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35-本草择要纲目 >

第11章

035-本草择要纲目-第11章

小说: 035-本草择要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辛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轻清上浮而升。阴中阳也。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 
入煎剂不可过一钱。多则令人气闷。) 
【主治】 
散咳逆头痛风湿痹痛。温中下气。益肝胆明目。利九窍。治恶风头风。止迎风泪下 
。除齿痛。故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邪气自里之表。则 
胆气不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清少阴之症。 
恶(山茱萸 黄 ) 忌(生茱) 畏(滑石) 反(藜芦) 

温性药品

内容:【气味】 
微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 
【主治】 
灸百病。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止腹痛安胎。妇人带下。逐冷除湿。入火灸 
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艾附丸治心腹小腹诸痛。调女人诸病。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 
后下血。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寒湿香港脚。以此夹入袜内。 
俱有奇功。或言其辛热久服火生。不知妄意求嗣之人。以辛热过剂。投以艾料。不谓诸药太 
辛。归咎于艾。夫岂艾之为罪耶。 

温性药品
延胡索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经。 
【主治】 
破产后恶血。行血中滞气。气中血滞。故疗心气小腹痛有神。达肾气。通经络立效 
。止下痢绞痛。妙不可述。 

温性药品
白芷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阳也。为阳明经引经本药。通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 
【主治】 
风邪。止渴呕吐。头风侵目。迎风泪出。头眩目痒。目赤 肉。治疮痍疥癣。排脓 
长肌肉。 
恶(旋复花) 

温性药品
骨碎补
内容:【气味】 
苦平温无毒。入足少阴经。 
【主治】 
破血止血。补伤折骨中毒瓦斯。耳鸣及肾虚久泄。兼疗牙疼。 

温性药品
羌活
内容:【气味】 
苦辛无毒。浮而升。阳也。入手足太阳风药。 
【主治】 
贼风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 斜。遍身 痹。赤目疼痛。故大无不通。小无不 
入。头痛之症。巨阳从头走足。惟厥阴与督脉会于颠。逆而上行。诸阳不得下。乃令头痛。 
泻青丸用羌活。以其气雄能入太阳而和厥阴也。 

温性药品
木瓜
内容:【气味】 
酸温无毒。入手足太阴血分。 
【主治】 
湿痹香港脚。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调荣卫。助谷气。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气脱 
能收。气滞能和。寇氏云。木瓜得木之正气。酸以入肝。故益筋与血。腰肾脚膝为病无力。 
皆不可缺也。或曰木瓜所主霍乱吐利转筋香港脚。皆脾胃病。而云肝病何也。盖寒湿之气。袭 
伤脾胃而筋转。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属阳明。用木瓜之酸温以收脾肺之耗散。而藉其走 
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木平则土得令而金受其荫。得非因治肝以及脾胃乎。 

温性药品
仙茅
内容:【气味】 
辛温有毒。(采得以新水洗刮去皮毛。用铜刀切如豆许大。稀布袋盛贮。投乌豆水 
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湿蒸之。从巳至亥。曝干出毒。庶无妨损。忌铁器及牛乳。) 
【主治】 
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补三焦命门之火。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 

温性药品
何首乌
内容:(采深山重大者佳。以竹刀刮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用黑料豆以水泡过。砂 
锅内铺豆一层。首乌一层。层层铺尽。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晒干。如此九次乃用。) 
【气味】 
苦涩微温无毒。足厥阴少阴药也。 
【主治】 
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白者入气分。赤者入 
血分。凡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 
血益肝。固精益肾。不寒不燥。为滋补良药。久服令人有子。 
忌(诸血 无鳞鱼 萝卜 地黄 葱 蒜 铁器) 

温性药品
苏子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肺气喘急。除寒温中。益五脏。破症结。消膈宽肠。发散风气。与叶同功。亦不宜 
过服。 

温性药品
淡豆豉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阴中之阴也。 
【主治】 
伤寒头痛。懊 不眠。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下气调中。兼时疾瘟毒。发 呕逆。 
盖豆性平。作豉则温。故能升能散。得葱而发汗。得盐而能吐。得酒而治风。得薤而治痢。 
得蒜而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也。 

温性药品

内容:【气味】 
辛平无毒。阳也浮也。 
【主治】 
香本治膀胱之药。以其先丙。故入小肠而润丙燥。以其先戊。故从丙至壬。又手 
足少阴二药。以开上下经之通道。所以壬与丙交也。又曰小 香性平。理气开胃。大 香性 
热。暖丹田补命门不足。俱入手足太阳少阴经。 

温性药品
麻仁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入手阳明足太阳之药。 
【主治】 
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其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属于燥。 
用之可以通润。脾苦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 

温性药品

内容:【气味】 
甘微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命门之剂。 
【主治】 
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去肌热疮疡。排脓止痛。壮脾胃。去诸经之痛。除虚热。得 
防风其功愈大。护周身皮毛腠理间虚。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敛之。为表药。补三焦。实胃气 
。治伤寒尺脉不至为里药。故凡内伤其饮食。脾胃胀满。发热恶寒。吐泻怠卧。神短脉微者 
。当以人参为君。黄 为臣。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则当以黄 为君。人参为臣 
。 
恶(白藓皮 鳖甲) 

温性药品
菟丝子
内容:(凡用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如不尽者。再浸曝捣。) 
【气味】 
辛甘平无毒。 
【主治】 
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养肌强阴。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明目轻身延 
年。补肝脏风虚。禀中和凝正阳之气。一茎从树感枝而成。从中脊上阳结实。故专补人卫气 
。助人筋脉。明目去风。肾部之要剂也。 

温性药品
杏仁
内容:【气味】 
甘苦温有小毒。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沉而降。阴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咳逆上气。润肺消食积。散滞结。王氏治伤寒气上逆喘者。麻黄汤内加杏仁陈皮。 
若气不上喘逆者。减杏仁陈皮。明乎其泻肺也。又东垣云。杏仁下喘。用以治气。桃仁止狂 
。用以治血。二仁虽俱治大便之秘。然昼之难。便属阳气之不和。夜之难。便属阴血之不润 
。又当知杏仁之专行气分也。又脉浮在气。用杏仁而佐以陈皮。脉浮在血。用桃仁而佐以陈 
皮。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俱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 
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温性药品
秦艽
内容:(以布拭去黄白毛。用童便浸一宿。晒干用。) 
【气味】 
苦平无毒。性又微温。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阳明经。 
【主治】 
养血荣筋。除本经风湿口噤。肠风泻血。通身挛急。肢节引痛。 
畏(牛乳) 

温性药品
槟榔
内容:【气味】 
苦辛温涩无毒。沉而降。阴中阳也。 
【主治】 
消谷逐水。除痰 。逐三尸寸白。治腹胀。利水道。疗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 
闭。御瘴疠。大抵苦以破滞。辛以散邪。槟榔能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如铁石之沉重。 
能 
坠诸药至于下极。故治诸气后重如神也。岭表之俗。多食槟榔。取其能祛瘴疠。但有瘴则宜 
服之。南方人亦相习而食。宁不损正气而有开门延寇之祸乎。凡入药亦宜慎重。不可僭用。 

温性药品
杜仲
内容:(凡用削去粗皮。用酥油和蜜涂炙。细锉用。) 
【气味】 
辛平无毒。沉而降。阴也。 
【主治】 
腰膝痛。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心酸痛。不欲践地。润肝燥 
。补肝经风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 
色紫而润。味甘微辛。甘温则能补。微辛则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 
恶(玄参) 

温性药品
姜黄
内容:【气味】 
辛苦大寒无毒。入心治血兼入脾。 
【主治】 
祛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消肿毒。五痹汤用之以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此又兼理血 
中之气也。 

温性药品
石钟乳
内容:【气味】 
甘温无毒。又曰有大毒。 
【主治】 
乃阳明经气分之药。但石钟乳为剽悍之剂。内经云。石药之气悍。仁哉言也。凡药 
气之偏者。可用于暂。而不可久。夫石药又偏之甚者也。自唐时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于 
方士服食致长生之说。以石药体浓气浓。习以成俗。迨宋至今犹未已也。斯民何辜。受此气 
悍之祸。而莫之能救。哀哉。本草赞其久服延年之功。柳子浓又从而述美之。予不得不深言 
也。 

温性药品
青盐
内容:【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其功在却血入肾。治目中瘀赤色昏愦。助水 
脏。益精气。疗齿舌血出。秘精固齿。功同食盐。不经煎炼而味咸带甘。入药似胜。 

温性药品
赤石脂
内容:【气味】 
甘酸辛大温无毒。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 
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癖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 
难 
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补五脏虚乏。补心血。生肌肉。浓肠胃 
。除水湿。收脱肛。 

温性药品
白石脂
内容:【气味】 
甘酸平无毒。 
【主治】 
养肺气。浓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 热溏便 
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痈疽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延年。涩大肠。五色石脂本 
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分条具载。今俗惟用赤白二脂断下痢耳。其用有三。固肠胃有收敛之能 
。下胎衣无推荡之峻。涩可去脱。石脂为收敛之剂。赤入丙。白入庚。二石脂皆手足阳明药 
也。其味甘。其气温。其体重。其性涩。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 
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胆是也。下者肠 泄痢崩带失精是也。五种主疗。大抵相 
同。故本经不分条目。但云各随五色补五脏。别录虽分五种。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但 
以五味配五色为异。亦是强分耳。赤白二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上之。张仲景用 
桃仁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 
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 
赤畏(芫花) 恶(大黄 松脂) 白畏(黄芩 甘草 黄连) 恶(松脂) 

温性药品
阳起石
内容:(凡入药烧后水 用之。凝白者佳。亦有用烧酒浸过。同樟脑入罐升炼取粉用者。) 
【气味】 
咸微温无毒。 
【主治】 
男子妇人下部虚冷。肾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