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354章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54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小心眼,一般是生气跟别人过不去,可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杜松先生小心眼,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比如之前,他曾经跟人吵架,以武将的脾气,大不了一气之下动家伙砍人,可是杜兄一气之下,竟然出家当和尚了。

 

这实在是个奇怪的事,让人怎么都想不明白,可还没等别人想明白,杜松就想明白了,于是又还俗,继续干他的杀人事业。

 

后来他升了官,到辽东当上了总兵,可是官升了,脾气一点没改,上阵打仗吃了亏(不算败仗),换了别人,无非写了检讨,下次再来。

 

可这位兄弟不知那根筋不对,竟然要自杀,好歹被人拦住还是不消停,一把火把军需库给烧了,论罪被赶回了家,这一次是重返故里。

 

虽说过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事,但他的同事们惊奇地发现,这人一点没改,刚到沈阳(明军总营)报到,就开始咋呼:

 

“我这次来,就是活捉努尔哈赤的,你们谁都别跟我抢!”

 

又不是什么好事,谁跟你抢?

 

事实也证明,这个光荣任务,没人跟他抢,连刘綎都不敢,于是最精锐的西路军,就成为了他的部属。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大致情况也就是这样,大明人多,林子太大,什么人都有,什么鸟都飞,混人、文人、猛人,一应俱全。

 

说漏了,还有个鸟人——辽东经略杨镐。

 

杨镐,是一个出过场的人,说实话,我不太想让这人再出来,但可惜的是,我不是导演,没有换演员的权力。

 

作为一个无奈的旁观者,看着它的开幕和结束,除了叹息,只有叹息。



'1389'

 

参战明军由全国七省及朝鲜、叶赫部组成,并抽调得力将领指挥。全军共十二万人,号称四十七万,这是自土木堡之变以来,明朝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要成事,需要十二万人,但要坏事,一个人就够了。

 

从这个角度讲,杨镐应该算是个很有成就的人。

 

自从朝鲜战败后,杨镐很是消停了一阵。但这个人虽不会搞军事,却会搞关系,加上他本人还比较老实,二十年后,又当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此外,他还加入了组织——浙党。

 

当时的朝廷首辅,是浙党的铁杆方从哲,浙党的首辅,自然要用浙党的将领,于是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杨镐的身上。

 

虽然后来许多东林党拿杨镐说事,攻击方从哲,但公正地讲,在这件事上,方先生也是个冤大头。

 

我查了一下,杨镐兄的出生年月日不详,但他是万历八年(1580)的进士,考虑到他的智商和表现,二十岁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实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时候,杨大爷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当时的武将中,资历老、打过仗的,估计也就他了。

 

方首辅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宣布出兵。

 

下令后不久,回报: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

 

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杨镐说,今天出兵。

 

下令后不久,又回报:

 

辽东地区降雪,行军道路泥泞,请求延后。

 

几十年来,杨镐先生虽说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还行,很少跟人红脸,对于合理化建议,他也比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不怕,坏人也不怕,就怕时好时坏、无端抽风的人。

 

杨镐偏偏就是个抽风的人,不知是那根筋有问题,突然发火了:

 

“国家养士,只为今日,若临机推阻,军法从事!”

 

完事还把尚方宝剑挂在门外,那意思是,谁敢再说话,来一个干一个。

 

窝囊了几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贺。



'1390'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让杨先生雄不起来了。

 

按照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仪式,一般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人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

 

祭旗的时候,找了抚顺的一个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

 

事实证明,有时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难得多,祭天的这头牛,不知是神牛下凡,还是杀牛刀太糙,反正是用刀捅、用脚揣,折腾了好几次,才把这牛干掉。

 

封建社会,自然要搞点封建迷信,祭天的时候出了这事,大家都议论纷纷,然而杨镐先生却突然超越了时代,表现出了不信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坚定地下达了命令:

 

出征!

 

然后,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征之前,杨镐将自己的出征时间、出征地点、进攻方向写成一封信,并托人送了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奸的嫌疑。

 

但我认为,以杨镐的智商,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奇怪的。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手下的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里的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

 

在成功干掉一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凭这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的。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了,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个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了,要知道,这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山寨的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加上这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一拼,以杜松、刘綎的能力,是顶不住的。

 

实力,这才是失败的真相。



'1391'

 

杨镐的错误,并不是他干了什么,而是他什么也没干。 

 

其实从他接手的那天起,失败就已注定。因为以当时明军的实力,要打赢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变成不可能了。

 

可惜这位大爷对此毫无意识,还把军队分成了四部。

 

在这四支部队中,他把最精锐的六万余人交给了杜松,由其担任先锋。其余三部各两万人,围攻努尔哈赤。

 

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实践中,是很荒谬的。

 

按照杨镐的想法,仗是这么打的:努尔哈赤要呆在赫图阿拉,不许随便乱动,等到明朝四路大军压境,光荣会师,战场上十二万对六万,(最好分配成两个对一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一死战,得胜回朝。

 

有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努尔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击队长,抢了就分,打了就跑,也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这就意味着,如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将不具备任何优势,再加上杜将军的脑筋向来缺根弦,和努尔哈赤这种老狐狸演对手戏,必败无疑。。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消息后,只说了一句话: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

 

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

 

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

 

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没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况非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浒。

 

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军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没有撤退的必要。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有一点不同——埋伏在这里的,并不是女真部队的主力,而是全部。



'1392'

 

四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明确,真正的主力,是杜松的西路军。所以他即刻动员全部兵力,向抚顺前进,寻求决战。 

 

当然,在决战之前,他还要玩点老把戏,摸哨、夜袭、偷粮食之类的活没少干,等到杜松不堪骚扰,在萨尔浒扎营的时候,他已然是胜券在握。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已无悬念。

 

三月二日,努尔哈赤发动八旗中的六旗,共计四万余人,猛攻明军萨尔浒大营,明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站在吉林崖大营的杜松,亲眼看到了萨尔浒的覆灭,他一言不发,穿上了自己的盔甲,集合了剩余的士兵,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

 

努尔哈赤再次发动了进攻,这一次,他带齐了八旗的全部兵力,向吉林崖发动了总攻。

 

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杜松毫无畏惧,他率领明军拼死作战,激战直至夜晚,重创敌军。

 

然而实力就是实力,勇猛无畏的杜松终究还是战死了,和他一起阵亡的,还有上万名宁死不屈的士兵。

 

西路军就此全军覆没。

 

其实无论是决策错误,还是指挥错误,都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一名勇敢的将军,杜松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因为,他是战死的。

 

最先知道西路军覆没消息的,是马林。

 

此时他的位置,距离萨尔浒只有几十里。

 

作为一个文人,马林没有实践经验,但再没经验,也知道大祸就要临头。

 

关键时刻,马林体现出了惊人的理论天赋,他将所部两万余人分为三部,互相呼应,并且挖掘壕沟,加强防御,等待着努尔哈赤的攻击。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作为第一次上战场的将军,有如此表现,就算不错了。

 

可是不错是不够的。

 

一天之后,努尔哈赤发动了攻击。事实证明,马林的部署给他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六万多人打了半天,一点进展都没有,努尔哈赤没有办法,竟然带了一千亲兵上阵冲锋,才打开突破口。

 

但马林同志的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他面对的,是三倍于他的敌人。而作为文人,他的观念也有点问题,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