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行为心理学 >

第12章

行为心理学-第12章

小说: 行为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看国外这样一则媒体报道:1998年,美国肯塔基州帕都卡市发生一起学校枪击事件,令人头皮发麻的是,那年仅14岁的凶手在那天以前,竟从来没有开过枪!联邦调查局人员说,一般执法人员,在与暴徒枪战中,通常开五枪打不中一枪;即使是受过严格训练、冷静坚定的优秀执法人员,在平均7码(约6。4米)距离外开枪,五枪也打不中一枪,而这距离,已算是很近的;可是帕都卡市这个14岁的男孩,在一片瘫软、匍匐、尖叫的青少年群中,开了8枪,他打中几枪呢?8枪!8枪打中8个不同的孩子,其中5个是头部中弹,另3人则是上半身,调查结果显示,杀人的学生是受《末日》、《战栗》等宣扬暴力、邪恶的电子游戏的影响而犯案!——他,家里收藏有一柜子的最畅销游戏,将近半数是邪恶而又暴力的;当地游戏带店也多的是他爱玩的游戏,他玩了又玩,玩了又玩,没法把目光移开,——少年在玩“瞄准、射击”游戏时,事实上就是做练习!试想,如果一个大人带小孩出去,教他打猎,打猎是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活动,大人怎样教小孩?大人会说,绝对不要把枪指着人,这是基本原则,绝对、绝对、绝对不要拿枪指着人,然后,孩子会带着枪走好几天,一弹也未发,就像一般猎人、警察、军人一样,这是正常情况;可是孩子玩起电子游戏时,他怎么做呢?首先,他会破坏基本原则,拿枪指着人;其次,他玩这个游戏总是在射击,因此一旦拿枪在手,他会立刻就开枪,——游戏训练玩者“瞄准、射击”,使他成为杀人高手,却没有教给他纪律,教给他任何应备的节制或责任;对暴力麻木不仁,对生命失去怜悯,觉得这世界不值得珍惜,再加上枪支易得,不成熟的人如果受到某种压力,会很容易仿效追随!目击证人都说,杀人的学生站在那儿,面无表情,他,举起枪,双脚固定,没有移动,既不向太左,也不向太右方开枪,他只是向屏幕上蹦出来的每样东西开一枪!——这种只开一枪的做法,并不合乎自然:人的自然反应,是向一个目标连续射击,直到他倒下,才移动下一个目标,但是,如果你玩像“致命执法者”这类早期的“瞄准、射击”游戏,它们训练你怎么做?每个目标只发一枪!如果你真具有很高的水准,你每射一枪,根本不等目标倒下,就转向下一个、下一个、再下一个,少年学生因沉迷于暴力电子游戏仿效其行而杀人,同样是模仿行为的一个例子;
一个女中学生吸毒者说,当时,她,正和男朋友吹了,心里感到很别扭,看到别人吸海洛因,脑袋高高仰起,香烟直指天花板(按:这,其实是吸毒者惯用的姿势,为的是防止掺在香烟里的海洛因粉末抖落于地,俗称“冲天炮”),连续吐着烟圈,一付很酷的样子,而且,还劝诱她说:“你以为时尚是什么?不就是玩吗!玩啥?玩的就是心跳!人生一世,真正享受的,就是这一件事(指吸毒),你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腾云驾雾,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们把烟一抽,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俗话说:白粉解得万般愁,一吸解百忧,你也吸一口吧,吸了这个,你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神仙一般,想什么,就来什么”,那时,她就想:“人生一世,不可白来一回,这样那样的事情,总该想法子去经历上一回,人说吸毒如此舒服,我何尝不可尝试尝试,就试一次,那又怎么样?看看感觉如何!”,于是,她便将信将疑地,将一包白粉吸了下去,不一会,她就挺不住了,感到胃在翻,却啥也呕不出,但又隔一会,一种飘飘然的很HIGH的感觉在她的脑子里出现了,身子也觉得轻飘飘的,从来没有如此惬意,结果,投身其中而不能自拔,几次下来后,就染上了毒瘾,由于上瘾后缺乏毒资,她象许多吸毒者那样,只得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去搞钱,在同学中发展毒友,拉人下水,以贩养吸,随着毒瘾的一次又一次增大,她为维持每日吸毒所需的开支也在剧增,正像时下人们常说的,“现在一天到晚忙着偷车的,没有几个是不吸毒的;而犯上毒瘾的女子,十个倒有十一个要去操持皮肉生意”,最后,她,也不得不象许多女性吸毒者那样,“松裤头,找一口”,以淫换毒,靠出卖肉体来换取毒资,更是模仿行为的一个典型例子;
人们常常评论说结婚多年而幸福的夫妻或者长期交往的朋友之间彼此非常相似,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经常采用我们喜欢的或热爱的一个人所表现的姿势,由于长期运用相似的表情、手势和姿势,最终在我们身上得以形成或留下痕迹,这类姿势的模仿,毋庸置疑,也属于模仿行为;
据说,间谍学校中的间谍即非常善于采用姿势的模仿这种方式来征服要害部门中的那些表情冷漠、高傲的女强人:他,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不断地借助模仿对方的积极姿态来影响对方,紧追不舍地采用对抗性的模仿姿态以使自己与对方处于同一阵线,建立一致的感觉,从而消灭那些自大者的狂妄气焰,让她们打开心扉,吐露自己的情怀,为求爱铺开道路;
俗语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吴王(春秋吴公子光)好剑客,百姓多创斑;楚王(春秋楚公子围)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说的亦是此类模仿行为;
只要回想一下我们所受的教育,即会发现,我们的历史上,树立过无数的人中模范,来规约我们的行为。
我们的社会,最擅长的工作,就是总结典型,以便大家学习仿效。
我们写字有字帖,作文有范文,画画有画谱,答题有标准答案,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做的一丝不苟,不能稍有偏差。
我们被告之更多的,即是此类对个人有利,并对别人有益的模仿行为;
再回到我们身边。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理想形象。
当一个人在躺椅上沉思冥想,或在镜前顾影自怜——一个理想的自我典范悄然出现。
这一自我形象虽然不断随着一个人年龄、阅历和兴趣的变化而变化,但却始终在脑海中,伴随着人的一生。
有人,崇拜英雄豪杰;
有人,以绅士自居;
有人,视大家闺秀为规范;
有人,如小家碧玉般天真自然;
有人,从衣衫裙帽到一颦一笑都追随影剧演员;
有人,则追求企业家的气度派头;
……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通过模仿行为帮助塑造,才能逐步完成;
钦佩拜伦(Byron;1788?1824)而学跛足,激赏维特而开枪自杀,乃是西方曾经有过的时髦;
而羡慕西施“丑女效颦”(按: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民间一个十分出色的美女,她,美得恰如下凡的天仙一般,面不敷粉而白若霜雪,眉不描画而浓黑细长;鼻如凝脂,唇如丹赤;长发垂腰,如乌云舒展;身段窈窕,如荷茎临风,见到过她的人无不为她出色的美貌所倾倒,总之,她的外貌、仪态,一举一动都是美的,并且无人能及!据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一旦犯病,她总是双手捂着心口,皱着眉头,不曾想,这情形被同村的一个丑女看见了,她觉得西施皱着眉头的神态真是很特别,美得不得了,回去便也学着捧住心口,皱着眉头,露出一副难受的样子,街坊的富人看见她这个样子,都吓得赶快把大门紧紧关着,不愿出来撞见她;穷人怕见到她,忙赶紧领着老婆和孩子,躲得远远的,这个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美的原因,见于《庄子?天运》,后人把这个丑女人,称着东施),则落为东方千古笑柄;
有关犯罪的报道,特别是表现手法露骨化和庸俗化的性犯罪案件、副职谋害正职案件、纵火案件、绑票案件、迷药掠夺财物案件、贩毒案件及其流氓非礼妇女案件的报道,即使是说善意地为了唤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却适得其反地相继诱发了此类犯罪(按:报纸期刊商业化导致的最大恶果,便是把新闻机构当作生意般经营,而不是作为传递高质量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媒介,这种“新闻只为利润”的心态,使得报刊只重视渲染性,甚至不合操守的报道,以图刺激读者,增加销量,有的报刊不惜以大量篇幅,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作案过程绘声绘色地加以详细描述,甚至借揭露犯罪为名,大肆介绍犯罪的手段及方法,并且配以大量养眼的图片,经常阅读此类报刊的人,难免会引起不正当的邪念,甚至想亲身一试),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经由观察学习,使儿童学到不良的习惯或暴力行为,此,即现今许多学者反对影视节目中暴力镜头的理由(按:孩子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受到外面刺激的负面影响,除了电视暴力外,其它如拳击这种公开暴力,媒体对暴力问题的过度渲染等,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污染”,增加他们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曾有一次研究调查了凶杀率和拳王争霸赛中公开暴力的关系,连续看了10场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之后,所有人都承认自己在不同程度上模仿了攻击行为,赛前诸如“我要砸掉你的脑袋”这样的言语攻击,以及赛后气氛的渲染,提供了大量的攻击性暗示,当泰森愤怒地咬下了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赛场里的、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无不为之哗然,这一攻击性行为激起了不少青少年心中蠢蠢欲动的暴力冲动,据说,那次比赛后,很多人在和他人的争吵或打斗中都学泰森的样,疯狂地咬伤了对方的耳朵)。
再看焦虑进入复杂理性的第二条道路。
也就是,通过理性典范带领的。
这,实际涉及到自居作用与复杂理性的关系。
作为心理的一个程序,自居作用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自居作用之所以至关重要,其原因,即在于自居作用的发生暗示了“焦虑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的暂时放弃”,暗示了“焦虑暂时失去寻求直接快乐的目的”。
这,就意味着,复杂理性因此而能够在理性典范带领下,适时地引导焦虑作出适当调整,也就是,“给予焦虑以另外一个目的”,通过将被围困在焦虑之中的心理能量以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而与其本来面目并非一致的伪装形式,在意识领域中加以表现出来,从而,消除焦虑的根由。
这个复杂理性在继心理的抵抗过程之后所采取的“给予焦虑以另外一个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转移。
从本质上说,人的心理生活存在着抵抗的过程,这种抵抗的过程同时也就预伏着转移实现的过程。
抵抗的过程和转移的过程,乃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心理的个体要实现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心理能量的转移过程,将焦虑的心理能量注意出去。
这一点,是共同的。
转移的意义,即在于:转移是所有防御机制的根本所在。
焦虑作为心理能量和内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其精神专注的强烈倾向是更加易变的,
正是通过心理的转移过程,它们才实现这些变化。
 
第二节 置换机制

心理的转移过程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心理的置换机制。
所谓置换,也就是将被抑制的焦虑加以精心地改装,转换成它种形式在意识领域中加以表现;或者将被抑制的焦虑加以粗略地改道,加在一个性质上有区别的生命冲动上,构成一种相互融合、混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