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139章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39章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断,船上的人生命危在旦夕。幸好一名船员养了一只鸽子,他放出鸽子,把遇难信息传出去,船上的人才获救。 
  海鸥纪念碑在美国西部的盐湖城,有一年蝗虫成灾。当时,飞来一大群海鸥,消除了虫灾。因此,当地人们为了表达对海鸥的感激之情,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在碑顶的地球仪上边刻着两只洁白的海鸥。 
  麻雀纪念碑麻雀纪念碑耸立在美国波士顿城。1860年,美国波士顿的农田里出现无数毛虫,粮食收成眼看无望,他们便从欧洲引入一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结果成绩卓著。为了感谢麻雀的功绩,波士顿人就修建了这座纪念碑。




助人犁地的蚯蚓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它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如果躯体某一部位受伤或被切断,它能在断掉的地方生出好似胚胎的组织,很快将失去的部分补偿恢复起来。有的品种蚯蚓竟然有5对心脏! 
  然而,更令人对蚯蚓发生兴趣的是它的犁地本领。 
  蚯蚓经常在地下钻洞,使土壤疏松多孔,外界的游离气体就容易深入土中,促使微生物滋生,植物的根就容易发育,地面上的水分或肥料也就容易渗透下去,从而使庄稼得到养料和水分,促进生长。达尔文计算过,100万条蚯蚓一小时翻耕的土地比一匹马一小时翻耕的面积还大。美国最早进行人工养殖蚯蚓的奥利维博士估计,如果每公顷园地中有100万条蚯蚓,就能顶3个老练的园丁每天轮流干8小时。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开始用蚯蚓来代替机械耕作。 
  蚯蚓具有惊人的消化能力。除了玻璃、塑料、金属和橡胶以外,它什么都吃,一切有机物都能被它消化吸收和化成粪便排出。蚯蚓粪含有丰富的硝酸盐、磷酸盐和钾盐等,是一种很好的天然肥料。有些国家利用蚯蚓的这一特点来处理垃圾。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养殖5亿条蚯蚓,一天就能吃掉200吨垃圾,从而为花木、果菜提供了100多吨优质肥料。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对蚯蚓养殖业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缅甸等国,养殖蚯蚓的规模都逐年扩大,仅美国就有9万个蚯蚓饲养常有的国家已发展到工厂化养殖和商品化生产。




助人捕鱼的鸬鹚
  鸬鹚鸟羽毛乌黑,性食鱼类,故又称鱼鹰、水老鸦,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种水鸟。 
  饲养鸬鹚并用它来捕鱼,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 
  捕鱼之前,渔民先把鸬鹚放在竹排上,每个竹排大约十余只,每只鸬鹚的颈向都绑有松紧适中的麻环,以防其自食捕得的鱼。当几个竹排到达溪中心时,主人发出轰赶声后,只见鸬鹚纷纷潜入水中,四处搜寻着鱼。一忽儿潜入水中,一忽儿又露出水面,平静的江面刹那间被数十只鸬鹚闹得沸沸扬扬。鸬鹚捕到鱼后先贮藏于喉囊中游向竹排,主人用网将它们捞起,用手先按住喉囊,把囊内的鱼逐条转个方向,再顺鳍捏出来,这样可防止鱼鳍损伤喉囊。 
  在陆上的鸬鹚显得笨拙,但它却是潜水能手,潜水时最深能达10余米,每次潜水时间可达几分钟,一斤多重的鱼也能随口吞下。鸬鹚喜欢集群生活,捕鱼时能做到相互合作,当遇到大鱼时,一伙鸬鹚合力围攻,有的啄瞎大鱼的眼,有的咬头,有的咬鳍,有的咬尾,然后合力把大鱼拖到竹排边。一阵紧张之后,有的鸬鹚也会在竹排上偷闲,全身湿漉漉的,用坚硬羽干的尾羽支于竹排上,不间断地鼓动着翅膀。 
  鸬鹚与其他水鸟一样,正面临着严重危机。沿海滩涂、内陆湖泊湿地以及森林正在被盲目开发、围垦,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鸬鹚等水鸟的栖息环境日益缩孝恶化和消失,已严重危及它们的生存。这些可爱的且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水鸟,应当受到人类的关注和保护。




灭鼠能手黄鼠狼
  民间有种说法叫“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似乎黄鼠狼是专吃鸡的。其实,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黄鼠狼是在没有别的食物的情况才以鸡肉充饥。 
  黄鼠狼不是鸡的天敌,却是蛇的冤家对头。科学家把蛇与黄鼠狼放在一起,两者相遇,互相对峙。黄鼠狼显得灵活,不时跳动来变换自己的位置,防御蛇的袭击。在蛇头伸出的一刹那时,黄鼠狼如脱弦之箭窜上去咬住蛇头,迅即又放掉,不让蛇缠身。然后,黄鼠狼再伺机进攻,直到把蛇咬死吃掉为止。 
  然而,最有意义的并不是黄鼠狼会斗蛇,而是它是个灭鼠“能手”。黄鼠狼食鼠的本领特大,咬住鼠头后几口就吃掉,并且能够挖开鼠洞,消灭整窝老鼠。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够消灭300~400只老鼠。以一只老鼠每年糟蹋1公斤粮食计算,就等于从鼠口里夺回300~400公斤粮食。科学家到很多岛屿、林区、草原调查后发现:凡黄鼠狼多的地方,老鼠就少;黄鼠狼或其他小型食肉动物少的地方,老鼠往往多些。没有黄鼠狼的地方,老鼠会多得成灾。这说明黄鼠狼捉老鼠立了大功。




百蛇补洞救海船 
  1882年,荷兰“司白脱勃”号货轮在北海驶向苏格兰途中,突然撞上了暗礁,幸亏船长机智,使船脱离了礁区。但船右侧底部被撞了一个大洞,海水迅速从洞中涌入,眼看货轮会很快沉没。 
  船长密朗斯比召集全体船员,作出紧急命令:准备弃船逃离。突然轮机长报告说:“船长,舱中进水已经停止,现在舱中的水即将舀倒完毕,我们的货轮不知为什么又能安全行动了。” 
  船长带着几个同伴,火速来到漏洞的舱里,只见一个长达4米、宽达2。8米的洞口里,绞塞着许多条长蛇,有的长蛇已经死了,有的还活着。 
  原来,这是产于北海东北部的一种叫“斯卑”的水蛇,它们头大、体长、尾尖,在海的中底部生活。“斯卑”蛇有一种特性,在栖息时往往是数十条或十几条绞合在一起,而且蛇的外体上会分泌出一种水不能溶解的粘液让蛇体临时粘合。当它们分离时,只要用蛇舌舔去粘液,即可化整为零。 
  “司白脱勃”号礁石遇险,船舱撞洞之处,正是“斯卑”蛇繁殖、栖息最多的地方,堵洞之蛇是被一个大浪打进来的。近百条的“斯卑”蛇将这个大洞堵住了,并粘合在船壳的外壁上,将漏洞堵得严严实实,滴水不进,使“司白脱勃”号奇迹般地从沉没的边缘得到了“新生”。“司白脱勃”号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船长为了感谢救他们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近百条“斯卑”蛇,将它们从船洞里剥离出来后,建了一座“百蛇墓”,树立了碑石,叙述了海船遇难呈祥的经过。后来这座“百蛇墓”成为苏格兰的一处名胜景点。




动物登太空 
  人类的“太空时代”竟是从猿类等动物开始的。最早从太空胜利返航归来的就是美国的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黑猩猩哈姆,它已能按照灯光信号来按动电纽、掌握操纵杆。1961年1月31日,哈姆登上美国“水星MR—2”号飞船上天,在太空飞行了700多公里后溅落在大西洋的海面上。当打捞人员打开舱门时,只见它双臂交叉,安之若素地端坐在舱内。但一出舱门,它就跳跃不停,显得十分兴奋。1983年1月,这位航天“元老”无疾而终,享“寿”26岁。为了纪念它的“功勋”,已将其皮毛制成标本陈列于太空博物馆,让人们“瞻仰”。 
  但动物毕竟是动物,有时难免也会在太空中撒野,弄得不好还会闯祸——航天史上确实也发生过“猴子闹太空”事件。1988年9月29日,前苏联发射了一颗生物卫星“宇宙—1887”号,为了弄清在失重条件下对各种生物的影响,研究“航天脖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办法,考察太空中辐射对生命的危害,卫星上除了载有涡虫、单细胞动物、植物、鱼类、蝾螈、小白鼠外,还有4只体重在3。5~4。5公斤的“恒河猴”,当时它们的“猴龄”均为4岁。科学家们在它们身体内外埋置了15个传感器,其中有7个植入猴脑内,这样它们上天后可为人类提供30多个宝贵的生物数据。由于食物供给系统在上天后发生故障,一头名叫“蓬松毛”的猴子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在经受了5天的饥饿后,它极度烦燥起来,终于挣脱了被拴在坐椅上的左前爪,接着脱下了帽子,并扯掉了上面的标牌。这时它显得相当活跃,在四周乱抓乱摸,它忽儿按控制板上的一些电纽(幸而无关键设备),忽儿又去玩弄装有电极的帽子。。“蓬松毛”的“不轨举动”虽然没有损坏卫星内的重要设施,但如果它完全挣脱了坐椅,后果将难以预料。地面人员权衡再三,最后只得决定提前结束这次实验,让卫星立即返回! 
  有趣的是,蚊子、苍蝇甚至蜘蛛等小动物混入航天飞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1994年9月30日~10月11日,美国航天飞机作第65次飞行时,“奋进”号的机长迈克尔·贝克在太空中曾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说;“我们又多了一位乘客——在我们机上有一只佛罗里达蚊子。”这只胆大妄为的蚊子何以能进入严格密封的太空舱,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不过这个“偷渡者”在失重的太空中并不走运,虽然人们永远无法了解它有什么异样的感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几乎失去了叮人吸血的本领,而且它在刚升天不久露了一面之后即隐然不见,6名航天员找了好久也未能发现它的藏身之处。直到10月2日史蒂文·史密斯在清理空气过滤器的风扇时,才发现这世上第一只“航天蚊子”已被吸入过滤器而丧命了。不过史密斯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它的遗骸放入一个纸袋中,在航天活动结束时带回地面,以供有关人员作研究。。动物助人破案警犬勇擒毒枭泰国警官霍亚达驯养了一只警犬丽丝。这丽丝不但颇通人性、凶猛异常,而且对毒品特别敏感。鸦片、吗啡、海洛因,无论数量多少,无论藏得多隐秘,都逃不过丽丝的鼻子。一次,霍亚达接到一项抓捕毒枭泰文龙的任务。据可靠情报,泰文龙将在码头交易毒品,于是霍亚达带着警犬丽丝来到码头,借着掩体向泰文龙一伙靠拢。狡猾的泰文龙似乎意识到有危险,立即中止交易,并吩咐手下携货向四面八方分开逃窜。霍亚达见状迅疾向泰文龙追去,早已按捺不住的丽丝也一跃而出,旋风般扑向泰文龙。 
  狡诈的泰文龙忙向大街逃去。霍亚达和丽丝追到一家电影院门前时,泰文龙忽然不见了。霍亚达揣测泰文龙肯定在里面。可是一进电影院,他傻了眼,数千观众正在看电影,这人山人海中如何抓住姓泰的?霍亚达正一筹莫展之时,丽丝悄悄地钻入坐椅下面匍伏前进。不一会儿人群传来丽丝的咆哮声和一个男人哀嚎声。霍亚达连忙分开人群冲过去,只见丽丝正和泰文龙搏斗哩,他忙过去给泰文龙戴上了手铐。“丽丝是如何在人海里准确无误抓到泰文龙的呢?”一些同事好奇地问霍亚达。霍警官笑笑说:“毒枭泰文龙身上那股淡淡的海洛因味是逃不过丽丝的鼻子的。” 
  猴子确认真凶印度新德里的一条大街上有个耍猴人,叫比西西。他那只叫吉米的猴子聪明乖巧,能表现十分滑稽的动作,常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最后都纷纷慷慨解囊,因此比西西一天的收入相当可观。望着比西西那胀鼓鼓的钱袋,一个叫哈利的小偷早红了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