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356章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56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一群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知识分子,是如何掌控政权的呢?

 

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政权。

 

因为掌控政权的唯一方式,就是斗争。

 

东林党的实力

 

道德文章固然有趣,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应该是顾宪成。

 

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那次京察中,吏部尚书孙鑨——撤职了,考功司郎中赵南星——回家了,首辅王锡爵——辞职了,而这事幕后的始作俑者,从五品的小官,考功司员外郎顾宪成——升官了(吏部文选司郎中)。

 

升官了还不说,连他的上级,继任吏部尚书陈有年,也都是他老人家安排的,甚至后来回无锡当老百姓,他依然对朝廷动向了如指掌。李三才偷看信件,王锡爵打道回府,朝廷的历任首辅,在他眼中不是木偶,就是婴儿。

 

这是一团迷雾,迷雾中的一切,似乎和他有关系,又似乎没有关系

 

拨开这团迷雾之后,我看到了一样东西——实力。

 

顾宪成的实力,来自于他的官职。

 

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郎中(司长),分别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但是,这四个司的地位是不同的,而其中最厉害的,是文选司和考功司,文选司负责人事任免,考功负责官员考核,这两个司的官员向来无人敢惹,升官还是免职,发达还是破产,那就是一句话的事。

 

相对而言,验封司、稽勋司就一般了,一般到不用再介绍。



'1398'

 

有鉴于此,明代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而顾宪成先生的升迁顺序是:吏部考功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副职)——文选司郎中。

 

这就意味着,那几年中,大明的所有官员(除少数高官),无论是升迁,还是考核,都要从顾宪成手底下过,即使不过,也要打个招呼,就不打招呼,也得混个脸熟。

 

此外,我们有理由相信,顾宪成大人也是比较会来事的,因为一个不开窍的书呆子,是混不了多久的。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

 

在这个世界上,实力和道德,经常是两码事。

 

东林之中,类似者还有很多,比如李三才。

 

李三才先生的职务,之前已经说过,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兼漕运总督。

 

都察院佥都御史多了去了,凤阳是个穷地方,不巡也罢,真正关键的职务,是最后那个。

 

自古以来,漕运就是经济运转的主要途径,基本算是坐地收钱,肥得没边,普天之下,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盐政。

 

坐在这个位置上,要想不捞外快,一靠监督,二靠自觉。

 

很可惜,李三才不自觉,从种种史料分析,他很有钱,有钱得没个谱,请客吃饭,都是大手笔。

 

至于监督,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的御史,自己去检举自己,估计他还没这个觉悟。

 

作为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李三才在这方面的名声,那真是相当的大,大到几十年后,著名学者夏允彝到凤阳寻访,还能听到相关事迹,最后还叹息一声,给了个结论——负才而守不洁。

 

列举以上两人,只是为了说明一点:

 

东林,是书院,但不仅仅是书院,是道德,但不仅仅是道德。它是一个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力、有斗争意识的政治组织。

 

事实上,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那段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争斗的方式,是京察。

 

万历二十一年(1593),顾宪成失望地回家了,他虽费劲气力,却终究未能解决对手,京察失败。

 

但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十二年后(万历三十三年),京察开始,主持者杨时乔,他的公开身份,是吏部左侍郎,他的另一个公开身份,是东林党。



'1398'

 

有鉴于此,明代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而顾宪成先生的升迁顺序是:吏部考功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副职)——文选司郎中。

 

这就意味着,那几年中,大明的所有官员(除少数高官),无论是升迁,还是考核,都要从顾宪成手底下过,即使不过,也要打个招呼,就不打招呼,也得混个脸熟。

 

此外,我们有理由相信,顾宪成大人也是比较会来事的,因为一个不开窍的书呆子,是混不了多久的。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

 

在这个世界上,实力和道德,经常是两码事。

 

东林之中,类似者还有很多,比如李三才。

 

李三才先生的职务,之前已经说过,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兼漕运总督。

 

都察院佥都御史多了去了,凤阳是个穷地方,不巡也罢,真正关键的职务,是最后那个。

 

自古以来,漕运就是经济运转的主要途径,基本算是坐地收钱,肥得没边,普天之下,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盐政。

 

坐在这个位置上,要想不捞外快,一靠监督,二靠自觉。

 

很可惜,李三才不自觉,从种种史料分析,他很有钱,有钱得没个谱,请客吃饭,都是大手笔。

 

至于监督,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的御史,自己去检举自己,估计他还没这个觉悟。

 

作为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李三才在这方面的名声,那真是相当的大,大到几十年后,著名学者夏允彝到凤阳寻访,还能听到相关事迹,最后还叹息一声,给了个结论——负才而守不洁。

 

列举以上两人,只是为了说明一点:

 

东林,是书院,但不仅仅是书院,是道德,但不仅仅是道德。它是一个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力、有斗争意识的政治组织。

 

事实上,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那段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争斗的方式,是京察。

 

万历二十一年(1593),顾宪成失望地回家了,他虽费劲气力,却终究未能解决对手,京察失败。

 

但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十二年后(万历三十三年),京察开始,主持者杨时乔,他的公开身份,是吏部左侍郎,他的另一个公开身份,是东林党。



'1400'

 

但就整体而言,此时的东林党依然占据着优势,叶向高执政,东林党掌权,非常强大,强大得似乎不可动摇。 

 

然而就在此时,强大的东林党,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一直以来,东林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很道德。强大之后,就变成了你不道德,工作方针,原先是党同伐异,强大之后,就变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总而言之,不是我的同党,就是我的敌人。

 

这种只搞单边主义的混账做法,最终导致了一个混账的结果:

 

在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齐、浙、楚三党终于抛弃了之前的成见,团结一致跟东林党死磕了。

 

他们的折腾,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回报:

 

万历四十二年(1614),叶向高退休回家。

 

万历四十五年(1617),京察开始,主持京察的,分别是吏部尚书郑继之、刑部尚书李志。

 

郑继之是楚党,李志是浙党。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但凡是东林党,或者与东林党有关的人,二话不说,收包袱走人。这其中,还包括那位揭发了梃击案真相的王之寀。

 

萨尔浒之战前,朝廷斗争情况大致如此,这场斗争的知名度相当小,但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

 

因为这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斗争,是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斗争。

 

因为在不久之后,东林党将通过一个人的帮助,彻底击败浙、齐、楚三党。

 

然后,土崩瓦解的三党将在另一个人的指挥下,实现真正的融合,继续这场斗争,而那时,他们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阉党。

 

万历四十五年的京察,标志着东林党的没落,所谓东林党三大巨头,顾宪成已经死了,邹元标到处逛,赵南星家里蹲。

 

两大干将也全部消停,叶向高提早退休,李三才回家养老。

 

此时的首辅,是浙党的方从哲,此时的朝廷,是三党的天下。对东林党而言,前途似乎一片黑暗。

 

但新生的机会终会到来,因为一个人的死去。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万历不行了。

 

高拱、张居正、申时行、李成梁、东林党、朝鲜、倭寇、三大征、萨尔浒、资本主义萌芽、不上朝、太子、贵妃、国本、打闷棍。

 

我只能说,他这辈子应该比较忙。



'1401'

 

关于这位兄弟的评论,我想了很久,很久,却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来。

 

你说他没干过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干得也不错,你说他软弱吧,他还搞了三大征,把日本鬼子赶回了老家,你说他不理朝政吧,这几十年来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个被张居正压迫过的人,一个勤于政务的人,一个被儿子问题纠缠了几十年的人,一个许多年不见大臣、不上班的人,一个终生未出京城,生于深宫、死于深宫的人。

 

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

 

于是,我最终懂得了这个人。

 

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正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年逝世,年五十八。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

 

明光宗朱常洛

 

虽然几十年来,万历都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将皇位传给了这个久经考验的儿子。

 

担惊受怕几十年的朱常洛终于熬出头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后世所称之明光宗,定年号为泰昌。

 

由于此时还是万历年间,按照惯例,要等老爹这一年过完,明年才能另起炉灶,用自己的年号。

 

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年号,竟然没能用上。

 

因为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却只能活一个月。

 

一个撑了三十八年,经历无数风雨险阻到达目标的人,却在一个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

 

导致死亡与不幸的罪魁祸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