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3-医效秘传 >

第9章

443-医效秘传-第9章

小说: 443-医效秘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便秘,谵语,露手扬衣,发渴,脉沈数者,承气汤。阴厥初无头疼身热,惟怕寒战栗,倦卧欲眠,下利清 
谷,引衣自盖,脉沈迟者,四逆汤。按四逆散方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皆寒冷之物,而治四逆之疾,是 
知传经之邪,非虚寒症也,故忌用温热之剂。今将传经、直中两症,分作阴厥、阳厥,则四逆与厥判然 
分明矣。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畜血
属性:畜血者,瘀血立细结于内也。盖因邪热相攻,血留不行,故成此症也。经曰、太阳随经瘀血在里,血为热 
搏结而不行,畜于下焦所致也。然血畜于上,则为善妄。血畜于下,则为如狂。若少腹急满,小盒饭不 
利,令反利而大便黑者,血症谛也。宜用咸寒苦泄胜血之剂,或抵当汤之类。若小便不利,则津液留 
结,可利其小便。若小便自利,则是畜血之症,可下其瘀血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遗溺
属性: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若肾虚,则膀胱之气不约,故小便出而不自知也。其治法有阴阳虚实 
之别。若阳邪谵妄,神昏热甚而遗尿者,当清心解热。若阴邪厥逆,脉微寒极而遗尿者,当温肾散寒。 
设或狂言直视而遗尿者,又为肾绝而不可治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摇头
属性:头者诸阳之会,诸阳脉皆上于头,阳脉不治,则头为之摇矣。然摇有三。一曰、摇头言者,里病也,以里 
有痛,语言则剧,欲言而头摇矣。二曰、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以风盛于上,风主动摇,故头摇 
也。然里病、非邪病也,痛使之然。痉病、非厥逆也,风使之然。至于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而摇头 
者,又为心绝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怫郁
属性:怫郁者,盖因表邪发热汗出,覆盖不周,汗出不彻,或甲遏风邪,是以阳气郁于肌肤,蒸于头面,聚而 
不散也。若阴盛而面赤者,其色黯而不光。阳盛而面赤者,其色明而且润。治须察其虚实,不可见面 
红便作阳火治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藏厥
属性:伤寒七八日,脉微肤冷,烦躁无时暂安者,此名藏厥。多难治,始当用四逆汤。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除中
属性:伤寒厥深,下利脉迟,当不能食,而反能食者,名曰除中。除中者,中气已绝,病不可治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不仁
属性:不仁者,肌肤顽麻而不知痛痒寒热也。盖因发汗过多,亡其营血,不能周流经络,乃为寒邪辏袭,血 
脉凝泣而不仁也。设或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入,形体不仁,又为绝候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直视
属性:直视者,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是也。伤寒至于直视,为邪气已极,候已逆,多难治也。设或目中不 
了了者,又为可治之症也。二者形症相近,为工者宜熟思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筋惕肉目闰
属性: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大虚,筋肉失养,故惕然而跳,目闰然而 
动也。治宜温经养营之剂,故张氏特设真武汤以救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热入血室
属性:王冰曰、冲为血之至。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其脉起于肾下,并足阳明之经。若冲脉得热血必妄行故。 
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以邪热传入,正场明府病也。在妇人则为寒热似疟,以邪热乃随经而入也。 
故曰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一说、伤寒中风,偶遇经水适来,邪随而入,或经水适断,血 
热而结,或胸满胆语,或往来寒热,或如疟状,皆为热入血室也。皆不可汗下,无犯胃气及中上二焦, 
并用小柴胡汤加归芍生地丹皮以治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吐虫尤
属性:吐虫尤者,盖因伤寒胃虚之人,素有积冷,妄发其汗,以致胃中虚冷,饥不欲食,食即吐虫尤也。先用理中 
汤,次用乌梅丸。待虫尤已定而热不退,或呕恶脉数者,方用小柴胡汤。此症身虽躁热,口虽燥渴,忌用 
寒凉。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狐惑
属性:狐惑者,犹豫不决、进退之义也。盖伤寒失汗,邪热入腹,以致饮食少而肠胃空虚,三虫举而求食。其 
候四肢沈重,精神困倦,恶闻食气,默默欲卧,目闭,舌白齿晦,面眉间赤白黑色变易无常。然虫蚀下 
部为狐。下唇有疮,其咽干,虫蚀其藏,为惑。上唇有疮,其声恶,通用治蚕桃仁汤。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漱水不下咽
属性:漱水不下咽有三。若见表症而不下咽者,必作?,以邪热在经,迫血妄行也。若无表症,加之腹满如 
狂,此为瘀血停留也。若阴极发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此无根之火游于咽嗌之间,假作渴也。若能 
尽饮不解渴,而睡卧不宁者,此实火作渴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饥不欲食
属性:饥不欲食者,由胃气虚、客热在胸中所致也,宜吐之。仲景曰、手足厥冷,脉乍紧,心烦,饥不欲食,病在 
胸,瓜蒂散吐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过经不解
属性:伤寒,六日传六经,为一候,七日当解。若不解,再传,至十三日谓之过经。然去伤寒之邪,不过汗吐下 
三法,三法得当,则随手而愈矣。若当汗失汗,则邪热内陷,当下失下,则邪热留滞,传变不已,过经而 
不解也。亦有汗吐下后药力欠至,邪气未尽宿垢凝结于肠胃,余毒壅窒于经络,亦致过经而不解 
也。大法,虚者视轻重而调养之,实者量怯弱而再下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百合病
属性:伤寒病后,失于调理,余邪未尽,阴阳错攻,当汗反下,当下反汗,以致为逆,邪不能解,故为百脉一宗, 
举皆受病,无复经络传次,所以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似寒无寒,似热无热,默默不知,口苦 
便赤,药入口即吐利愈剧,如有邪祟,其脉微数,此为百合病,故用百合等汤。若溺时头痛,六十日愈。 
溺时头不痛,淅然寒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而头眩者二十日愈。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坏病
属性:伤寒邪未尽,又感风寒暑湿燥火,而成坏病,或汗吐下温针仍不解或小柴胡证罢而热尚在,亦为 
坏病。盖病已过经,热留脏腑,阴阳坏乱,日久不痊,气血渐衰,变为此症。视其何逆,以法治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劳复
属性:劳、为劳动之劳,复、为再病之复也。盖因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净,劳动其热,热气还经,遂复热 
也。非止强力摇体,持重远行,至于梳头洗面,夏悲思虑,皆能复也。?其过用者乎。其饮食复者,乃曰 
多食,过食内滞则复,余邪因食滞而复聚也。又曰、食谷则危,饮酒则剧。经曰、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 
柴胡汤和之。脉浮数者,以汗解之。脉沈实者,以下解之。然伤寒之邪,自外入也。劳复之邪,自内发也。 
呜呼,食复也,劳复也,诸复可治,而御内则死矣。 
昔顾子献不以华尃之诊为信,临死致有舌出数寸之验。由此观之,可不骇哉。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易病
属性:易病者,乃阴阳交易之谓也。盖大病方瘥,余邪未净,车取动淫欲,毒气返遏,互相为病也。若男病新瘥, 
妇人与之交而反得病者,谓之阳易。妇病新瘥,男子与之交而反得病者,谓之阴易。若不因易而自 
病重举者,名曰女劳复,通用逍遥散加减。在男子则阴肿,少腹绞痛。在妇人则里急腰胯重,连腹内 
掣痛。其症热上□胸,气乏身重,头重不举,足不能移,眼中生花,四肢拘急,百节解散,男子卵缩入腹, 
妇人痛引阴中,俱用烧?散,或豭鼠粪、竹皮等散,待小便利、阴头肿退为愈。若手足拳挛,舌吐,而脉 
离经者,又为不治之症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发颐
属性:伤寒汗不下彻,邪结在耳后一寸二分,或两耳下俱肿硬者,名曰发颐。此皆余邪热毒不清,速宜消 
散,缓则肿溃矣,宜连翘败毒散。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属性:夫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经云、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阳脉集于足下,而聚 
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阴脉集于膝下,而聚于足心,故阴气胜则从足 
五指至膝上寒。其他伤寒时疫,热极入深、手足厥冷者,所谓热深厥亦深,阳极似阴也。若误认为寒, 
而用热药,则杀人于俄顷矣。宜承气汤、白虎汤、大柴胡汤。若真是阴寒而厥者,则宜附子理中阳。阴 
衰热厥,宜滋阴以制火。又有火郁脾土之中,手足热甚者,东垣升阳散火汤所由设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属性:疝气者,睾丸连少腹急痛。有痛在睾丸者,有在五枢穴者,皆足厥阴经也。 
按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则诸经之疝,无不以任脉为原矣。七疝者,冲、狐、?、瘕、?、癃。寒则多痛,热 
则多肿,湿则肿坠,虚亦肿。气分多动,血分不移。在左丸属寒,在右丸属气。痛少腹多。 后人谓七疝者,筋、水、 
狐、?、气、血、寒。 

卷之三
阴虚论
属性: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惟人得备形气之正,所受天地 
生气。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 
而在气交之中,随天地之气以升降浮沈。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盈虚、 
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惑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 
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至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实阴虚发热。热乃火动,有君相之 
别。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有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 
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目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 
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烛盛。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 
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横,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府藏经络,偏实偏虚, 
遂失其正,邪悉由矣。虚邪外人,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泄,肾司闭藏。肝为相火,有泻 
无补。肾为真火,有补无泻。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甚至伤寒, 
病未传变,初治责虚。伤寒祛寒助阳,暑病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却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 
阴静,五行之机,根本化源,由乎水土。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递相济养,是为和平, 
生化不已。若交互□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 

卷之三阴虚论
肠澼下血
属性: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藏,为月真满,为歹食泄,久为肠澼。肠澼者,水谷与血另 
作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