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353章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53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成梁去世,年九十,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建功一世,祸患千秋,万死不足恕其罪!



'1384'

 

    几个月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政权,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称天命汗。这说明他还是很给李成梁面子的,至少给了几个月的面子。

 

    海西女真、叶赫部、哈达部,这些名词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女真,是唯一的女真,是努尔哈赤的女真,是拥有自己文字(努尔哈赤找人造出来的)的女真,是拥有八旗制度,和精锐骑兵部队的女真。

 

    辽东已经容不下努尔哈赤了,他从来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老百姓,也不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当现有的财富和土地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时,眼前这个富饶的大明帝国,将是他的唯一选择。

 

    好了,面具不需要了,伪装也不需要了,唯一要做的,是抽出屠刀,肆无忌惮地砍杀他们的士兵,掳掠他们的百姓,抢走他们的所有财富。

 

    杀死士兵,可以得到装备马匹,掳掠百姓,可以获得奴隶,抢夺财富,可以强大金国。

 

    当然了,这些话是不能明说的,因为一个强盗,杀人放火是不需要借口的,但对一群强盗而言,理由,是很有必要的

 

    万历四十六年(1618)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发出了战争的宣告:

 

    “今岁(年),必征大明国!”

 

    光叫口号是不够的,无论如何,还得找几个开战的理由。

 

    四月,努尔哈赤找到了理由,七个。

 

    此即所谓七大恨,在文中,努尔哈赤先生列举了七个明朝对不住他的地方,全文就不列了,但值得表扬的是,在挑事方面,这篇文章,还真是下了点功夫。

 

    祖父、父亲被杀,自然是要讲下的,李成梁的庇护,自然是不会提的,某些重大事件,也不能放过。比如边界问题:擅自进入我方边界。经济问题:割了我们这边的粮食。外交问题:十名女真人在边界被害(这个理由好像很眼熟)。

 

    其中,最有意思的理由是:明朝偏袒叶赫、哈达部,对自己不公。

 

    对于这句话,明朝有什么看法不好说,但被李成梁同志打残无数次的叶赫和哈达部,应该是有话要讲的。

 

    这个七大恨,后来被包括袁崇焕在内的许多人驳斥过,凑热闹的事我就不干了。我只是认为,努尔哈赤先生有点多余,想抢,抢就是了,想杀,杀就是了,何苦费那么大劲呢?

 

    杀死一切敢于抵抗的人,抢走一切能够抢走的东西,占领一切能够占领的土地,目的十分明确。

 

    抢掠,其实无须借口。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将他的马刀指向了第一个目标——抚顺。



'1385'

有一位古罗马的将领,在与日耳曼军队征战多年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他们不懂军事,却很彪悍,不懂权谋,却很狡猾。

 

这句简单的话,蕴藏着深厚的哲理。

 

很多人说过,最好的老师,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名牌学校,而是兴趣。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

 

为了一块土地,为了一座房子,为了一块肉,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熟悉杀戮的技巧、掌握抢劫的诀窍,无须催促、无须劝说,在每一天生与死的较量中,懂得生存,懂得如何去生存。

 

生存很困难,所以为了生存,必须更加狡诈、必须更加残暴。

 

所以在抚顺战役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纵横驰骋的游牧骑兵,光明正大的英勇冲锋,而是更为阴险狡诈的权谋诡计。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五日,努尔哈赤抵达抚顺近郊。

 

但他并没有发动进攻,却派人向城里散布了一个消息。

 

这个消息的内容是,明天,女真部落三千人,将携带大量财物来抚顺交易。

 

抚顺守将欣然应允,承诺打开城门,迎接商队的到来。

 

第二天(十五日)早晨,商队来了,抚顺打开了城门,百姓商贩走出城外,准备交易。

 

然后,满脸笑容的女真商队拿出了他们携带的唯一交易品——屠刀。

 

贸易随即变成了抢掠,商队变成了军队,很明显,女真人做无本生意的积极性要高得多。

 

努尔哈赤的军队再无须隐藏,精锐的八旗骑兵,在“商队”的帮助下,向抚顺城发动了进攻。

 

守城明军反应很快,开始组织抵抗,然而没过多久,抵抗就停止了,城内一片平静。

 

对于这个不同寻常的变化,努尔哈赤并不惊讶,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很快,他就见到了计划中的那个关键棋子——李永芳。

 

李永芳,是抚顺城的守将之一,简单介绍下——是个叛徒。

 

他出卖抚顺城,所换来的,是副将的职称,和努尔哈赤的一个孙女。

 

抚顺失陷了,努尔哈赤抢到了所有能够抢到的财物、人口,明朝遭受了重大损失。

 

明军自然不肯干休,总兵张承胤率军追击努尔哈赤,却遭遇皇太极的伏兵,阵亡,全军覆没。



'1386'

 

抚顺战役,努尔哈赤掠夺了三十多万人口、牛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这一切,只是个开始。

 

对努尔哈赤而言,继续抢下去,有很多的理由。

 

女真部落缺少日常用品,拿东西去换太麻烦,发展手工业不靠谱,抢来得最快。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女真正在闹灾荒,草地荒芜,野兽数量大量减少,这帮大爷又不耕地,粮食不够,搞得部落里怨声载道,矛盾激化。

 

所以继续抢,那是一举多得,既能够填补产业空白,又能解决吃饭问题,而且还能转嫁矛盾。

 

于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七月,他再次出击,这次,他的目标是清河。

 

清河,就是今天的辽宁本溪,此地是通往辽阳、沈阳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而清河的失陷过程也再次证明,努尔哈赤,实在是个狡猾狡猾的家伙。

 

七月初,他率军出征,却不打清河,反而跑到相反方向去闹腾,对外宣称是去打叶赫部,然后调转方向,攻击清河。

 

到了清河,也不开打,又是老把戏,先派奸细,打扮成商贩进了城,然后发动进攻,里应外合,清河人少势孤,守军一万余人全军覆没。

 

之后的事情比较雷同,城内的十几万人口被努尔哈赤全数打包带走,有钱、有奴隶、有粮食,空白填补了,粮食保证了,矛盾缓和了。

 

但他留下的,是一片彻底的白地,是无数被抢走口粮而饿死的平民,是无数家破人亡的惨剧,痛苦、无助。

 

无论什么角度、什么立场、什么观点、什么利益、什么目的、什么动机、什么想法、什么情感、什么理念、都应该承认一点,至少一点:

 

这是抢掠,是自私、无情、带给无数人痛苦的抢掠。

 

征服的荣光背后,是无数的悲泣与哀嚎——本人语

 

会战

 

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游牧民族首领,努尔哈赤懂得什么是战争,也懂得如何赢得战争。他的战役指挥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抚顺、清河以及之后一系列战役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无论是判断对方动向,选择战机、还是玩阴耍诈,都可谓是无懈可击。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在那两个人尚未出现之前。



'1387'

 

但对明朝而言,这位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只是一名十分恶劣的强盗。不仅恶劣,而且残忍。

 

清河、抚顺战役结束后,抢够杀完的努尔哈赤非但没有歉意,不打收条,还做了一件极其无耻的事情。

 

他挑选了三百名当地平民,在抚顺关前,杀死了二百九十九人,只留下了一个。

 

他割下了这个人的耳朵,并让他带回一封信,以说明自己无端杀戮的理由:

 

“如果认为我做的不对,就约定时间作战!如果认为我做得对,你就送金银布帛吧,可以息事宁人!”

 

绑匪见得多了,但先撕票再勒索的绑匪,倒还真是第一次见。

 

明朝不是南宋,没有送礼的习惯。他们的方针,向来是不向劫匪妥协,何况是撕了肉票的劫匪。既然要打,那咱就打真格的。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明军集结完毕,向赫图阿拉发起进攻。

 

明军共分东、西、南、北四路,由四位总兵率领,统帅及进攻路线如下:

东路指挥刘綎,自朝鲜进攻。

 

西路指挥官杜松,自抚顺进攻。

 

北路指挥官马林,自开原进攻。

 

南路指挥官李如柏,自清河进攻。

 

进攻的目标只有一个,赫图阿拉。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系由各地抽调而来,而这四位指挥官,也都大有来头。

 

李如柏的身份最高,他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的弟弟,但水平最低,你要说他不会打仗,比较冤枉,你要说他很会打仗,比较扯淡。

 

马林的父亲,是马芳,这个人之前没提过,但很厉害,厉害到他的儿子马林,本来是个文人,都当上了总兵。至于马先生的作战水平,相信你已经清楚。

 

这两路的基本情况如此,就指挥官来看,实在没什么戏。

 

但另外两路,就完全不同了。

 

东路指挥官刘綎,也是老熟人了。使六十多斤的大刀,还“轮转如飞”,先打日本,后扫西南,“万历三大征”打了两大征,让他指挥东路,可谓志在必得。

 

但四路军中,最大的主力却并不是东路,最猛的将领也并不是刘綎。这两大殊荣,都属于西路军,以及它的指挥官,杜松。

 

杜松,陕西榆林人,原任陕西参将,外号杜太师。



'1388'

 

前面提过,太师是朝廷的正一品职称,拿到这个头衔的,很少很少,除了张居正外,其他获得者一般都是死人、追认。

 

但杜将军得到的这个头衔,确确实实是别人封的,只不过……不是朝廷。

 

他在镇守边界的时候,经常主动出击蒙古,极其生猛,前后共计百余战,无一败绩。蒙古人被他打怕了,求饶又没用,听说明朝官员中太师最大,所以就叫他太师。

 

而杜将军不但勇猛过人,长相也过人,因为他常年冲锋肉搏,所以身上脸上到处都是伤疤,面目极其狰狞,据说让人看着就不住地打哆嗦。

 

但这位刘綎都甘拜下风的猛人,这次前来上任,居然是带着镣铐来的,因为在不久之前,他刚犯了错误。

 

杜松虽然很猛,却有个毛病:小心眼。

 

所谓小心眼,一般是生气跟别人过不去,可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杜松先生小心眼,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比如之前,他曾经跟人吵架,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