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9-敖氏伤寒金镜录 >

第3章

489-敖氏伤寒金镜录-第3章

小说: 489-敖氏伤寒金镜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之。如小腹痛甚者,宜回阳急救汤。(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五味子)治之。更 
须辨其舌之或干、或润。若舌不湿润而干枯者。乃是实热之证。宜用寒凉之剂以治之。即梁特岩所谓“余以为凡舌色纯 
红兼显黑丝。必非寒证。当是热气结于足少阴。宜用寒凉药”者之候也。 
x四逆汤x 
附子(一枚生作八片) 甘草(六钱二分半) 干姜(半两炮)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介按】方名四逆者。言其能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之厥逆也。取姜附之辛热。助阳以胜寒。因甘草得姜附。能鼓 
肾阳而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能通关节而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俾阳气外达。则四肢转温矣。 
x理中汤x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 白术(炒) 
服法如前。 
【介按】此为温补中气之要方也。王晋三曰。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辛甘相辅以处中。 
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第十一·里黑舌
属性: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甚。坚结大肠。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调胃承气汤下 
之。 
r里黑舌图pt101a11。bmpr 
【介按】苔至黑色而有刺。舌上必然干燥无津。脐腹必然硬满耕痛。大便必然秘结。此是胃中津液将涸。热结大肠。 
故用调胃承气汤。以解邪热而调胃液。但证既如是。不若用大承气汤。奏效较速也。 
x调胃承气汤x(方见前) 


第十二·死现舌
属性: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右前舌。虽有色图。恐其久而渝淡无辨。故注之。 
r死现舌图pt101a12。bmpr 
【介按】苔见黑色。病必不轻。不论寒热。虚实诸症。皆有此色。惟舌至全黑。病已入里。非脏腑极热。即为脏腑 
极寒。若虚寒而舌黑。则必湿滑无苔。若真寒假热而舌黑。则必全黑而不分经。如全黑无苔而底纹粗涩干焦。刮之不净。 
是为热极之候。如全黑无苔而无罅点。干燥少津而光亮。此为绛色之变态。是肾虚液涸之证。如全黑而有罅有点。是热 
极之实证。惟苔黑腐烂。为心肾俱绝。舌黑卷缩为肝脏已绝。皆为不治之证。兹谓水克火而百无一治者。即是脏腑极寒 
极虚之证也。 


第十三·黄苔舌
属性:舌见尖白根黄。其表证未罢。须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凉膈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涩者。五苓散加 
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以白滚汤不拘时调服。 
r黑苔舌图pt101a13。bmpr 
【介按】凡表证如风热暑燥。皆有黄舌。惟伤寒由表入里。传至阳明之府。其舌必黄。由浅转深。今见尖白根黄。 
此系太阳感寒。阳明内热。或风热之邪。客于阳明之表。均宜凉散为治。盖以白苔主表。黄苔主里。太阳主表。阳明主 
里。故舌苔见尖白根黄。或见白中带黄。如或微黄而薄者。其舌必黄燥。此是表邪初入于里之候也。外证必见恶寒身热, 
治宜辛凉解表。若根黄尖白而不甚干,短缩不能伸出者。有宿食也。宜下之。若恶寒已罢。而惟身热便秘者。此是邪热 
入胃。故宜凉膈散治之。硝黄用泡者。取其药力之专也。至若小便短涩。舌见黄腻。乃是湿热未净之候。故用五苓散加 
木通合益元散加味。渗湿清热以治之。 
x凉膈散x(方见前) 
x五苓散x(方见前) 
x益元散x(从名医方论新补) 
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辰砂(三钱) 
上为细末。新汲水一碗。调服三钱。 
【介按】此方即六一散加辰砂也。取其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正。故有益元之名。柯韵伯曰。心为五脏主。暑 
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可以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急除。此清心之阳。热可通行也。 


第十四·黑心舌
属性:舌见弦白心黑。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者,乃危殆之甚也。调胃承气汤下 
之。 
r黑心舌图pt101a14。bmpr 
【介按】此舌当作四节解之。其一。舌见沿白心黑。脉沉微者。有始病即见此舌。非由白黄变化舌转瘦小者。为真 
脏中寒而寒水凌心。肾色外见。急用温剂治之。稍缓则误事。故曰难治。此即章虚谷所谓“凡黑苔,大有虚实寒热之不 
同。其润而不燥。或无苔如烟煤者。正是肾水来乘心火。其阳虚极”之候也。其二。脉浮滑者。可汗。即仲景《伤寒论》 
所谓“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之候也。其三。脉沉实者。可下。其舌如中黑无苔而舌底干燥有小点纹可见者。 
乃胃经实热。治宜三黄白虎汤(黄连、黄芩、黄栀、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亦有邪热传里。以致舌为黑色。因其热 
结燥实。津液焦灼。急宜攻下其热滞以存津。故用调胃承气汤以治之。即王孟英所谓“其舌心并无黑苔。而舌根有黑苔 
而燥者。宜下之”之类也。其四。始病即发此舌者。乃是寒邪直中三阴之证。其舌必润、症势险急。不及救治。故曰危 
殆之甚也。 
x调胃承气汤x(方见前) 


第十五·尖白根黑舌
属性: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者。必有身痛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利者,解毒汤可。此 
亦危殆也。 
r尖白根黑舌图pt101a15。bmpr 
【介按】白苔带黑点。或带黑纹而粘者。此属太阴气分之湿证。故有身痛恶寒。渴不多饮之候。治宜行湿和脾。故 
以五苓散主之。若自舌根黑起至尖。甚至刮之不脱。湿之不润。此时邪已化热燥耗胃液。故见自汗、口渴之证状。而用 
白虎汤清胃热以治之。若热邪从阳明而转至太阴。其热愈深。其毒愈重。此时苔色转见纯黑而无芒刺矣。因其热毒无处 
发泄。直奔大肠而暴下。形同下利。故宜速用解毒汤。以解肠胃之热毒为最要。然症势至此。亦危极矣。 
x五苓散x(方见前) 
x白虎汤x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石膏(四钱) 糯米(一撮) 
上 咀。每服一两。用水一钟半。入糯米。先煎。下诸味。再煎去渣服之。加人参亦可。 
【介按】张仲景《伤寒论》内之白虎汤。有粳米而无糯米。盖糯米甘温。能收自汗。不若粳米之甘平。色白入肺。 
除烦清热以止渴也。柯韵伯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灼胃中。故渴欲饮水。邪 
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 
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 
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 
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 
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 
之寒。泻火而土不伤。乃操万全之术者也。 
x解毒汤x 
黄连(一两) 黄柏(五钱) 山栀子(二十枚) 黄芩(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至一钟。去渣热服。 
【介按】汪昂曰。寒极曰阴毒。热极曰阳毒。是方名曰黄连解毒。是君以黄连直解心经火毒。黄芩泻肺经火毒。黄 
柏泻肾经火毒。栀子通泻三焦火毒。使诸火毒从膀胱而出也。 


第十六·白苔黑点舌
属性:舌见白苔中有小点乱生者。尚有表证。其病求之虽恶。宜凉膈散微表之。表退即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r白苔黑点舌图pt101a16。bmpr 
【介按】舌苔白而中有燥刺者。此系温邪在手太阴肺经。外证初必恶寒。继即发热不已。症势虽似恶候。治宜辛凉 
清解。宜用凉膈散先清上中二焦之热。若热退而大便未下者。即当改投攻下之剂。如欲下之。宜与调胃承气汤。 
x凉膈散 调胃承气汤x(方见前) 


第十七·灰苔黑晕舌
属性: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加大 
黄。酒浸泡。量大小用之。 
r灰苔黑晕舌图pt101a17。bmpr 
【介按】舌至灰色。病概非轻。如苔燥少津。均是实热里症。而无虚寒表症。如温燥时疫。郁积停胸。蓄血如狂。 
宿食未消之类是也。若伤寒已经汗解。而舌尖灰黑。此是宿食未消。或因食滞而余热复炽。治宜调胃承气汤。若杂症而 
见此舌。宜用大承气汤加黄连治之。今以舌见灰色而有黑晕两条。是属热毒传遍三阴。治法急宜泄热攻下。如白虎合承 
气汤。或十全苦寒救补汤(方见前)以急下之。大便下后。再用解毒汤以清解余热。惟热毒传里已深。若嫌解毒汤太轻。 
故须急投三五次。服至灰晕退净为止。初次服时。加酒浸大黄泡之。其分量。须别病患之年龄酌用之。惟舌见灰黑。是 
足三阴杂病。而以太少两阴为较多。其始由白渐黄。由黄而转灰黑者。为传经症。或生刺点燥裂。不拘在根在尖。均宜 
急行攻下。又有淡灰色中而起深黑重晕者。为温病热毒。急宜凉膈、双解等剂。以清热解毒治之。然亦有屡经汗下而舌 
苔灰黑不退。其舌滋润。或不润不燥者。脉必虚微无力。此系汗下太过。伤其津液。治宜养津滋液为要。不得妄用硝黄 
矣。 
x解毒汤x(方见前) 


第十八·微黄舌
属性: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谵语。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以双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r微黄舌图pt101a18。bmpr 
【介按】舌苔微黄而薄。是外邪初入阳明。犹带表证。微兼恶寒。治宜辛凉解散。如黄而兼燥。外证不恶寒、反恶 
热。是邪初入阳明之里。或温热内发欲出阳明之表。治宜凉解里热。是以风热温暑之表证。及伤寒传入阳明之府证。其 
苔必现微黄。如若失治。则黄色由薄而转浓。甚则变为焦黄。外证大热、大渴、谵语、便闭、或无汗、或自汗。此因热 
邪由表入里。治宜汗下兼行。但须清解凉散。今因双解散内有辛温升散之品。故加解毒汤以佐之。凡治此等证候。用药 
必须随症斟酌。倘如舌苔黄燥。或生芒刺。而有脐腹胀满硬痛之证者。治法又宜急下以存津。 
x双解散加解毒汤x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 
草(二两) 荆芥(半两) 白术 山栀(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煎八分服。不拘时。一云有桂枝二两。 
【介按】双解散。即防风通圣散去硝黄是也。今此方有硝黄而无薄荷。名之曰双解散加解毒汤者。谅系双解表里热 
毒之意也。吴鹤皋曰。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 
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