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佛法千问 >

第21章

佛法千问-第21章

小说: 佛法千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菸骸蹦勘晔且迪嗍保梢酝ü诺娜魏我幻攀吨铱梢允枪セ蛳衷谒担坏彼侨は嗍保傻诹牛ḿ矗阂饷牛┦吨沂窍衷谒怠!渌凼Γ械铣だ希挤炊哉庵众故停衔浼馓琳K潜缢蛋Ⅰ衤ネ幼鹫咚吹目隙ㄓ薪瞎愕暮澹词撬等は嗫梢允枪セ蛳衷谒担部梢猿氏钟诹诺娜魏我幻拧A械铣だ先衔骸栋屠鄄亍防锍L岬饺は嗍浅氏钟谝饷诺南衷谏担庵皇腔谄渥钗<某氏址绞蕉绱怂担涫邓材芤云渌绞匠氏郑┤绲赜谏陌Ш拧⑻旖绲囊衾钟胂阄兜取�

二百九十四、什么是色界结生心的所缘?答:对于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以及必定是业相。同样地,对于无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以及必定是业相。对于无想有情,生起为结生的是命根九法聚。因此他们名为‘色结生’。无色界的有情名为‘非色结生’(名结生)。其余的名为‘色非色结生’(色与名结生)。色界结生心的目标,即是产生结生的禅那所缘取的似相。这似相是概念,也是业相。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空无边与无所有的概念。第二与第四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则是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禅心,即它们的目标都是广大心。上述的目标都属于业相。无想有情是没有心的,所以在结生时并没有缘取任何目标。

二百九十五、什么是投生的法则?答:当在无色界的梵天死时,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较低层次的无色界天;他也能够以三因结生心投生到欲界。无色界的有情能够培育与其层次同等或较高的无色禅,但不能培育较低层次的无色禅。所以,当他们死时,他们能够投生在同一界天或较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层次较低的禅天。然而,若他们失去禅那,他们即会以近行定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欲界三因果报心投生到欲界。当在色界的梵天死时,他不会以无因结生心投生。无想有情死时会以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投生到欲界。在其他色界天的梵天死时,若他已证得无色禅,他即能投生到无色界天;若他已证得色禅,他即能投生到色界天;若他造了极强的倾向欲界之业,他即会投生到欲界。对于在色界天里死后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结生心必定是二因或三因。当在欲界具有三因的天神或人死时,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因为欲界的三因有情能够造所有种类的业。对于在欲界的二因与无因者,死时他们只能投生到欲界;他们下一世的结生心可以是两种无因推度心之一,或任何一个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凡夫与有学圣者之间的投生法则有很明显的差异。对于圣者,他们的死亡心肯定是具有三因,因为没有具足三因的人是不可能证得道果的。有学圣者能投生到同一界或较高的界。而阿拉汉死后则当然不会再投生到任何界。

二百九十六、什么是心相续流?答:对于投生者,在结生心灭尽之后,即刻就会生起识知同一所缘的同一种心,有如河流般不断地流下去;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它即会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为止。由于它是有(生命)的主要因素,所以此心被称为有分。在生命终结时,它成为死亡心,灭尽后即完全停止。此后,结生心与其他心有如车轮一般继续次第地转起。在结生心之后有十六个有分心生起。然后就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以及七个‘有欲速行’,即贪着新生命的速行。这在新一世里的第一个心路过程缘取结生心为目标;那些速行心是欲界邪见不相应无行的贪根心。当这心路过程结束时,有分心即再生灭;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有分心即会如此不断地生灭。如此,心之流从结生流到死亡,又从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车轮一般次第地转起。有如这一世,在下一世的结生心、有分心、心路过程与死亡心,也都是如此生起。以结生心及有分心,心相续流再次转起。常自制的智者,了知生命无常、觉证不死之境、完全断除了贪欲的结缚、证得永久的寂静。

二百九十七、什么是业处?答:直译巴利文kammatthana(业处)是‘作业之地’或‘工作之处’。这一词用以代表禅修之法,是禅修者培育特别成就的工作处。在佛教里有两大类禅法:止禅与观禅,这两大类业处有各自的禅修方法及范围。在这两者当中,观禅是佛教特有的禅法;修此禅法的目的即是要亲身体验佛陀所发现及所教的真谛。在非佛教的宗派里也有止禅。然而,在佛教里教止禅的目的是以修止禅所培育的定力,作为修观禅的稳固基础。

二百九十八、什么是止与观?答:译为‘止’的samatha(音译:奢摩他)是代表心的宁静。这一词的意义差不多与samadhi(定,音译:三摩地)相同,尽管它是源自不同的词根,即意为‘变得宁静’的sam。在专门用语上,‘止’被定义为八定里的‘心一境性’,即经教法的四色禅及四无色禅里的一境性心所。这些定被称为止,是因为心一境性平息了心的犹豫或惊栗。译为‘观’的vipassana(音译:毗婆舍那)被解释为‘从各种不同的方面照见’。‘观’是直接地照见诸究竟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这是导向揭开诸究竟法真实本性的慧心所的作用。

二百九十九、什么是四十种业处?答:一、十遍;二、十不净;三、十随念;四、四无量;五、一想;六、一分别;及七、四无色。

三百、什么是习行?答:‘性格’或‘习行’是指个人的本性,通过个人的自然态度与行为而显露出来的性格。由于过去所造的业不同,人们之间的性格也因此不同。巴利论师说,性格是决定于产生结生心的业。有六种习行:一、贪行者;二、 嗔行者;三、痴行者;四、信行者;五、觉行者;六、寻行者。在这六种性格当中,贪行与信行组成相等的一对,因为这两者都对目标有好感;只是前者的目标是恶,后者的目标是善。同样地,嗔行与觉行也组成相等的一对,因为嗔以不善的方式厌离目标,觉则通过发现真实的过患而厌离目标。痴行与寻行也组成相等的一对,因为痴行者由于肤浅而犹豫,寻行者则由于常臆测而犹豫。对性格更详细的解释,见《清净道论》第三章。

三百零一、什么是修习的三个层次?答:遍作修习、近行修习、安止修习。‘遍作修习’始于人们刚开始禅修的时候,直至镇伏了五盖及似相出现的时候。‘近行修习’是镇伏了五盖及似相出现的时候,从似相出现直至种姓心的刹那,都是属于近行修习的阶段。紧接着种姓心之后生起的心被称为安止;这即是安止修习的起点。安止修习发生在色界禅那或无色界禅那的阶段。

三百零二、什么是禅相?答:有三种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遍作相’是在起始修行阶段用以培育定的目标。‘取相’是与肉眼所看到的目标一模一样、出现在心中的影像。毫无瑕疵的心之影像是似相。似相被形容为‘呈现为有如自取相中出来,而且是比它更为清净一百倍或一千倍……就有如从云朵背后出来的圆月’(《清净道论》第四章)。

三百零三、什么是十遍?答:巴利文kasina(遍)的意义是‘全部’或‘整体’。如此称之是因为必须把其似相扩大至十方无边之处。十遍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蓝遍、黄遍、红遍、白遍、虚空遍与光明遍。修习地遍时,禅修者可准备一个直径大约三十公分的圆盘,把它填满黎明色的泥,然后再把它的表面弄平。这即是地遍圆盘,即作为修习地遍的遍作相。禅修者可把该圆盘放在离他一公尺之处,张着眼凝视它,以及观察它为‘地、地’。若要修习水遍,禅修者可以准备一桶清水,然后观察它为‘水、水’。若要修习火遍,禅修者可以起一堆火,然后透过在一张皮或一块布上剪出的圆洞凝视那火,以及观察它为‘火、火’。修习风遍的禅修者可以专注于从窗口或墙壁的洞吹进来的风,观察它为‘风、风’。若要修习色遍,禅修者可以准备一个上述大小的圆盘,然后把它涂上蓝、黄、红或白色。过后再于心中默念它的颜色地专注于它。禅修者甚至可以选用某种色的花作为目标。想要修习光明遍的禅修者可以专注于月光,或不摇曳的灯光,或照在地上的光,或穿过墙缝照在另一道墙上的光线。想要修习虚空遍的禅修者可以专注于一个直径大约三十公分的圆洞,观察它为‘虚空、虚空’。

三百零四、什么是十不净?答:不净有十种:肿胀、青瘀、脓烂、断坏、食残、散乱、斩斫离散、血涂、虫聚、骸骨。十种不净是死尸腐烂的不同阶段。这些业处专为对治欲欲。

三百零五、什么是十随念?答:随念有十种: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入出息念。首三种随念的修习方法,是随念佛、法、僧的功德。戒随念的修习方法,是具有正念地忆念自己清净无染的戒行。舍随念是具有正念地忆念布施的功德。天随念的修习方法,是具有正念地如下忆念:‘诸天神因为他们的信、戒、多闻、布施及智慧,而得以投生至如此殊胜之地。而我也拥有这些品德。’于此业处,禅修者以自己的信、戒、多闻、布施及慧的功德作为目标以培育正念,以及以诸天为证。寂止随念是观察涅槃的素质。死随念是观察自己肯定会死、死亡何时会来临无法肯定,以及当死亡来临时,人们必须舍弃一切。身至念是观察自己身体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肉、腱、骨、骨髓等三十二种不净的部份。入出息念是专注于呼吸时接触到鼻孔边缘或人中的入息与出息。

三百零六、什么是四无量?答:也称为四梵住的四无量是:慈、悲、喜、舍。这些法被称为‘无量’,是因为在禅修时必须把它们遍布至十方一切无量的众生。它们也被称为‘梵住’,因为它们是梵天界诸梵天的心常安住之境。慈是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它有助于去除嗔恨。悲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心生不忍。它是希望拔除他人的痛苦,及与残酷相对。喜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富裕。它是恭喜他人的态度,及协助去除对他人成就的妒嫉与不满。属于梵住的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心境。平等的态度是它主要的特相。它与偏爱及反感相对。

三百零七、什么是食厌想?答:食厌想是省察食物可厌的一面而生起之想,例如省察寻食之苦,食用它、消化、排泄等时的不净。

三百零八、什么是四界分别观?答:它是观察身体只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详见《清净道论》第十一章。

三百零九、什么是四无色?答:四无色是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详见《清净道论》第十章。

三百一十、什么是适合之分析?答:关于不同的性格适合修何种业处,贪行者适合修十不净及身至念,即三十二身分。嗔行者适合修四无量及四色遍。痴行者与寻行者适合修安般念。信行者适合修佛随念等六随念。觉行者适合修死随念、寂止随念、食厌想及四界分别观。其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