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医学从众录-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孤阳无主,时见喘促,故以此饮济之缓之。其要旨在“济之缓之”四字,今人顺口读过,便致
许多误事。盖阴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润以济之,犹恐济之不及济,故加当归以助其济之之
力;呼吸气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缓之,犹恐缓之不能缓,故用至二三钱,以成其缓之之功。
熟地(三五钱至一两) 当归 炙草(各二三钱)
水煎服。
长孙男心典按∶气为夫,血为妻。无妻夫必荡,自然之势也。此方补血为主,使气有归
附,渐渐而平,缓剂也。今人于真阳暴脱、气喘痰涌危症,不知议用附子汤、真武汤及黑锡
丹等药,而以贞元饮投之,则阴霾冲天,痰涎如涌,顷刻死矣。
此方入经,不能入肾,不可不知。
x真武汤x
治水气咳呕,小便不利,四肢肿,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饮。因仲景云“短气皆属饮”一语,悟出无数方法,药
到病瘳,指不胜屈。方知取法贵上也。
真武为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也。附子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白
术之温燥建中土,则水有所制;附子得生姜之辛散,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术合茯苓之淡
渗,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尤妙在芍药之苦降,以收真阳之上越。盖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
而枯,借其性味,亟令阳气归根于阴也。
x附子汤x(方各见《伤寒》)
此方即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其补阳镇阴。分歧只一味与分两略殊。学人读古人书,
必于此处究心,方能受益。
《金匮》云∶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饮邪阻碍呼吸,故气短。但呼吸几微之介,不可辨。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
阳有碍,宜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气窍利矣;若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
碍,宜肾气丸以通其阴,阴通则少阴之关开矣。
按∶气短分及呼吸,其旨微矣。
卷二喘促
脉息
属性:宜浮滑,忌短涩。
景岳曰∶微弱细涩者,阴中之阳虚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虚者,阳中之阴虚也。微弱者顺
而易医,浮空者险而难治。
卷二
哮症
属性:《圣济总录》曰∶呷嗽者,咳而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系,随其呼吸,呀呷有声
,故名呷嗽。宜调顺肺经,仍加消痰破饮之剂。
次男元犀按∶痰饮咳嗽喘证,俱宜参看。
x射干丸x(方见前用)
治久呷嗽,喉中作声,发即偃卧不得。
x杏仁丸x(《圣济》)
治呷嗽有声。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各一两) 大黄(蒸) 牙硝(熬,各五钱)
共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姜汤送下二十丸。
x紫菀杏仁煎x(《圣济》)
治肺脏气积,呷嗽不止,因肺虚损,致劳疾相侵,或胃冷膈上热者。
紫菀 酥(各二两) 贝母 姜汁(各三两) 大枣(去皮核,半斤) 五味 人参 茯苓 甘草 桔梗 地骨皮
(洗,各一两) 白蜜(一斤) 生地汁(六两)
共末,与蜜生地汁同煎,器盛三五次,成饴煎,仰卧含化一匙,日二服。
卷二
惊悸
属性: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凡怔忡 惕,皆其类也。高鼓峰曰∶此心血少也
。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枸杞
,吞都气丸,(杨乘六云∶治怔忡大法。无逾此旨。)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
则加生地、川贝母、黄连之类以清之。
胡念斋曰∶虽缘心血不足,然亦有胃络不能上通者,有脾脉不能入心者,有宗气虚而虚
里穴动者,有水气凌心者,有奔豚上乘者,治法不甚相远。惟水气与奔豚,当另法治之。
孙男心典按∶水气凌心,轻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泄之,重则用茯苓甘草汤安之,再重
则用真武汤镇之。奔豚用桂枝汤加桂主之,或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卷二惊悸
脉息
属性:不论浮沉迟数虚实大小,最忌促结代数。
卷二惊悸
方药
属性:x桂枝加桂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x
王晋三曰∶肾气奔豚,治宜泄之制之。茯苓、桂枝通阳渗泄,保心气以御水凌。甘草、
大枣补土以制水泛,甘澜水缓中而不留,入肾而不着,不助水邪,则奔豚脐悸之势缓。是汤
即茯苓甘草汤。恶生姜性升而去之。其义深切矣。
x小半夏加茯苓汤x(方见《金匮》)
x真武汤x(方见《伤寒》)
x都气丸x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一两。(见《实在易》。)
x归脾加栀子丹皮汤x(方见《时方》。)
即归脾汤加山栀、丹皮(各一钱)。
卷二
血症
属性:朱丹溪云∶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症,以治火为先,然实火、虚火,灯烛之火,龙雷之火
,不可不辨。
何谓实火?外受风寒,郁而不解,酝酿成热,以致大吐大衄,脉浮而洪,或带紧,宜用
苏子降气汤,加荆芥、茜草根、降真香、玉竹之类以解散之。如风寒郁而不解,以成内热,
或阳脏之人,素有内火,及酒客蕴热、大吐大衄、脉洪而实、或沉而有力,宜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以凉泻之。四生丸虽是止血通套药,然止血之中,兼有去瘀生新之妙,所以可用
。今人于此症,不敢用大苦大寒之品,而只以止血套药,如黑栀子、白芨末、百草霜、三才
汤加藕节之类。似若小心,其实姑息容奸,酿成大祸。(止血而不去瘀,则瘀血停滞,而为发
热咳嗽皮肉甲错,成干血劳症。仲景所以有 虫、水蛭、虻虫、大黄之治法。)盖此症火势
燎原,车薪之火,非一杯之水所可救。芩、连、栀、柏及大黄之类,补偏救弊,正在此时。俟火势
一平,即以平补温补之药维之,所谓有胆由于有识也。凡此之类,俱宜釜下抽薪,而釜中之
水,无沸腾之患矣。
x四生丸x
x苏子降气汤x
何谓虚火?劳役饥饱过度。东垣谓之内伤,以补中益气汤主之。思虑伤脾,倦怠少食,
肌肉瘦削,怔忡不寐,薛立斋以归脾汤主之。东垣云∶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进一分,则火退
一分,所谓参、 、甘草为泻火之良药是也。此症吐血咳血,必积渐而来,以至盈盆盈斗,脉必
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必以前汤及当归补血汤,峻补其虚,虚回而血始止。况血脱益气,古训
昭然。脱血盈盆盈斗,若用柔润之药,凝滞经络,鲜克有济。必以气分大补之品,始可引
其归经,此余屡试屡验之法也。又有脉细小而手足寒冷,腹痛便滑,此虚寒之症,《仁斋
直指》所谓阳虚阴必走是也,以理中汤加木香、当归主之。若泥于诸血属火之说,而用凉
血止血套药,止而复来,必致不起,可不慎哉。
x补中益气汤x
x归脾汤x
次男元犀按∶白芍易木香,是高鼓峰法,以建中汤得来,妙不可言。或加五味五分,麦冬
二钱,血不止,加栀子、茜草各一钱。
x当归补血汤x
以上三方,宜因症加减。如血不止,外以白芨三钱、藕节三钱。研末,以药汁送下三钱
即止。盖凡药必由胃而传化诸经,而此散能直入肺窍而止血也。或另用童便送下四钱亦妙。
何谓灯烛之火?人身阴阳,曰水曰火,水火之宅,俱在两肾之中。如先天不足,肾水素
虚,又兼色欲过度,以竭其精,水衰则火亢,必为咳嗽、吐血、咳血等症。其脉浮虚而数、或涩
而芤。外症干咳骨蒸,口舌生疮,小便赤短。如灯烛之火,油尽而自焚。治之之法,忌用辛
热,固不待言。即苦寒之品,亦须切戒。盖以肾居至阴之地,若用寒凉,则孤阴不生。而过
苦之味,久而化火,俱非阴虚症所宜也。须用甘润至静之品,补阴配阳。赵养葵云∶灯烛之
火,杂一滴水则灭。(指苦寒之物。)惟以六味丸养之以膏油。余每于水虚火亢之重症,用大补
阴丸,多收奇效。
x大补阴丸x(方各见《时方》)
此方滋阴降火,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勿以知柏之苦寒而疑之也,余向亦不能无疑
,后读《名医方论》,极有发挥,遂信用之。
何谓龙雷之火?肾中相火不安其位,以致烦热不宁,舌燥口渴,为吐血、咳血、衄血等
症。其脉两寸洪大,过于两关。两关洪大,过于两尺,浮按洪大,重按濡弱如无。宜用景岳
镇阴煎、冯氏全真一气汤、七味丸、八味丸主之。盖龙雷之火,得雨而愈炽,惟桂附辛热之
药,可以引之归原,所谓同气相求是也。
x镇阴煎x(《景岳》)
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
,危在顷刻。
熟地(一二两) 牛膝 泽泻(各二钱) 附子 肉桂 炙草(各一钱)
水煎,温服。如热甚喉痹,以水浸冷服。此方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
x八味丸x(方见《时方》)
去附子名七味丸。
x全真一气汤x(冯氏)
滋阴降火之神方。
熟地(一两) 冬白术(人乳拌,蒸晒,二三钱) 麦冬(三钱) 附子(一钱) 牛膝(二钱) 五味(八分) 人
参(二、三钱或七八钱,用开水别炖调入)
水煎服。
咳血、唾血、吐血,方书分别肺胃等症,何庸陋之甚也。凡吐血、衄血、下血,一切血
症,俱不必琐分。惟认其大纲,则操纵自如。
下血之方甚多。火盛者,以苦参子九粒,或十四粒,去壳取仁、勿破,以龙眼肉包好,开
水送下甚效。又于血症诸方中,择其应用者,再加槐花、地榆各三钱、黄芩一钱为使。
下血症属火固多,而虚寒亦复不少。宜以景岳寿脾煎,或圣术煎加黑姜服之。又常服黑地黄丸甚妙。
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用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神验。
x黄土汤x
治下血,并治吐血衄血如神。
x赤小豆散x(方各见《金匮》)
治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
又妇人血崩方,不外惜红煎加减。如未效,即宜大温大补,黄 、白术可用二、三两,
附子可用至三五钱,方效。(惜红煎见妇人门。)
又男妇尿血,(不痛为尿血,痛为血淋。)以六味汤加血余灰一两,煎好,入生藕汁服。亦有
气虚者,当归补血汤为主。挟热者,加竹叶、栀子主之。挟寒者,加附子主之。
卷二血症
脉息
属性:失血脉芤,或兼涩象。转紧转危,渐缓渐愈。虚微细小,元气不支。数大浮洪,真阴不
足。双弦紧疾,死期可决。
卷二血症
喻嘉言龙雷之火论
属性:龙雷之火,潜伏阴中,方其未动,不知为火也。及其一发,暴不可御,以故载血而上
溢。盖龙雷之性,必阴云四合,然后遂其升腾之势。若天清日朗,则退藏不动矣。故凡凉血
清火之药,皆以水制火之常法,施之于阴火,未有不转助其虐者也。吾为大开其局,则以健
脾中之阳气为一义。健脾之阳,一举有三善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如天清日朗,而龙雷
潜伏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胸中窒塞之阴气,则如太空不留纤翳也。一者,脾中之阳
气旺,而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已竭之血也。况乎地气必先蒸土为湿,然后上升为云。若土
燥而不湿,地气于中隔绝矣,天气不常清乎。古方治龙雷之火,每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然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