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块好地方,青苔碧绿水草嫩,野花野菜野果香。当年起祖发根时,来到这块好地方,不养家畜猪鸟兽,打捞鱼虾有鱼塘。当年起祖发根时,来到这块好地方,吃水种田不挑水,过河有藤作桥梁。当年起祖发根时,来到这块好地方,树木葱茏山水秀,男女老少都安康。”这么美丽富足的生活天地渐渐荒芜,就是由于滥伐森林而酿成的。明代名臣海瑞在做兴国县令时,曾上疏,认为江西兴国林茂土肥适于屯垦,这位一代清官,万万没有想到兴国毁林开垦,在400多年之后的今天,竟然变成了南方的“红色沙漠”。在江南的兴国县,人民贫困到如同黄土高原的农民一样,“兴国要亡国”。
到了现代,人口激增,耕地需求量大,人们就更加向山林进军,“公路通,山就空”,就是如此结果。黄河的“悬”而未决已是我们的心腹之患。
现在黄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5米。黄河一旦决口,则会危及北起天津南至扬州的整个黄淮海大平原。这里城市密集,工厂林立,有2亿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棉花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仅华北平原就拥有5大油田,7条铁路。
决口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200亿元,淹没面积将达1。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1640~2340万。如今人们担心的不仅仅是黄河,因为长江也给人敲响了警钟。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迅速加剧,携沙量的增多,荆江河段的“悬”,下游河水的污染,都要置这条黄金水道于死地。这不得不让我们警醒: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长江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
森林的大幅度减少,对整个世界环境的影响巨大。300年前的工业革命,20世纪以来的数十年工业发展时期,特别是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所进行的掠夺式生产,任意排放的毒烟、污水、废品,已把地球糟踏得濒临无一方净土可觅、无一口洁水可饮的地步。人类的肆意排放污染水,森林这个庞大的净化器的受损,造成了天“漏”地“陷”。“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又到何处寻觅?“精卫填海”的历史重任更加沉重。如果我们的前辈在向大自然中贪婪地夺取富源之时有点远虑,那么,也不至于造成今日的臭氧空洞和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及沿海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危机。
这一前车之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无力纠正前人的错误倒也罢了,如果我们重蹈覆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大悲剧。
1970年,巴西总统作出一项也许是现代史上最仓促、最可悲的错误决策——开发亚马孙地区。亚马孙流域的森林面积约占世界热带雨林的一半,总面积达650万平方公里,其中480万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内。这里广阔的森林覆盖产生的氧气调节着南美以至世界的气候,被人称为“地球之肺”、“自然的天堂”、“人类的宝库”。它向人类提供维持生命的氧气占1/3,贮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并且地球上500万种植物、动物和昆虫中的100多万种生长在亚马孙河流域。为了解决巴西东北部的人口过密、生活贫困问题,这里被辟为他们新的家园,于是开始砍伐那一望无际的原始热带雨林。每年平均有200万公顷的森林被砍掉。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南美大陆近年来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南美洲近20多年自然灾害急剧增加,平均每年10起,至少导致20万人丧生。
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富足生活。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为了摆脱贫困,正在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演这出悲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激增、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是同一链条,只注意某一方面是无效的。发达国家无疑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为了人类共同的明天协同并进。
现在,发达国家保护自然、爱护鸟兽、人与野生生物和平共处蔚然成风。
发展中国家如果依然“春眠不觉晓,处处无啼鸟,偶有三两只,还用汽枪瞄”,无疑在毁灭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生存的空间。
在环境灾害既成的今天,采取措施尽早防范无疑是明智之举。如面对世界洋面普遍上升这一灾难,沿海低地之国、之域,或严阵以待或迁居地方。
荷兰正在建造一条纵深9公里的大坝,以备不时之需;意大利的威尼斯正在建造一条纵深达2公里的挡潮墙;美国环境保护局准备投资1。1亿美元来保护海洋;而位居印度洋中的马耳他,孤悬于太平洋中的瑙鲁等岛国则已经在大陆上购置地产,建立据点。
这是人类迫于威胁的消极之策。现代的“诺亚方舟”在人类自己手中,如果文明人类的未来不是昙花一现,如果文明人希望比恐龙的寿命更长一些,并且活得更潇洒、更体面一些,那么现在的一代人必须正视现实,更好地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更好地管理全球生态系统。人类再不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责,必然大祸临头。这种灾难并不是“杞国无事忧天倾”,而是真实的、紧急的预警。
我们离2000年的大门口只有几步之遥了。当人类推开新世纪的大门时,迎面而来的是新世纪的曙光,还是世界灾难连连的霉气?人类命运的骰子该如何掷?
灾害给人类社会的启示 灾害学研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灾害是人类的影子,它与人类同存共在。由于灾害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只要生活着人类的地球仍然在太空旋转,只要地球上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依然在运动,灾害也就会层出不穷,出其不意地袭击人类。灾害必将是人类永恒的研究课题。
当今的世界,不仅会受到太阳黑子爆发、超新星爆发的波及,还要防止其他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的火箭、宇宙飞船等航天器进入太空,不仅要有“太空警察”来维持秩序,而且还要有“太空清洁工”来清除太空垃圾。据美国科学家观测发现,1989年3月,曾有颗直径为800米的小行星在掠过地球时,仅距地球653公里,是近50年来最接近地球的一个天体。
如果它离地球再近些,就有被地球吸引而撞向地球的可能。人类已经进入了“太空车祸”频发的时代,对太空的密切监测和对那些飞向地球的小天体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灾害作用的客体是社会的人,人具有社会性。千百年来,改造自然,使大自然不断适合人的生活,这已经成为人的本能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智慧圈、技术圈不断外延,改造自然的规模越来越大,改造自然的深度也日益加深。同样,由于人类缺乏经验或者决策失误,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惨。人类改造自然不止,由人类自己引发的灾难也永远不会完结,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纷至沓来的10年;21世纪也将是一个灾害频频的年代。今天的人类面临着各种灾害隐患。这并非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灾害的历史表明,对于一切灾害的来临,有没有在思想上、物质上、特别是科学上的准备,其灾损程度迥然不同。在灾害研究的领域里,灾种层出不穷,防治灾害的研究也必须常研常新,永远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对防灾、减灾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环境趋向性的生态灾害的防止,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对于灾害的防治和减灾,不外乎测、报、防、治、救五个方面。在当前人类尚不能完全正确测报重大自然灾害和不能完全避免各类突发性灾害的情况下,减灾,即防、治、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减灾就是增产,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负向增值。
对于灾害的防治要有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全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灾害大国,任何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都是失之偏颇的。在当今财力、人材不足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减灾的投入产出效益,要对防灾重点地区进行战略和战术的研究。据国外的防灾经验,防灾重点首先是在灾害高发区和敏感区,同时要把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防灾列为重点;其次是生命线工程要特别注意保护。对于生命线工程的防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在工程选址时要充分注意灾害隐患,尽量避开灾害敏感区和高发区;二是当灾害降临、波及工程安危时,要及时采取防范的措施。对于趋向性的人为灾害,也要十分注意。依靠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力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有可能把灾害消除在未发生之前。
通观今日国内外发生的天灾人祸,其中有不少灾害是人与自然、社会的不协调引起的。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有长足进步的今天,人已经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已注意到,自然灾害都是天、地、人三大系统不协调导致的。也有学者认为今天的自然灾害都掺有人为的因素,因此说“天灾八九是人祸”。就以江水泛滥导致洪涝而言,往往是人类以江堤约束河道,迫使其在狭窄的河床中流动,最后冲决堤坝的结果。由此得出了这些灾害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苛刻束缚而引起的一种反抗的结论。
重视人和自然和睦相处,必须把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引进灾害研究的范畴之中。当前,从灾害隐患四伏的态势中,人们已经比较清醒地看到,“增长不等于发展”,“富有不就是幸福”。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物质财富已经有了极大的增长,人类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在备有空调的居室里,一年四季观赏着芬芳的鲜花,品尝着四季鲜果,然而这一切都是以牺牲大自然换来的。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纯粹的大自然已不存在了。但如果人工自然无限扩张,导致大气的严重污染,二氧化碳充斥大气层,臭氧层崩溃,那么待到“天漏”时,人们又到哪里找一个补天的新女娲呢?
寻找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点,寻找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新模式,是当前灾害防治研究中一个崭新而又迫切的课题。
在与灾害作斗争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吃一堑长一智,已经积累了许多防治灾害的有效方法,并与此相应建立了众多分门别类的防灾减灾专业学科,灾害学已成为一门涵盖各类灾害分支学科,如灾害经济学、灾害管理学、灾害保险、灾害社会学、灾害预报、灾害危险评估等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决不是单一学科研究所能胜任的。因此,组建一支专业精深、知识渊博,有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等共同参与的多学科交叉的灾害研究队伍已迫在眉睫。建立一门研究灾害发生、发展、预警、救灾、理赔的综合研究学科已属刻不容缓了。
什么是仿生学
人类的生存虽然离不开生物界,但人类却不是被动地依赖于生物,听任大自然的摆布。作为大自然的主人,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积极主动地认识、改造和利用着生物。人类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劳动中,把许多野生动物驯养成了家畜(牛、羊、马、猪等)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