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168章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168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很简单,杨一清是他向皇上私下推荐,才得以顺利入阁的,而且据他所知,此人与嘉靖皇帝的关系一般,远远不如自己,提出主动辞职也威胁不了任何人。

 

莫非杨一清已经看破红尘,大彻大悟?事情就这么完了?

 

存在着如此天真的想法,充分说明张璁同志还没有开窍,要知道,杨一清先生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一直在朝廷混,迄今为止已经干了57年,他的工龄和张璁的年龄差不多。如果翻开杨先生那份厚重的档案,数一数他曾经干掉过的敌人名单(如刘瑾、杨廷和等),然后再掂下自己的斤两,相信张璁会做出更加理智的判断。

 

不久之后,结果出来了,皇帝陛下非但没有同意杨一清的辞呈,反而严厉斥责了张璁等人,要他们搞好自我批评。

 

这下子张璁纳闷了,杨一清和嘉靖确实没有什么渊源,为何会如此维护他呢?

 

这实在不能怪张璁,因为他不知道的事情确实太多。

 

十多年前,当朱厚熜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湖北安陆当土财主的时候,他的父亲兴献王曾反复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若朝中有三个人在,必定国家兴旺、万民无忧!”

 

朱厚熜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也记住了这三个人的名字: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

'765'

 

在朱厚熜看来,杨一清就是他的偶像,张璁不过是个跟班;跟班想跟偶像斗;只能说是不自量力。

 

于是在朱厚熜的反复恳求下,杨老干部勉为其难地收回了辞职信,表示打死不退休,愿意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

 

张璁彻底没辙了,但他没有想到,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官员已经忍很久了,他们大都吃过张璁的亏,要不是因为此人正当红,估计早就去跟他玩命了,现在复仇的机会总算到了。

 

很快又是一顿乱拳相交;口水横飞;张璁顶不住了;朱厚熜也不想让他继续顶了;便作出了一个让张璁伤心欲绝的决定——辞退。

 

而张璁也着实让皇帝大吃了一惊,他听到消息后没有死磨硬泡,也没痛哭流涕,却采取了一个意外的举动——拔腿就跑。

 

张璁先生似乎失礼了,无论如何,也不用跑得这么快吧。

 

跑得快?再不快跑就被人给打死了!

 

事实上,张璁兄对自己的处境是有着清醒认识的,虽说那帮人现在看上去服服帖帖,一旦自己翻了船,他们必定会毫不犹豫地踏上一脚,估计还要吐上口唾沫。

 

于是他和桂萼连行李都没怎么收拾,就连夜逃了出去,速度之快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当张璁逃出京城的那一刻,他几乎已经完全绝望,经历了如此多的风波挫折,才坐到了今天的位置,而在这个狼狈的深夜,他将失去所有的一切。

 

似乎太快了点吧!

 

可能上天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并未抛弃张璁,这一次他不过是和张先生开了个小玩笑,不久之后张璁将拿回属于他的一切。他的辉煌仍将继续下去; 直到他遇见那个宿命中真正的敌人。

 

事实证明,张璁是一个很有效率的人,他八月份跑出去,可还不到一个月,他就跑了回来。当然,是皇帝陛下把他叫回来的。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竟然只是因为张璁的一个同党上书骂了杨一清。其实骂就骂了,没什么大不了,在那年头,上到皇帝,下到县官,没挨过骂的人扳着指头也能数出来,官员们心理素质普遍比较好,抗击打能力很强,所以杨一清也并不在乎。

 

但问题在于,皇帝在乎。他赶走张璁其实只是一时气愤,对于这位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仁兄,他还是很有感情的,并不想赶尽杀绝。冷静下来后,他决定收回自己的决定,让张璁继续去当他的内阁大臣。

 

张璁就此官复原职,而与此同时,杨一清却又一次提出了退休申请。

 

斗了几十年,实在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就此结束吧。

'766'
 
但这只是杨一清的个人愿望,与张璁无关。经历了这次打击,他的心理疾病已经发展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对于杨一清,他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其实皇帝不想让他的这位偶像走,也不打算批准他的辞呈,但这一次,张璁却用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赶走了杨一清。

 

当许多言官顺风倒攻击杨一清,要求把他削职为民的时候,张璁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为杨一清求情。

 

张先生求情的经典语句如下:

 

“陛下请看在杨一清曾立有大功的份上,对他宽大处理吧!”

 

确实毒辣,却似乎没错,和削职为民比起来,光荣退休实在是天恩浩荡,坦白从宽了。

 

于是杨一清得到了皇帝的恩准,回到了家中,准备安度晚年。

 

但这一次他没有如愿。

 

在老家,杨一清先生还没来得及学会养鸟打太极,就得到了一道残酷的命令——削去官职,收回赏赐,等待处理。

 

杨先生的罪名是贪污受贿,具体说来是收了不该收的钱,一个死人的钱——张永。

 

据说在张永死后,杨一清收了张永家二百两黄金,当然了,也不是白收的,无功不受禄,他给张永写了一首墓志铭。

 

杨一清和张永是老朋友了,按说收点钱也算不了啥,但在张璁看来,这是一种变相行贿(反贪意识很强),就纠集手下狠狠地告了一状。

 

杨一清确实收了二百两,但不是黄金,而是白银,以他的身份和书法,这个数目并不过分,但在政治斗争中,方式手段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

 

杨一清终于崩溃了,经历了无数年的风风雨雨,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却得到了这样一个下场。他发出了最后的哀叹,就此撒手而去:

 

“拼搏一生,却为小人所害!”

 

其实这样的感叹并没有什么意义,每一个参加这场残酷游戏的人,最终都将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张璁高兴了,他竟然斗倒了杨一清!胜利来得如此迅速,如此容易,再也没有人敢触碰他的权威!

 

张璁得意地大笑着,在他看来,前途已是一片光明。

 

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好运已经走到了终点,一个敌人已出现在他的面前。

 '767'

 

丧钟的奏鸣

 

嘉靖九年(1530)二月;皇帝陛下突然召见了张璁;交给了他一封奏折;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回家仔细看看,日后记得回禀。”

 

审阅奏折对于张璁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他漫不经心地收下这份文件,打道回府。

 

一天之后,他打开了这份文件,目瞪口呆,恼羞成怒。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封骂人的奏折,但在张璁看来,它比骂折要可怕得多。

 

因为在这封奏折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强有力的威胁——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这封奏折的主要内容是建议天地分开祭祀,这是个比较复杂的礼仪问题,简单说来是这样:在以往,皇帝祭天地是一齐举行的,而在奏折中,这位上书官员建议皇帝改变以往规定,单独祭天,以示郑重。

 

这样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对于张璁而言,却无益于五雷轰顶。

 

大事不好,抢生意的来了!

 

张先生自己就是靠议礼起家的,这是他的老本行,其成功经历鼓舞了很多人,既然议礼能够升官,何乐不为?

 

很明显,现在这一套行情看涨,许多人都想往里钻,而张璁先生也着实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准备搞点垄断,一人独大。

 

他认真地看完了奏折,牢牢地记住了那个上书官员的名字——夏言。

 

敢冒头,就把你打下去!

 

没有竞争的完全市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引自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夏言,男,江西贵溪人,时任兵科给事中,说来有点滑稽,和张学士比起来,这位仁兄虽然官小年纪小,却是不折不扣的前辈,因为他中进士比张璁早几年。

 

但他的考试成绩却比张璁还要差,张璁多少还进了二甲,他才考到了三甲,说来确实有点丢人,考到这么个成绩,翰林是绝对当不上的了,早点找个单位就业才是正路。

 

一般三甲的进士官员,下到地方多少也能混个七品县官当当,但要留北京,那可就难了,翰林院自不必说,中央六部也不要差生。

 

但夏言确实留在了北京,当然了,两全其美是不可能的,进不去大机关的夏言只好退而求其次,去了小衙门——行人司。
'768'

 

夏言在行人司当了一名行人,他也就此得到了新称呼——夏行人。这个职务实在不高,只有八品,连芝麻官都算不上。

 

行人司是个跑腿的衙门,在中央各大机关里实在不起眼,原先夏言对此也颇为失望,但等他正式上班才明白,自己实在是捡了个大便宜。

 

因为他意外地发现,自己跑腿的对象十分特别——皇帝。

 

夏言的主要工作是领受旨意,传送各部各地,然后汇报出行情况。这是一份琐碎的工作,却很有前途。

 

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当然,皇帝也不是好伺候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危险与机遇并存,归根结底,混得好不好,还是要看自己,干得不好没准脑袋就没了,所以这也是一份高风险的工作。

 

但夏言却毫不畏惧,如鱼得水,很快就被提升为兵科给事中,这其中可谓大有奥妙。

 

要知道,夏言虽然低分,却绝对不是低能,而且他还有三样独门武器,足以保证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为他的第一样武器就是长得帅(史载:眉目疏朗),还有一把好胡子(这在当时很重要)。

 

嘉靖大概也不想每天早起就看到一个长得让人倒胃口的人,夏言就此得宠似乎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而除了长得帅外,夏言先生还有第二样武器——普通话(官话)说得好。

 

请注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明代,普通话(官话)的推广工作还没有深入人心,皇帝也不是翻译机,所以每次召见广东、福建、浙江一带的官员时都极其头疼。

 

夏言虽然是江西人,却能够自觉学习普通话,所谓“吐音洪畅,不操乡音”,说起话来十分流畅,那是相当的标准。

 

有这样两项特长,想不升官都难。

 

但无论如何,夏言这次还是惹上了大麻烦,毕竟张璁是内阁首辅,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双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事实上,张璁正打算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后生晚辈,他指使手下认真研究了夏言的奏折,准备发动猛烈的反击。

 

张璁的资源确实很丰富,他有权有势,有钱有人,杨一清都垮了,夏言又算个什么东西?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张先生忽略了一件事——他只注意到了奏折,却没有听懂皇帝说过的那句话。

 篇)明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