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千问-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姓呤屎闲薨舶隳睢P判姓呤屎闲薹鹚婺畹攘婺睢>跣姓呤屎闲匏浪婺睢⒓胖顾婺睢⑹逞嵯爰八慕绶直鸸邸F溆嗟囊荡κ屎弦磺行愿瘛S诒榇Γ招姓呤屎喜捎么蟮脑才蹋谎靶姓呤屎喜捎眯〉脑才獭�
三百一十一、什么是修习之分析?答:所有四十种业处都能达到遍作修习的阶段。于佛随念等八种随念、一想与一分别十种业处,只能达到近行修习的阶段,而不能达到安止修习的阶段。其余的三十种业处也能够达到安止修习的阶段。对于以佛随念为始的十种业处,由于心忙于观察诸多不同的功德及要义,涉及了极强的寻,致使一境性不能专注至证入安止的程度。其中,十遍与入出息念能够产生五禅;十不净与身至念只能产生初禅;慈等首三无量能够产生四禅;舍只能产生第五禅。四无色能够产生无色禅定。修十不净与身至念都须要运用寻,因此它们不能产生高过初禅及无寻的禅那。首三种无量必须与悦受相应地生起,因此只能产生与悦受相应的首四禅。舍无量则必须与舍受相应地生起,因此只能产生与舍受相应的第五禅。
三百一十二、什么是定境之分析?答:在三种禅相当中,通常于一切业处都可以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与取相。但似相只出现于遍处、不净、三十二身分与入出息念。通过似相而生起了近行定与安止定。当初学者观察地遍圆盘等时,该目标即称为遍作相,及该修习即称为遍作修习。在透彻地观察该相之后,当它有如张着眼看到般呈现于意门时,它即称为取相,而其时的修习则变得专注(等持)。如是专注者继续运用依于该取相的遍作定修习。当他如此修时,与取相类似的似相即安立及紧系于心;此所缘没有原来的所缘的缺点、被称为概念及由禅修产生。其时即说似相已生起。随后即已成就了近行定;此定属于欲界,及已舍离了障碍。此后,以该似相及近行定继续修习,他证得了色界初禅。此后他再修习初禅的五自在:转向、入定、决意(住定)、出定、省察。随后,通过舍弃寻等较粗的禅支,以及培育伺等较细的禅支,他依自己的能力顺次地证入第二禅等。如是在地遍等廿二种业处能得似相。在其余十八种业处里的四无量,则取有情的概念为所缘。
三百一十三、什么是五自在?答:于五自在当中,转向自在是能够随心所欲、轻易及迅速地转向寻、伺等禅支的能力。入定自在是能够轻易及迅速地证入各种禅那的能力,而且在达到入定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很多的有分心生起。决意(住定)自在是能够依自己所决定的时间入定多久的能力。出定自在是能够轻易及迅速地从禅定中出来的能力。省察自在是能够在出定之后省察刚才所证入的禅那的能力。于十遍禅当中,除了五自在之外,鼓励禅修者也掌握如何渐次地扩大遍处似相,直至遍布整个无边宇宙。
三百一十四、什么是无色定?答:除十遍禅中的虚空遍之外,禅修者抽掉任何一种遍处禅的似相,然后以观察所留下来的无边空间进行预作。如此修习之下,禅修者证入了第一无色禅定。当他以观察第一无色禅心为‘识无边’进行预作时,他即能够证入第二无色禅。当他以观察第一无色禅心的不存在为‘无所有’进行预作时,他即能够证入第三无色禅。当他以观察第三无色禅心为‘这很平静,这真殊胜’进行预作时,他即能够证入第四无色禅。
三百一十五、什么是世间神通?答:神通有五种:神变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智、宿住随念、天眼通。从作为神通的基础的第五禅出定之后,禅修者转向决意等;在进行预作之后,他证入显现神通的色界第五禅,取色所缘等为目标。《清净道论》第十二章如下地解释显现神通的过程:‘在进行预作之后,他证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禅那,再从该禅那出定。然后,若他想要显现一百身,他即如此进行预作:“让我变成一百身。”之后,他再证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禅那、出定及作决意。他就会在决意心的同时,变成一百个身。’神变通(如意通)包括了能够把自己显现为多身、随心所欲地显现与消失、毫无阻碍地穿墙而过、遁地、在水上行走、在天空中飞行、触摸日月、及能够去到梵天界。天耳通令人能够听到远处及近处微细与粗显的声音。他心智能够知晓他人的心念,以及直接地知道他人的心境。宿住随念能够忆起许多过去世,以及知道在那些世里的细节。天眼通令人能够看到天界或地界远近的事情。天眼通当中也包括‘死生智’,即能够直接地知道诸有情因于何业在一处死后投生至另一处。这些神通都是属于世间,以及依靠对第五禅的掌握能力。在巴利经典里也有提及第六种神通,即通过修习观禅证得的出世间‘漏尽智’。
三百一十六、什么是七清净?答: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这七清净必须次第地成就;每一层次的清净是更上一层清净的基础。第一层次的清净相等于三学的戒学;第二层次相等于定学;较高的五个层次相等于慧学。首六个层次属于世间,最后一个层次则是诸出世间道。
三百一十七、什么是三相与三解脱?答:无常相、苦相、无我相。其中,无常相是生灭与变易的呈现方式,即在成为有之后再变成不存在。苦相是不断地遭受生灭逼迫的呈现方式。无我相是不受控制的呈现方式,即人们不能完全地控制名色法。三解脱是空解脱、无相解脱及无愿解脱。当知三解脱门是空随观、无相随观及无愿随观。
三百一十八、什么是十六种观智?答:名色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智、坏灭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欲解脱智、审察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三百一十九、什么是戒清净?答:戒清净包含了四遍清净戒:一、别解脱律仪戒;二、根律仪戒;三、活命遍净戒;四、资具依止戒。这四种遍清净戒是依比库之戒而说。别解脱律仪戒:别解脱是比库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此戒一共有轻重不等的二百廿七条戒。完全遵守别解脱则被称为‘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是指以正念防护诸根,在遇到外缘时,不让心执取可喜所缘,也不让心排斥不可喜所缘。活命遍净戒是有关比库获取生活必须品的方式。他不应以不适合比库的方式获取必须品。资具依止戒是指比库必须在使用衣、食、住、药四种资具或必须品之前,以及当时与之后,都要适当地省察运用它们的正确目的。
三百二十、什么是心清净?答:心清净包含了两种定,即:近行定与安止定。
三百二十一、什么是见清净?答:见清净是依特相、作用、现起与近因辨识名色。见清净因它协助人们清除‘永恒之我’的邪见而得其名。通过辨识所谓的人只是在因缘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组合,在它们之内或背后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存在,即会达到这阶段的清净。这阶段也名为‘名色分别智’,因为是依名色法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去分别它们。
三百二十二、什么是度疑清净?答:度疑清净是辨识那些名色法的诸缘。度疑清净是因为它去除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三时名色法的诸缘之迷惑而得其名。通过缘起之智,禅修者辨识现在的名色组合并不是无端端地生起,也不是万能之神所造或因灵魂而有,而是因为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而生起。他也运用相同的法则,去辨识过去与未来名色法的诸缘。这阶段也名为‘缘摄受智’。
三百二十三、什么是道非道智见清净?答:当禅修者如此辨识三地诸行及它们的诸缘时,他把它们归纳为过去、现在、未来的蕴等组别。随后,他依世、相续与刹那,以思惟智观照那些行法的三相:坏灭而无常、可畏而苦、无实质而无我。之后,他依缘与刹那,以生灭智观照那些行法的生灭。当他如此修时即生起了:光明、喜、轻安、胜解、策励、乐、智、念、舍与欲。道非道智见清净是通过辨识光明等观之染为进展的障碍,而得以分辨正道与非道之特相。关于培育思惟智,即以观照名色法三相修观的阶段。首先,禅修者必须把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色法都归纳于色蕴。同样地,他也把一切的受、想、行与识归纳于各自的蕴,即: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随后他以思惟智观照:这是真正地观照归纳为五蕴等的行法之三相。一切行法都有以下三相:一、‘坏灭而无常’,因为它们在生起之处即遭受坏灭,而没有转变为其他法或有所遗留;二、‘可畏而苦’,因为一切无常之法都不可靠而可畏;三、‘无实质而无我’,因为它们没有我,或实质,或主宰者。关于依世、相续与刹那:‘世’是指长时间。首先禅修者观照每一世里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再把每一世分为三个阶段、十年一个阶段、每一年一个阶段、每一个月一个阶段、每半个月一个阶段、一天一个阶段等等,直至观照在行走时每一步里的行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依‘相续’是指依同一个名相续流或色相续流。依‘刹那’是指依刹那的名法与色法。
三百二十四、什么是生灭智?答:生灭智是观照诸行法生灭之智。‘生’是指生起之时;‘灭’是指变易、毁坏与消失之时。‘依缘’修习生灭智,是指禅修者观照诸行如何由于它们的诸缘生起而生起,以及由于它们的诸缘灭尽而灭尽。‘依刹那’修习生灭智,是指观照诸行法的刹那生灭。生灭智有两个阶段。在‘未成熟’的生灭智阶段,当观照力提升时,十种‘观之染’即可能会生起于禅修者。他可能会看到从其身发射出极亮的光明。他也可能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极强的喜、轻安、乐。其胜解与策励增长、智趋向成熟、念变得稳定及舍变得不受动摇。他也可能会对这些体验生起了微细的欲,即享受与执着这些体验。当禅修者体验前面九种殊胜的经验时,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会以为自己已经达到出世间道果。他也就可能会停止进展,而只是享受那些体验,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执着它们。但若他有能力分辨,他将会知道这些体验只是成熟的观智的副产品。他会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继续提升其观禅之修习,而不会执着它们。分辨这十种观之染为非道、观禅是道的能力,被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三百二十五、什么是行道智见清净?答:当禅修者脱离了那些进展的障碍之后,而继续修行观禅时,他证得了有关三相的一系列观智,从生灭智直至随顺智。这九种观智名为行道智见清净,以下是组成行道智见清净的九种观智:(一)生灭智:这与观之染生起之前的观智是同一智,但在克服观之染之后,它变得成熟、更强及敏锐。(二)坏灭智:当禅修者的观智变得敏锐时,他不再作意诸行法的生时与住时,而只观照它们的坏灭。这即是坏灭智。(三)怖畏智:当禅修者观照三世的行法的坏灭时,他觉知这些在一切生存地里不断坏灭的行法是可畏的。(四)过患智:通过觉知一切行法为可畏,禅修者照见它们为毫无实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