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千问-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猩娴乩锊欢匣得鸬男蟹ㄊ强晌返摹#ㄋ模┕贾牵和ü踔磺行蟹ㄎ晌罚拚哒占俏廖奘抵省⒉辉猜⒑廖蘅扇。挥泄肌K裁髁酥挥形奚廾鸬奈尬ú攀前踩摹#ㄎ澹┭崂胫牵旱敝磺行蟹ǖ墓贾螅运歉械窖崂耄辉倮钟谝磺猩娴氐娜魏涡蟹ā#┯馔阎牵赫馐窃诠壅帐鄙鹩牙胍磺行蟹ㄖ浮#ㄆ撸┥蟛熘牵何送牙胫钚蟹ǎ拚咴僖灾种址椒ü壅漳切┬蟹ǖ娜唷5彼逦厣蟛熘钚蟹ǖ娜嗍保羌词巧蟛熘恰#ò耍┬猩嶂牵涸谏蟛熘螅拚哒占钚蟹ǖ敝形抟晃锟芍慈∥摇啊业摹虼松崞瞬牢酚肴±至秸撸砸磺行蟹ǜ械街猩帷H缡巧鹆诵猩嶂恰#ň牛┧嫠持牵赫馐窃诔鍪兰涞佬穆饭汤铮谥中招闹吧鸬挠缧摹4酥潜怀莆嫠呈且蛭匙胖鞍酥止壑堑淖饔茫约八匙胖蟮乐堑淖饔谩�
三百二十六、什么是智见清净?答:当禅修者如此观照时,由于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安止即将生起。’于是,在有分断之后生起了意门转向;随着生起的是两个或三个缘取目标的无常等任何一相的观智心。它们被称为遍作、近行与随顺。当行舍智与随顺智圆满时也被称为‘导向出起之观’。随后生起了取涅槃为目标的更改种姓心,超越了凡夫的种姓,而达到圣者的种姓。在这之后即刻生起了须陀洹道;该道心彻知苦谛、断除集谛、证悟灭谛及开展道谛,而证入了出世间的安止心路过程。之后有两个或三个果心生灭,然后再沉入有分。在有分中止之后,生起了省察智。智者省察道、果、涅槃,以及省察或没有省察他已断与还剩下的烦恼。如是必须通过修习六清净而次第地证得的四道,名为智见清净。
三百二十七、什么是导向出起之观?答:这是在出世间道生起之前已达到顶点的观智。道被称为‘出起’,是因为它从诸行法出起而缘取涅槃为目标,也因为它自烦恼中出来。
三百二十八、什么是更改种姓心?答:这是第一个转向涅槃之心,以及是出世间道的无间缘。它被称为‘更改种姓心’,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虽然此智与道智一样缘取涅槃为目标,它并不能像道智一样驱除覆盖四圣谛的烦恼。在趋向第二及更高的道心时,它被称为‘净化’,而不是‘更改种姓心’,因为禅修者其时已属于圣者的种姓。
三百二十九、什么是省察智?答:省察智是在四出世间道每一者之后,声闻弟子通常都会省察道、果与涅槃,但并不一定会省察已断除及还剩下的烦恼。如是最多有十九种省察智:首三道每一者都有五种,而第四道则只有四种。这是因为已完全解脱的阿罗汉已没有可省察的烦恼。
三百三十、什么是三解脱门?答:去除我执的无我随观名为空解脱门;去除颠倒相的无常随观名为无相解脱门;去除爱欲的苦随观名为无愿解脱门。当观智到达顶点时,即会依禅修者的倾向而平静地只观照三相之一,即无常,或苦,或无我。根据巴利注疏,信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无常;定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苦;慧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无我。由于这最后阶段的随观是禅修者即将体验出世间道的管道,所以称它为‘解脱门’。于此,被称为解脱的是圣道,而导向该道的随观即被称为解脱门。无我随观被称为空随观,因为它透视诸行为无我、无有情及无人。无常随观被称为无相随观,因为它去除‘颠倒相’,即由于颠倒想而呈现的欺人的常相与稳定相。苦随观被称为无愿随观,因为它通过去除对诸行错误的乐想而断除了欲。
三百三十一、什么是道与果的解脱?答:若禅修者以‘导向出起之观’观照无我,其道即名为空解脱;若是观照无常,其道即名为无相解脱;若是观照苦,其道即名为无愿解脱。如是,道根据观照的方式而得三种名称。同样地,在道心路过程里的果,也依道的方式而得三种名称。当禅修者通过无我随观证得圣道时,该道从空而无我的一面缘取涅槃为目标,所以它被称为空解脱。当他通过无常随观证得圣道时,该道从无行相的一面缘取涅槃为目标,所以它被称为无相解脱。当他通过苦随观证得圣道时,该道从无愿(脱离渴爱)的一面缘取涅槃为目标,所以它被称为无愿解脱。圣果也依在它之前生起的圣道,而得到该些名称。在果定心路过程里,对于以上述的方式观照行法者,在每一种情况生起的果,只依观照的方式而被称为空解脱等。但依所缘与各自的素质,这三种名称都可应用于一切的道与果。当圣弟子证入其果定时,该果依导向证入果定的观智种类而得其名,而不是依道心路过程里的道而命名。这即是说,若他通过观照无我证入果定,该果即被称为空解脱;若是通过观照无常证入果定,该果即被称为无相解脱;若是通过观照苦证入果定,该果即被称为无愿解脱。但更广泛言之则可以上述三种名称,称呼一切的道与果,因为它们都缘取无相、无愿、空的涅槃为目标,也因为它们都拥有无相、无愿、空的素质。于此,这是道与果的解脱之分析。
三百三十二、什么是须陀洹?答:在培育了须陀洹道之后而断除邪见与疑,禅修者成为了须陀洹。他已解脱了四恶道轮回,以及最多会再投生七次。须陀洹(入流者)已进入必定趣向涅槃之流,即八圣道。须陀洹已断除了最粗的三结:身见、疑、戒禁取见(执取仪式);他对佛、法、僧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也已解脱了任何恶道轮回。于四漏,他已断除了邪见漏;于十四不善心所,他已断除了邪见与疑心所。而根据巴利注疏,须陀洹已经断除了嫉妒与悭心所。他也解脱了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恶道轮回的烦恼,他的行为特征是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服用麻醉品。须陀洹有三种,极七返有者:最多会再投生于人间与天界七次的须陀洹。家家者:在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再投生于良善家庭两或三次的须陀洹。一种子者:只会再投生一次,即证得阿拉汉果的须陀洹。
三百三十三、什么是斯陀含?答:在培育了斯陀含道后减轻了欲、嗔与痴,禅修者成为了斯陀含,即最多只会再回到这世间一次的人。斯陀含(一还者)已断除了较粗的欲、嗔与痴。因此,虽然这一些较轻的烦恼还会生起,但并不时常发生,而且它们的困扰力也很弱。列迪长老指出诸注疏对斯陀含会再回到的‘这世间’一词,提供了两种互相冲突的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说那是人间,即是说他会从天界回来人间一次;另一种解释说那是欲界世间,即是说他会从梵天界回到欲界世间一次。列迪长老认为虽然第一种解释受到诸注疏支持,但看来第二种解释较受到经典支持。根据对《人施设论》的注释,斯陀含有五种: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人间,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天界,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他在天界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天界,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他在天界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人间,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然后投生于天界,直至寿元尽时再投生于人间,及于人间证入般涅槃。当知一种子须陀洹只会再投生一次,但第五种斯陀含则会再投生两次。然而后者还是被称为‘一还者’,因为他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
三百三十四、什么是阿那含?答:在培育了阿那含道之后而断除了欲欲与嗔恨,禅修者成为阿那含;他不会再回到这欲界。阿那含(不还者)已完全断除了系缚有情于欲界的欲欲与嗔恨两结。他也断除了欲漏,以及嗔、恶作两个不善心所,而取欲所缘为目标的一切贪也不会再生起。因此他死后会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证入般涅槃。当知投生于净居天的只有阿那含圣者,但并不是所有的阿那含都投生于该处。巴利圣典提及五种阿那含:化生到色界天之后,他在还未活到其寿元的一半时即证得了阿拉汉道。他在活了超过其寿元的一半之后,或甚至在临死时才证得了阿拉汉道。他不须奋斗即能证得阿拉汉道。他必须经过奋斗才能证得阿拉汉道。他从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净居天,然后在其地证得阿拉汉道。
三百三十五、什么是阿拉汉?答:在培育了阿拉汉道而完全断除了一切烦恼之后,禅修者成为阿拉汉、漏尽者、世间至上应供者。首三道所断除的五结称为‘下分结’,因为它们系缚诸有情于下等世间,即:欲界生存地。已断除它们的阿那含不会再投生到欲界地,但还是被五个‘上分结’系缚于生死轮回里。通过证悟阿拉汉道,这五个上分结也被完全断除;它们是:对色界生命之欲(色界欲)、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无色界欲)、我慢、掉举、无明。第四道也断除了其余两个漏:有漏与无明漏;这是为何阿拉汉被称为‘漏尽者’的原因。阿拉汉道也断除了其余的不善心所:痴、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沉与睡眠。
三百三十六、什么是果定?答:一切圣者都能证入与各自所证得的果相等的果定。但只有阿那含与阿拉汉才能证入灭尽定。果定是圣弟子才能证入的出世间安止,而其所缘是涅槃。证入果定的目的,是当下得以体验涅槃之乐。在这些安止里生起的心,是与圣弟子证悟的层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个阶段的圣者都能证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须陀洹能够证入须陀洹果定;余者亦可以此类推。在证入果定之前,圣弟子先决意要证入果定,然后从生灭智次第地培育诸观智,直至证入果定。
三百三十七、什么是灭尽定?答:只有三果圣者阿那含与四果圣者阿拉汉,才能够证入灭尽定。于此,他从初禅起始,次第地证入广大定。出定后,他以观智观照每一禅定里的行法(即名色法)。如此修习直至无所有处禅定之后,他再实行事先的任务,如决意等,然后证入非想非非想处禅定。在两个安止速行心生灭之后,心之相续流即被中断。其时,他即已证入了灭尽定。在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被中止。只有已证得一切色界禅与无色界禅的阿那含与阿拉汉,才能证得灭尽定。而且只有在欲界生存地与色界生存地里,才能证得该灭尽定。在无界色地里并不能证得该定,因为在其地并不可能证得属于证入灭尽定的先决条件的四种色界禅。若要证入灭尽定,这些圣者必须次第地证入每一个禅那。在从每一禅出定之后,他观照该禅定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他如此修习直至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禅出定之后,他们作出以下三项决意:一、决意他所拥有的必须品不会遭受毁坏;二、决意若僧团需要他的服务,他就出定;三、在佛陀还活着的时候,决意若佛陀要见他时,他就出定。此外,若他想要入灭尽定七天,他必须先观察自己所剩下的寿命,不会少过七天。在作完这些事先任务之后,他即证入第四无色界禅,而此禅定的禅心只生灭两次,随后他即证入了心流暂时被中断的灭尽定。从灭尽定出定之后,于三果圣者阿那含,阿那含果心生灭一次;于四果圣者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