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圈套3(终局篇)-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我是为国争光的世界冠军,不过,全中国叫王强的人数恐怕的确比不少“蕞尔小国”的人口还多呢。
就此问题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我父母反映过,他们总是无奈地表示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当我兄长的大名最终落实之后,我的名字也就已经顺理成章地敲定了。我也没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我的兄长和我有着同样的问题。至于他的大名叫什么?应该猜得出来的吧,和一位我们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名字一样。
王强这个学名陪伴了我长达十八年的整个学生时代,在我走出校门之后,有不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曾经是“小王”,无名小卒一个,被人忽略被人轻视被人使唤被人训斥,有些类似于书里面的“小薛”。但日后回想起来,好像“小王”阶段反而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在那个时候,我有梦。就像小薛总期待有朝一日能变为书里面的“老洪”,小字辈似乎总期待能尽早把“小”的帽子去掉,不过,我想对小张、小李、小刘、小陈、小X们说,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吧,因为这时候有梦。
进了外企,我把自己变为了“James”,这是给不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和喜欢说外国话的中国人用的。这个名字有个好处,就是无论年纪长幼、性别男女、级别高低,谁都可以拿来叫我,我都能欣然接受,虽然这名字对不喜欢说外国话的中国人来说有些不便,比如有人曾把它念做“芥末丝”。但这名字也有个问题,就是“James”经常搞不清“我”是谁,或者“我”经常搞不清“James”是谁,估计外企的人都会有类似的归属感问题。
过了段时间我忽然成了“王总”。起初我对这个名字是有抵触情绪的,因为我谦虚地认为自己不够资格。那时我的确还年轻,也就二十八九岁。常有人和我初次握手之后就会说:“王总看上去很年轻啊。”我也总要客气地回答:“所以要请您多指教啊。”对方总会说:“哪里哪里。”我心想:“我哪里都需要指教。”后来我慢慢发觉其实做“某总”是不需要资格的,因为大家都已经“总”了。就像电影里解放前的老百姓见到国民党兵不问官阶一律称为“老总”一样,“某总”在商场上也是可以一律通用的。叫你“总”并不意味着什么,所以姑妄叫之姑妄应之吧,不必太当真。
不久前因为写书出书的缘故,忽然一夜之间发现我是“王老师”了,我自然是强烈加以抗拒。我遇到的第一位不是老师而被称为老师的人是赵忠祥老师,那还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去中央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听到他教导我们要称呼他为赵忠祥老师。我颇为不解,心想虽然你也是念稿子的,但和那些在讲台上念自己亲手准备的讲稿的真正的老师怎么能是一回事呢?所以当我居然也被称为老师的时候便竭力推托。有一次一家出版社的一位俏丽可爱的女孩子称我“王老师”,我一再婉拒,她一再坚持,后来她说:“哎呀,在咱们文化圈子里就都是这样叫的啦,所有人都是老师,这样省事,我只要记住您姓什么就行,不然还得费劲记住您的全名,多麻烦啊。”从此我就没有再敢麻烦过别人。我的确应该好好谢谢这个女孩子,她让我顿悟了,别人叫你老师难道人家真把你当作老师了吗?难道你就能因此真把自己当作老师了吗?不仅是“老师”这个称谓,其他一切称谓也都同理,人家叫你什么不一定真把你当作什么,你也不要真把自己当作什么。不仅是称谓,其他一切态度也都同理,人家把你看作什么、定义成什么,你不要就认为自己真是什么了。
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