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诊宗三昧-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位
属性:或问古人以三部分别脏腑。而大小二肠之脉。或隶之于两寸。或隶之于两尺。未审孰是孰非。愿示一定之
理。以解学人之惑。答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缘经无显论。所以拟议无凭。要知两手三部。
咸非脏腑定位。不过假道以行诸经之气耳。观灵枢经脉。虽各有起止。各有支别。而实一气相通。故特
借手太阴一经之动脉。以候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有余不足。其经虽属于肺。实为胃气所主。以脏腑诸气。靡不本
之于胃也。五脏别论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
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营卫生会云。人食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
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即此三段经文。可以默识其微矣
。或言两手六部。既非脏腑脉位。何脉要精微论中有逐部推之之法耶。曰。此即所谓假道以行诸经之气耳。吴
草庐曰。医者以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脾脉。此肝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
两寸关尺。皆手太阴之一脉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出气之
门户。故名气口。而为六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李濒湖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脏六腑之气
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即内经所指脏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气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
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人面南。
司天地之化。则左尺为东北也。东北为天地始生之界。人在胎息之中。则两肾先生。以故肾曰先天。在五行则
天一生水。水性东行。膀胱为水注之器。肾司北方之令。又居下部。则其气化从此而推也宜矣。然肾本有二。
同居七节左右。右者独非肾乎。独不主精气乎。独不司闭蛰封藏之令乎。盖人身同乎造物。凡呼吸运动。禀
乎干健。脏腑躯壳。合于坤舆。以分野言。则肾当箕尾燕冀之界。其地风高土浓。水都潜行地中。结成煤火
。以司腐熟之权。
人应其气。则三焦之火。从此交通。况三焦鼎峙两肾之间。以应地运而右转。是虽右尺偏相火。为生人生物
之源。因有命门之
号。其实两肾皆有水火。原无分于彼此。以故岐伯于寸关二部。俱分左右。尺独不分者。一皆主乎肾也。肾为
先天一气之始。故首言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肠在其中矣。膀胱亦在
其中矣。以经气言之。平居无病之时。则二肠之气。未尝不随经而之寸口也。以病脉言之。则二肠司传化之任
。病则气化不顺。而为留滞。又必验之于尺矣。曷观长沙论中。凡正阳明腑证。必尺中有力。方用承气。此非
尺里以候腹之一验乎。吾故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盖尺外者。尺脉之前半部也。尺里者。尺脉
之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身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也。东方生木
。木应肝而藏于左。故借左关以候肝胆之气。土居中位而旺于四季。独以长夏湿土气蒸之时。为之正令。故经以
之分隶右关。所谓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膈者。膈膜之谓。中焦所主
。胆在中矣。中附上者。附尺之上而居于中。即关脉也。肝为阴中之阳脏。亦附近于背。故借左关之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右关之前以候胃。后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以脏腑言。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
候脾也。火生于木而应乎心。合乎脉。谓之牡脏。牡者阳也。左为阳。寸为阳中之阳。故宜候之左寸。金生
于土而应乎肺。与胃一气贯通。而主西方金气。故经以之候于右寸。所云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宫城。胞络之别名。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上附上者。言上
而又上。则寸口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心为虚灵之脏。而为君主之火。
性喜上炎。又喜附木而燔。然其行令。皆属胞络。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后以候膻中之气也。详本篇六部。但
言五脏。不及六腑。而独不遗其胃者。以经络五脏。皆禀气于胃。五脏之本也。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
手太阴也。原夫两手六部。虽
皆肺经之一脉。而胃气实为之总司。足阳明一经。与诸经经经交贯。为后天气血之本源。即先天之气。亦必从
此而化。每见阴虚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不得阳生之力。则阴无由而长也。或问六部皆属肺经。皆主胃气
。以推脏腑之病。敬闻命矣。而灵枢十二经。独以人迎寸口言者。何也。曰。此辨别脏腑诸经之盛衰。及外内
诸邪之纲主也。夫寸口即是气口。又谓脉口。以配人迎。昔人所谓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即此脉也。复问其后诸经
之脉。又以三倍再倍一倍言者。此又何耶。曰。三阴三阳之谓也。逆其旨。则手足太阴谓之三阴。故盛者寸口
大三倍于人迎。手足少阴谓之二阴。故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手足厥阴谓之一阴。故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在阳经则不然。其手足阳明谓之二阳。以二经所主津液最盛。故盛者人迎大三倍。手足太阳谓之三阳。以二经
所主津液差少。故盛者人迎只大再倍。手足少阳谓之一阳。以二经所主津液最少。故盛者人迎仅大一倍也。或
言人迎主表。气口主里。此言人迎主腑。气口主脏者。何也。盖人迎主表。气口主里。是主邪气而言。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也。此言人迎主腑。气口主脏。是指经气而言。原未尝指腑脏也。以人
迎主在津血。津血灌注六腑。而偏丽于左。气口主在神气。神气钟于五脏。而偏丽于右。此阴阳血气流行之
道。以上下言之。则寸为阳。尺为阴。以左右言之。则人迎为阳。气口为阴。须知人之血气。与流水无异。
水性东行。若得风涌。即随之而逝。不可拘于南北也。人身经脉营运亦然。虽血喜归肝。气喜行脾。而有左右
之属。若得其火。即随之而上炎。得其风。则随之而外扰。变幻之机。靡所不至。岂复拘于部分哉。
脉象
属性:或问人身脉位。既无一定之法。但以指下几微之象。推原
脏腑诸病。益切茫无畔岸。愿得显示至教。开我迷云。答曰∶汝等今日各从何来?或言某从西南平陆而来,或
言某由西北渡水而来,或言某于东南仄径遇师于不期之中。因谕之曰∶良由汝等识吾居处,得吾形神。故不拘
所从,皆可邂逅,否则 面错过矣。故欲识五脏诸病。须明五脏脉形。假如肝得乙木春升之令而生。其脉若草
木初生。指下软弱招招。故谓之弦,然必和滑而缓,是为胃气。为肝之平脉。若弦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胃
少之脉也。若弦而急强。按之益劲。但弦无胃气也。加以发热。指下洪盛。则木槁火炎而自焚矣。所谓火
生于木,焚木者,原不出乎火也。若微弦而浮,或略带数,又为甲木之象矣。若弦脉见于人迎,肝气自旺也。
设反见于气口,又为土败木贼之兆。或左关虽弦,而指下小弱不振,是土衰木萎之象,法当培土荣木,设投伐肝
之剂,则脾土愈困矣。若弦见于一二部,或一手偏弦,犹为可治。若六脉皆弦,而少神气,为邪气混一不分之
兆。灵枢有云。人迎与寸口气大小等者,病难已。气者,脉气也,凡脉得纯脏之气。左右六部皆然者。俱不治也。或肝
病证剧
六部绝无弦脉,是脉不应病,亦不可治。举此以为诸脉之例,不独肝脏为然也。心属丙丁而应乎夏。其脉若火之燃薪。
指下累累。微曲而濡。故谓之钩。然必虚滑流利。是为胃气。为心之平脉。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钩多胃少之
脉也。若瞥瞥虚大。前曲后居。但钩无胃气也。若虚大浮洪。或微带数。又为丙火之象。故钩脉见于左寸。
包络之火自旺也。或并见于右寸。火乘金位之兆。设关之外微曲。又为中宫有物阻碍之兆也。脾为己土而应于
四季。虽禀中央湿土。常兼四气之化而生长万物。故其脉最和缓。指下纡徐而不疾不迟。故谓之缓。然于和缓之
中。又当求其软滑,是谓胃气。为脾之平脉。若缓弱无力。指下如循烂绵。缓多胃少之脉也。若缓而不能自还
。代阴无胃气也。若脉虽徐缓而按之盈实。是胃中宿滞蕴热。若缓而涩滞。指下模糊。按之不前。胃中寒食
固结。气道阻塞之故耳。若缓而加之以浮。又为风乘戊土之象矣。设或诸部皆缓。而关部独盛。中宫湿热也。
诸部皆缓。寸口独滑。膈上有痰气也。诸部皆缓。两尺独显弦状。岂非肝肾虚寒。不能生土之候乎。肺本辛
金而应秋气。虽主收敛。而合于皮毛。是以不能沉实。但得浮弱之象于皮毛间。指下轻虚。而重按不散。故
谓之毛。然必浮弱而滑。是为胃气。为肺之平脉。若但浮不滑。指下涩涩然如循鸡羽。毛多胃少之脉也。昔人
以浮涩而短。为肺脏平脉、意谓多气少血。脉不能滑。不知独受营气之先。营行脉中之第一关隘。若肺不伤燥
。必无短涩之理。即感秋燥之气。亦病肺耳。非肺气之本燥也。若浮而无力。按之如风吹毛。但毛无胃气也。加
以关尺细数。喘嗽失血。阴虚阳扰。虽神丹不能复图也。若毛而微涩。又为庚金气予不足之象矣。若诸部皆毛。
寸口独不毛者。阳虚浊阴用事。兼挟痰气于上也。诸部不毛。气口独毛者。胃虚不能纳食。及为泄泻之征也。肾
主癸水而应乎冬。脉得收藏之令。而见于筋骨之间。按之沉实,而举指流利。谓之曰石。然必沉濡而滑。是谓
胃气。乃肾之平脉。若指下形如引葛。按之益坚。石多胃少之脉也。若弦细而劲。如循刀刃。按之搏指。但石
无胃气也。若按之虽石。举之浮紧。又为太阳壬水受邪之象矣。若诸脉不石。左寸独石者。水气凌心之象。右
关独石者。沉寒伤胃之象也。可知五脉之中。必得缓滑之象。乃为胃气。方为平脉。则胃气之验。不独在于右
关也。况内经所言。四时之脉。亦不出乎弦钩毛石。是知五脏之气。不出五行。四时之气。亦不出于五行。故其
论脉。总不出五行之外也。但当察其五脉之中。偏少冲和之气,即是病脉。或反见他脏之脉,是本脏气衰,他
脏之气乘之也。每见医守六部之绳墨。以求脏腑之虚实者。是欲候其人。不识声形笑貌,但认其居处之地也。
若得其声形笑貌,虽遇之于殊方逆旅,暗室隔垣,未尝错认以为他人也。犹之此经之脉见于他部,未尝错认
以为他经之病也。
至于临病察脉,全在活法推求,如诊富贵人之脉,与贫贱者之脉,迥乎不侔。贵显之脉,常清虚流利,富浓之脉
常和滑有神。贱者之脉。常浊壅多滞,贫者之脉。常蹇涩少神,加以劳 则粗硬倍常。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