动了,跟着上书过了把瘾,不搞定方从哲,誓不罢休。

 

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

 

七十多岁的老头,都快走人了,为什么就是揪着不放呢?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郑贵妃不重要,李选侍不重要,甚至案件本身也不重要。之所以选中方从哲,把整人进行到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浙党。

 

只要打倒了方从哲,借追查案件,就能解决一大批人,将政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