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136章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36章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育全由雌企鹅一手操办。雄企鹅饿了两个月,身体渐渐消瘦,但没有关系,只要跳入水中觅食,很快就会康复,又是胖乎乎的模样。




北极熊 
  冰天雪地,白雪皑皑,在地球最寒冷的北极地区生存着一种当地最大的食肉动物,它们除鼻子和掌心为黑色以外,全身上下披覆白毛,俗称“白熊”,学名北极熊。成年北极熊身长3。3米,体重500~800公斤,食量很大,一次要吃40公斤食物。如此庞大的动物能在高寒极地生存下来,堪称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北极熊除了以海豹为主食外,豪猪、飞鸟禽蛋、游鱼细虾以及旅鼠等,也都是它爱吃的佳肴。北极熊从来不吃素,也很少袭击人类,一些性情温和的北极熊还是人类的朋友。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有时还与北极熊“对话”和交流感情。一次,一位爱斯基摩人误入北极熊的洞穴,看到一头母熊正在给两头小熊喂奶,他谨慎地缓慢地走过去,给北极熊一些随身携带的食物,并咿哇作语,然后用双手把两头小熊抱在怀里,又玩又亲,双方友好相处,和睦亲善,始终没有发生任何对抗行为。后来,这位爱斯基摩人把两头小熊抱出来让考察北极的科学家观看,科学家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来,北极熊和人类一样,也有感情,与人为善是北极熊的天性。




昆虫标本为什么能复活 
  1950年的一天,大英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搬运标本盒时,无意中把清洁用水洒到一个123年前制作的轮虫蛆标本上,不料两只轮虫蛆竟慢慢地蠕动起来。昆虫标本复活,一时成了英国报刊的特大新闻。 
  35年后,美国科学家经过多次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底。他们指出,在自然界里有很多菌类和植物种子,都能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休眠,从表面看来像死去的干燥状态而继续生存。轮虫蛆之所以能在干枯死亡的情况下长期存活,这同其他生物一样,是生物产生的一种海藻糖酶帮助有机体生存的结果。科学家发现,在能够忍受住严重失水的有机体里,这种糖的浓度很高。 
  有机体随着失水的开始便迅速制造出大量的海藻糖酶,正是海藻糖酶同细胞膜的磷脂相互作用,才防止了细胞膜被破坏,而使其能够生存下去。 
  海藻糖酶存在于干燥层与活细胞之间,当轮虫蛆得到水分时,它能防止细胞受损伤,因而使轮虫蛆免死而复活。




河豚毒素从何来 
  河豚肉极鲜美,但它的血和内脏含有毒素,河豚毒素究竟来自何处,一直是个谜。 
  最近,日本东北大学农学部安元教授等人发现,河豚毒素是由细菌制造出来的。人工饲养的河豚,根本没有毒素。说明河豚毒素并非河豚自身产生的。 
  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安元等人发现,有几种低级细菌含有河豚毒素,一公升培养液产生的毒素竟达数毫克,足以毒死人畜。他们还从河豚的皮、肠等处取下细菌进行培养分析,也都发现了这种毒素。 
  由此可以判断,河豚毒素是由细菌通过食物在河豚内积聚而成的。研究人员将人工饲养的无毒河豚与有毒河豚放在一起饲养,结果无毒的河豚逐渐变成有毒的,也证明河豚毒素是细菌传播的。




动物结石的妙用 
  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黄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就开始利用哺乳动物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某些器官内的结石入药,为我国中医药宝库增添了一块灿烂的瑰宝。 
  龙涎香友涎香为抹香鲸大肠内降结肠拐角处由肠内异物如乌贼口器和其他食物残渣等,刺激肠道而分泌的一种类似肠结石的异物。因内含乌贼喙等食物残渣呈灰或灰黑色,有的有彩纹色斑,形如琥珀,质脆而轻,呈蜡状胶块,自动物体内取出时有恶臭,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却发出特殊的香气,幽雅持久,美妙沁人。1912年挪威一家捕鲸公司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塔斯马尼亚附近捕到一头鲸,取出一块重455。36公斤的龙涎香,在伦敦以111780美元售出。龙诞香药理作用与麝香相似,小剂量对动物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表现抑制。龙涎香除治疗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危症有独到的功效外,对降低血浆胆固醇和心血管一类病症也是不可多得的良药。 
  马宝马宝是马胃肠道结石。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曾在一匹病马体内取出一块重达5800克的结石。马宝性凉,味甘咸,微苦,具清热化疾,解毒镇惊,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惊痫、癫狂等症。 
  狗宝狗宝为狗的胆囊、肾脏或膀胱结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狗宝》写到:“狗宝生癫狗腹中,犹如白石,带青色,其理层叠,亦难得之物也。”具消食积、气滞、止痛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痛疽疮疡,噎嗝等症。 
  牛黄牛黄为牛胆囊中的结石。牛属丑,故隐其名,又称“丑宝”。产于陕西、甘肃的为西黄,产于广西的为广黄。牛黄性凉,味苦甘,具清心开窍、镇惊镇静、清热解毒、祛疾凉惊等功效,内服可治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和成年人的高血压、中风等症;外用可用于治咽喉肿痛、口疮及痛肿、疗毒时用。天然牛黄涂在指甲上可经久不褪,这是鉴别真假牛黄最简易的方法。 
  草食性动物中,还有羊黄、骆驼黄、大象黄等,都是这些动物胆囊中的结石,其药理、功效和牛黄相似。 
  肾精子肾精子为牛膀胱中的结石,其药理、功效和猴枣相似。 
  除了以上几种哺乳动物的结石以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软体动物蚌类体内的结石——珍珠。在对蚌的观察和研究中发现,多种情况能使蚌形成珍珠。 
  实际上珍珠的形成是蚌内外套膜抵抗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珍珠有明目解毒、养肤安神、泻热定惊、收敛生肌等功效,可配制行军散、六神丸、小儿回春丸等成药,常服用珍珠粉能使人延年益寿。 
  至于人体内的结石,也能入药,但药理和功效目前仍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蜘蛛网探秘 
  蜘蛛的种类多达5万种。小蜘蛛只有半毫米左右,大的如人手一般,美洲南部有一种蜘蛛甚至长达25厘米。凡蜘蛛都能分泌出一种丝来结网。这种粘性的丝网具有防护、捕食和发现同伴的作用。 
  蜘蛛根据不同的需要能喷吐出不同性质、不同颜色的丝。其中干丝用于围框框、搭网架、盖住所和育儿室;而粘丝可用来编织粘昆虫的网或作为缚住猎物的绳索。蛛网每隔24小时就要重结一次,它的丝既细又韧,其直径仅为0。005毫米,200克这样的细丝可绕地球一圈;它的韧度比同样粗细的蚕丝还好。用这样的丝织成网,就是视力最好的昆虫也很难察觉,同时蛛丝又有粘性,昆虫一旦粘上,便休想挣脱。而蜘蛛自己能在8只脚的底部分泌出一种油,在网上来去自如。 
  专家们研究发现,蜘蛛网形状各异,有大家熟悉的普通蛛网,还有人们不太熟悉的梯形网、帘形网、漏斗形网等等。 
  人们一直以为蛛网是为捕捉那些无意中撞到上面的昆虫而编织的,其实蛛网是经过蜘蛛精心设计的,用以引诱其他昆虫为满足自己对食物、花朵和空间的特殊需要而使其自投罗网的。比如有些形状酷似昆虫要捕食食物的蛛网就足以吸引昆虫铤而走险。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蜘蛛吐的丝亦有所改进。现在的蛛网,强度和弹性都强于过去,而且构造复杂,形状各异,有的蛛网37层,甚至更多,这对昆虫有更大的吸引力。 
  在蜘蛛众多的家族成员中,有上百种是“弄浪儿”,它们以捕鱼为生。 
  其中六星蜘蛛可谓是有代表性的种类,它能捕食比自体大3倍多的鱼类。它捕鱼时,一遇合适的目标,“嗖”的一声扑上去,并猛地用口器咬住鱼体,把毒液注射进去,鱼立即中毒昏迷不醒。趁此良机,六星蜘蛛赶紧把鱼拖出水面,然后不慌不忙地从下腭腺分泌出消化液注入鱼体,鱼肉便溶解变成液体,它便可从容地吸食这鲜美的“鱼肉汤”了。 
  据悉,蜘蛛喜爱音乐,这可能与蜘蛛对振荡非常敏感有关,要知道音乐意味着振荡。




北极鸟类大迁徙之谜 
  寒冷的北极有鸟类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还有12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常驻的鸟只有12种。 
  候鸟长途迁徒是生活在北极的鸟类适应严寒气候的最伟大的创造,也是自然界的最伟大壮举。秋天,大雁南飞;春天,大雁北去。它们列成整齐的“一”字形或“人”字形,划破长空,激起人们的无限敬仰和遐想。 
  北极燕鸥被认为是飞迁距离最长的候鸟,它们在北极繁殖,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34000公里,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科学家们通过标记环志发现,一只北极燕鸥可在114天中飞行14000公里,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飞行123公里。 
  至于候鸟为什么每年要进行如此长距离的迁飞,并且准确无误地返回,这一直是自然界的一个谜,也是鸟类学家长期致力于研究的科学问题。因为在迁移过程中,要伴随着大量的能量消耗和各种危险。但它们还是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这是为什么?有人解释,迁移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冬天,北方寒冷,食物减少,黑夜时间长,不利于生存,从而促使它们南迁;而夏日,北方食物充足,气候温和,日照也长,北迁有利于寻食、育雏。鸟类生理学的研究似乎为这种解释提供了若干证据,但如果仅仅是躲避北极的寒冷,寻找不足的食物,那飞迁到温带地区足矣,根本没有必要越过重洋,到达南极。 
  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们认为,鸟类具有在与其繁殖地相似的环境中越冬的习性。也就是说,森林中的鸟在森林中越冬,草原中繁殖的鸟在草原中越冬。与北极冻原相似的环境只有在南极附近才能找到。所以,必须飞到南极才有找到越冬环境的可能。 
  另一些人则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了解释,他们认为许多在北极繁殖的鸟类起源于热带。 
  但不管何种解释,有一点认识应该是共同的。这就是鸟类迁移是鸟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一种结果。我们不难想象,在北极地区如此严酷的冬天,如果它们不南迁,等待它们的将是什么?至于它们南迁后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准确无误地返回到北极则是另一个问题。




鲸类集体自杀之谜 
  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有关于鲸类集体自杀的记载。在我国,早在公元前4年,班固所撰《汉书》中就记载了莱州湾有7头巨鲸集体自杀。 
  在国外,最早记载是1784年3月13日有32条抹香鲸在法国奥栋港集体自杀。 
  1984年3月上旬,在新西兰奥克兰海边,有143头圆头鲸冲到海滩上,当地群众闻讯后奋力抢救,然而只有60多头被送回海里,其余的则全部惨死在海滩上。1976年12月,一大群小齿鲸在加拿大东南部的塞布尔岛集体自杀,黑压压的死鲸尸体竟铺满了长达17英里的海滩!鲸类集体自杀的事件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鲸类集体自杀的方式是不顾一切地往岸上冲,随后就一头接一头地搁浅在海滩上。鲸的躯体庞大,而骨笼结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