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佛法千问 >

第47章

佛法千问-第47章

小说: 佛法千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有……乃至……不放逸。然“我未圆满之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应云何令之圆满?”或“我既圆满之解脱智见蕴于何时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法,于此有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也。此乃不放逸之义。

六百一十九、什么是无所愿?答:乃不愿求此世自己之身体,不愿求他世他人之身体。不愿求此世之自己之色、受、想、行、识,不愿求他世他人之色、受、想、行、识。不愿求此世之六内处,不愿求他世之六外处。不愿求此世之人世间,不愿求他世之天世间。不愿求此世之欲世界,不愿求他世之色界、无色界。不愿求此世之欲界、色界,不愿求他世之无色界。更不愿求生趣、生起、结生、有、轮回又轮转,不欲求,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热望也。此是无所愿求之义。

六百二十、什么是身见、邪见、边见?答:二十事有身见:乃对于色蕴“我中有色”,“色中有我”,“我是色”,“色是我”而执于四种。对受、想、行、识之四蕴亦同样。此对五蕴各执四种,故谓有二十事有身见。十事邪见:一、无布施,二、无献供,三、无祭祀,四、无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报,五、无此世,六、无他世,七、无母,八、无父,九、无化生有情,十、在世间无正当生活、正当行道、且无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宣说之沙门婆罗门,此成为十事之邪见。十事边见:一、世间是常,二、世间是无常,三、世间是有边,四、世间是无边,五、命与身是同一,六、命与身是相异,七、如来死后存在,八、如来死后不存在,九、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十、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是十事之边执见。

六百二十一、什么是为欲所牵?答:为欲所牵者,是依己见、己忍、己意欲、己意见而行,即被导、被运、被带去也。譬如乘象,或乘车,或乘马,或乘牛,或乘山羊,或乘羊,或乘骆驼,或乘驴马而行,而被导、被运、被带去,如是依己见、己忍、己意欲、己意见而行,即被导、被运、被带去也。此为欲所牵之义。“住着意欲者”者,是住着、住立、贪着、近着、缚着于己见、己忍、己意欲、己意见而令信解者。

六百二十二、什么是戒与务?答:戒与务乃是于有梵天、魔,亦有刹帝利、婆罗门,亦有毗舍、首陀,亦有天、亦有人的三界世间中,如何容貌,如何业务,如何职分,如何阶级,如何地位,亦于如何法之具备者之义。戒与务者,(一)于戒且为务,(二)务者而有非戒。于戒且有为务者云何?于此有具戒之比丘,防护于别解脱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虽于微少罪亦起怖畏,受持诸学处而学。彼其时之所抑制、律仪、不犯者此是戒。所有受持此为务。依律仪之义是戒,依受持之义是务也。此云“于戒且为务”。务者而有非戒者云何?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之八头陀支,此云为务而非戒。精进之受持亦云为务而非戒。即“宁使皮、腱、骨干尽,身中之肉、血令涸竭,依丈夫力势,依丈夫力,依丈夫精进,依丈夫勇猛不得应得之物者,不得令精进停止,”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云务而非戒。“无取而由诸漏至我心解脱止,我不解此结跏趺坐,”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不能拔去爱箭、我不食亦不饮,不外出于精舍、亦不横协而卧。”然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无取而由诸漏我心至解脱止,我不由此座起,不下经行处,不外出精舍,不外出偏屋顶家,不外出台观,不外出平屋,不外出山窟,不外出洞穴,不外出小屋,不外出重阁,不外出楼房,不外出圆屋,不外出宝库,不外出集会所,不外出假屋,不外出树下”,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然“于此之晨朝时,我将取得圣法,将正得,将证达,将触达,将作证”,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然“于此正午时、于夕刻时、于初夜、于中夜、于后夜、于新月、于满月、于雨期、于冬期、于夏期、于青年期、于中年期、于老年期我将取得圣法,将正得,将证达,将触达,将作证”,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为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

六百二十三、什么是戒与务具足?答:乃守持、清净自身之戒与务后,自信而说自己之戒、或务、或戒与务。又“我之生、姓、家世、丽容、财、吠陀之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又具足任何之根据”,又“我由高贵家之出家”,“由大家之出家”,“由大财产家之出家”,“由大富豪家之出家”,“我之亲戚之在家者出家者皆甚有名”,又“我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我是经师”,“是持律师”,“是说法师(论师)”,又“我是住阿练若者”,“是常乞食者”,“是粪扫衣者”,“是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时后不食者”,“是常坐不卧者”,“是随处住者”。又说语、话、说明、言说:“我得初禅”、“得第二禅”、“得第三禅”、“得第四禅”、“得空无边处定”、“得识无边处定”、“得无所有处定”、“得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得证诸圣道与果。

六百二十四、什么是善巧者?答:诸善巧者,是所有蕴善巧者、界善巧者、处善巧者、缘起善巧者、念处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觉支善巧者、圣道善巧者、圣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也。

六百二十五、什么是寂?答:“寂”者,乃贪之寂故为寂,乃嗔之寂故为寂,乃痴之寂故为寂。于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于寂、寂静、消灭、安息也。此为寂。又,寂者有究竟寂、彼分寂、世俗寂之三寂。究竟寂者云何?乃云究竟寂是不死甘露、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此是究竟寂。彼分寂者云何?于初禅入定者乃诸盖寂,于第二禅入定者乃寻、伺寂,于第三禅入定者乃喜寂,于第四禅入定者乃乐、苦寂,于空无边处入定者乃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寂,于识无边处入定者乃空无边处想寂,于无所有处入定者是识无边处想寂,于非想非非想处入定者乃无所有处想寂。此是彼分寂。世俗寂者云何?云世俗寂是六十二恶见、种种错见断寂,见寂。

六百二十六、什么是比丘?答:比丘者,七法之破坏故是为比丘。即:(一)破坏有身见,(二)破坏疑,(三)破坏戒禁取,(四)破坏贪,(五)破坏嗔,(六)破坏痴,(七)破坏慢。彼破坏杂染再有、有不安、有苦报、破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法。世尊宣示:“萨毗耶!依自修习道、汝至般涅槃、度过诸疑惑、舍断有非有、梵行已达成、灭尽再有者、此乃是比丘。”

六百二十七、什么是二功德?答:彼自己之见者,云恶见为自己。于自己之见以见现世之功德与见来世功德之二功德。见于现世之功德者云何?或若有有见师者,有诸弟子奉彼见。诸弟子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见之师。依其因缘彼等依信者等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此是“见于现世之功德”。见于来世之功德者云何?此见确人人至龙界、金翅鸟界、夜叉界、阿修罗界、犍闼婆界、大王界、帝释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见确人人至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依此见成人人为净、为清净、为遍净、为脱、解脱、遍脱。依此见我为净、为清净、为遍净、脱、解脱、遍解脱期待未来之果。此是见于来世之功德。于自己之见,彼见、观、眺、省思、普观此等之二功德,此是“彼自己之见,以见于功德”之义。

六百二十八、什么是放弃者?答:放弃者依二理由而放弃,即依他之中伤而放弃、为不能成就而放弃。依他之中伤而放弃者云何?他人曰:“彼之师不是一切知者,彼之法是不善说、彼之众是不善行道;彼之见解非是贤善,彼之行道非善施设,彼之道无能出三界。于彼处无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或遍脱。于其处无有净、为清净、为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教义是劣、劣贱、下劣、卑贱、劣小、是小也。”如是为他之中伤,如是受中伤而放弃导师,放弃法说,放弃教众,放弃见解,放弃行道,放弃证道。此乃‘依他之中伤而放弃’。不能成就而放弃者云何?乃不能成就戒而放弃戒,不能成就务而放弃务,不能成就戒与务而放弃戒、务。如是乃为‘不能成就而放弃’。

六百二十九、什么是除遣者?答:乃云慧是除遣。即所有慧是知解、思择、简择、观察、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毗钵舍那)、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也。由何而云慧是除遣?由彼慧而除遣身恶行、洗、洗扫、洗除;除遣语恶行、洗、洗扫、洗除;除遣意恶行、洗、洗扫、洗除;除遣贪、洗、洗扫、洗除;除遣嗔、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洗、洗扫、洗除也;由此云慧是除遣。或又由正见而除遣邪见、洗、洗扫、洗除;由正思惟而除遣邪思惟、洗、洗扫、洗除;由正语而除遣邪语、洗、洗扫、洗除;由正业而除遣邪业、洗、洗扫、洗除;由正命而除遣邪命、洗、洗扫、洗除;由正精进而除遣邪精进、洗、洗扫、洗除;由正定而除遣邪定、洗、洗扫、洗除;由正智而除遣邪智、洗、洗扫、洗除;由正解脱而除遣邪解脱、洗、洗扫、洗除;或又由八支圣道而除遣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洗、洗扫、洗除也。阿罗汉具此等之除遣法,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阿罗汉是除遣者。彼乃除遣贪,除遣恶,除遣烦恼,除遣热恼,故是除遣者。

六百三十、什么是言谄?答:以欺瞒行为言谄,于此某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以恶欲之为隐蔽此。即愿“勿知我恶事”,思惟“勿知我恶事”,以隐蔽手段之语而语“勿知我恶事”,以身努力“勿知我恶事”。如是所有谄、谄曲、夸大、欺瞒、伪善、虚伪、蔽恶、诡诈、诈欺、隐匿、隐蔽、不明示、不显示、隐闭、恶行为,此是言谄。

六百三十一、什么是慢?答:慢者,有一种之慢,即所有心之高贡。有二种之慢,即称扬自己之慢与贬低他人之慢。有三种之慢,即我是殊胜之慢,我是等之慢,我是劣之慢。有四种之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名声而生慢,由称赞而生慢,由乐而生慢。有五种之慢,即我乃得可意之色而生慢,我得可意之声、香、味、触而生慢。有六种之慢,即由眼之具足而生慢,由耳之具足、鼻之具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