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35-本草择要纲目 >

第2章

035-本草择要纲目-第2章

小说: 035-本草择要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黄连干姜。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 
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 
。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君臣阴阳相佐济。斯为良也。 
恶(菊花 白藓皮 玄参 芫花 僵蚕 冷水) 畏(款冬 牛膝) 忌(冷水) 

寒性药品
黄芩
内容:【气味】 
苦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又微苦而甘。为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血分。又气凉。味 
苦甘。阳中微阴。入手少阳阳明经。 
【主治】 
泻肺经热。清上焦及皮肤积热。去诸热。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利胸中气。消膈上 
痰。除脾湿安胎疗喉中腥臭。故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仲景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 
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痢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妊娠安胎散。亦多 
用之。入小柴胡汤以治少阳症。入黄芩汤以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入泻心汤以治少阳症下后 
心下满而不痛。总以黄芩之苦。可以发传邪之热。使寒能胜湿。折火之本也。若因饮食受寒 
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则黄芩不可用。其热厥腹痛。肺热而小便不 
利者宜用之。若其人素多酒欲。病小腹绞痛。痛不可忍。黄芩宜急用之。若其感冒咳嗽既久 
。骨蒸发热。肤如火燎。值暑月烦渴。六脉浮洪。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不效。引饮而昼益 
甚。此热入气分。与肺气虚寒者不同。黄芩亦急用之。其制得酒上行。得浓朴黄连止腹痛。 
得五味子令人有子。得黄 疗鼠 。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除寒热。得芍药治下利。得 
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恶(牡丹皮 丹砂 藜芦) 

寒性药品
黄柏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入足少阴经为足太阳引经之药。 
【主治】 
五脏肠胃中结热。利下窍。泻伏火。救肾水。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得知 
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凡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 
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逆上而为呕哕者。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者也。此宜以黄柏之苦寒泻燥以补水也。又热邪蓄于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乃素问 
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之脏。火客于水。则阳气不 
升。此宜以黄柏之苦寒。抑火而升阳。而令阴阳互相生化也。故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 
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故谓知母黄柏之属。为滋阴降火之对剂。若相火 
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何也。龙雷之火。五六月而起发。九十 
月而归藏。盖冬时阳气在水土之下。龙雷就其火气而居于下。夏时阴气在下。龙雷不能安其 
身而出于上。若以黄柏之属降之。是欲括龙雷之势于浓阴骤雨之时也。可乎不可乎。唯太阳 
一照。火自消灭。此则得水而炽。得火而灭之明验也。近时虚损及纵欲之人。用补阴药往往 
以知母黄柏二味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病。 
岂知黄柏知母苦寒滑渗。久服有反从火犯之害。可不慎欤。明乎此而黄柏知母谓之降母以滋 
阴可也。若竟曰滋阴降火。则矛盾之甚矣。 

寒性药品
知母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又云阴中微阳。入足阳明手太阴气分。 
【主治】 
泻肾经之火。作利小便之佐使。疗利疾重下痛。祛消渴及久疟。烦热。凡伤寒烦燥 
不得眠者。烦出于肺。燥出于肾。白虎汤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谓非大凉不能清肾之 
源也。然必缓之以甘草粳米之甘。使不速下。用者酌之。又热在下焦血分。烦扰懊 。小便 
闭塞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而阳无以化。法当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气 
化。小便自通。知母苦寒。能直达肾与膀胱。清邪热以领正气。泻即补也。又热在上焦气分 
。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其病小便闭塞而渴。知母气薄味薄。泻肺火而清肺金 
。亦泻即是补也。后人不谙泻补之义。竟以知母黄柏为滋阴补肾之剂。祸及脾胃。中气致伤 
。则惑之甚也。用者慎之。 

寒性药品
干地黄
内容:(即生地之干也) 
【气味】 
甘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入手足少阴厥阴及手太阳之经。 
【主治】 
伤中。逐血。填骨髓。长肌肉。通血脉。益气力。除皮肤燥。去诸湿热。疗折跌绝 
筋。生地黄气味主治及所入经络。即与干地黄同。大约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口 
渐煎熬。为虚火之症。宜用此以滋阴退阳。故钱氏泻丙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如血虚劳热 
。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者。若与生干地黄。当虑太寒。 

寒性药品
熟地黄
内容:(即生干地黄择其沉实者。以陈酒煮小地黄汁。将地黄复入汁内。九蒸九晒。令其脂 
体柔润者是也。) 
【气味】 
甘微苦微温。阴中之阳。沉也。入手足少阴厥阴之经。 
【主治】 
益肾水真阴。和产后血气。去脐腹急痛。养阴退阳。壮水之源。仲景六味丸以之为 
诸药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汤液四物汤治藏血之脏以之为君者。癸乙同归一治也。又曰生 
地黄能生精血。用天门冬可引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可引入所补之处。 
忌(萝卜 葱 诸血 蒜) 

寒性药品
(白赤)芍药
内容:【气味】 
苦平无毒。升而微降。阳中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本药。又入肝脾血分。 
【主治】 
安脾经。治腹痛。固胃气。止泻痢。和血脉。与白术同用则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补 
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与防风同用则发痘疹。同姜枣用则温经散湿。以酒炒则补阴。 
生用之则疗后重。(色白者西方之象。能于土中泻水以益脾。色赤者南方之象。能行血中之 
滞以散邪。) 
但言芍药而能缓中者。彼之味酸涩收敛。似不相侔。然能损其肝。即以调其血。血调而中自 
和 
也。又言治伤寒多用白芍。以其主寒热。利小便。彼之味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之。然能益 
阴滋湿而停津液。故金能生水。小便自利。非彼通利也。 

寒性药品
大黄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沉而降。阴中之阴也。(酒浸入太阳经。酒洗炒入阳明经。余经生用。) 
【主治】 
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荡涤肠胃间热。除下焦湿。推陈致新。消宿食。 
破女子瘕症。下痢赤白。里急腹痛。仲景泻心汤。专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之症。或以为心 
气不足法当用补。反以苦寒泻之者何也。不知真心不足者。必不吐衄兼之吐血。此则本经之 
阳亢甚无辅。以致阴血妄行飞越。故宜用大黄以泻去亢甚之火。使之和平。则血归经而自安 
也。又言大黄泻心实。泻四经血分中之邪火者何义。盖少阴心经之阴气不足。则心火燔灼。 
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胃也。又心之阴气。不足。渐渍既久 
。则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作。用黄芩佐大黄以救肺。用黄连佐大黄以救肝。肺为阴之主。肝 
为阴之母。血之舍肝。肺之火既退。阴血自复其旧。故曰泻心实泻肝肺也。凡病在气分。及 
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慎勿轻用。轻用之恐伤元气。耗阴血。 

寒性药品
青皮
内容:【气味】 
苦辛温无毒。沉而降。阴也。入厥阴少阳经。治肝胆之病。 
【主治】 
气滞。下食破积结。祛下焦诸湿。疗左胁肝经积气。小腹疝痛。消乳肿。青皮汤用 
之以治久疟热甚致结癖块之症。盖疏利肝邪。削其坚实也。但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 
真气。不可不慎择而用之也。又曰青皮炒黑可入血分。青皮亦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 

寒性药品
枳壳
内容:【气味】 
苦酸微寒无毒。沉也。阴也。 
【主治】 
通利关节。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下气止呕逆。泄肺气。除胸痞。疗里急 
后重。或曰凡治痞宜用枳壳桔梗汤。而活人书云。当用桔梗枳壳汤于未痞之先。此何以说。 
盖枳壳非能治心下之痞也。果知病者误下。气将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以预杜之。使不致于成 
痞。若痞已成而用此。不惟不能消痞。反损胸中之气。先之一字。不可不细心玩味之也。或 
又曰。仲景束胎丸。内用枳术之属。详思胎壮则子有力而易生。令服枳壳之药。必致无力气 
弱。何以易达其胎也。盖高粱之家。奉养太过。其气必实。必实而用枳壳之属以耗其气。使 
之和平。此谓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用枳壳为对症之剂。若气虚体弱之人。日以参 四物 
之剂。峻补气血。犹恐不赡。敢以枳壳为达生之妙剂乎。当于前贤立方之意外深求其理。 
为能神而明之也。 

寒性药品
枳实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凡用取其至陈者。去穣核。以小麦麸炒焦。 
去麸用。气虚者忌之。) 
【主治】 
利五脏。除寒热结。破胀实。解伤寒结胸。去胃中湿热。盖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 
。故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以枳实白术汤。谓非枳实之大寒。不能滑窍而破气也 
。又云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洁古制枳术丸以调脾胃。非枳实能调脾也。泄气而除内热。 
令痞自消。则脾胃自得其天。而无壅积之患也。 

寒性药品
猪苓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升而微降。阳中阴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 
【主治】 
疟。利水道。解伤寒瘟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治渴除湿。去心中懊 
。泻膀胱。开腠理。故张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散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 
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用猪苓。此即五苓散也。此皆苦以泄滞。甘以取阳。 
淡以利窍。功长于除湿利小便也。久服损人肾气。昏人眼目。用者忌之。 

寒性药品
泽泻
内容:【气味】 
甘寒无毒。沉而降。阴中微阳。入足太阳少阴经。 
【主治】 
逐膀胱三焦停水。利五淋。宣通水道。长于行水。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漓。但本 
经云泽泻久服令人耳目聪明。扁鹊又云多服令人目盲。此何以故。大凡脾胃积有湿热。则头 
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 
热亦随去。土得其令。清气上行。故其功长于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也。若久服 
则降令又复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肾开窍于目。安得不令目盲耶。又庸医罔识。见仲 
景之治杂病心下有支饮苦冒者。以泽泻汤。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治泄泻有五苓散。遂谓泽 
泻之功泻肾居多。每遇泄精滑肾之症。辄不敢用。并妄为著作。曰仲景八味丸中有泽泻。接 
引 
桂附归就肾经。反能泄肾。有删而去之之议。岂知八味丸中有地黄山萸肉茯苓牡丹皮皆肾经 
之药。附子官桂又原属右肾命门之药。不待泽泻之接引而自至其所。用泽泻者。诚以补药之 
中。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实泻中之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