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135-婴儿论 >

第2章

135-婴儿论-第2章

小说: 135-婴儿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项背强 
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x葛根汤方x 
葛根(五分) 麻黄(三分) 桂枝(二分) 芍药(五分) 甘草(二分) 生姜(二分) 大枣(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合。去沫。内诸药。煮取七合。去滓温服。将息及禁忌。伤寒身热。 
睛不了了。致 血。若发惊。是以阳气重故也。伤寒脉浮紧。无汗反致 者。欲解也。宜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 
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x麻黄汤方x 
麻黄(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八个)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复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将息。大 
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x大青龙汤方x 
麻黄(二钱) 桂枝(五分) 甘草(三分) 杏仁(八个) 生姜(三分) 大枣(三枚) 石膏如弹丸大。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 
剂。汗出多者。停后服。伤寒阳且证医服阳且汤。尚不汗者以气运未适故也。须续服前方。后得气运适者。肌肉即和谐。 
仍 汗出也。大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伤寒五六日。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x小柴胡汤方x 
柴胡(一钱) 黄芩(五分) 人参(三分) 甘草(三分) 半夏(一钱) 生姜(三分) 大枣(三枚)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减七合。去滓再煎。取一升。分温服。大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 
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x五苓散方x 
猪苓(五分) 泽泻(五分) 茯苓(三分) 桂枝(三分) 白术(五分)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 
芒消汤主之。潮热郁郁。呕不止。小便赤者。柴胡加芒消汤主之。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 
里 
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滑。肌肤大热。反大便溏。小便白。 
此为真热假寒候。宜白虎汤主之。大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 
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下之则愈。 
x大柴胡汤方x 
柴胡(二钱) 黄芩(五分) 大黄(五分) 芍药(一钱) 半夏(五分) 生姜(三分) 枳实(五分) 大 
枣(二枚) 
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煎。分温服。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 
与调胃承气汤。 
x调胃承气汤方x 
大黄(一钱) 甘草(五分) 芒消(五分) 
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一钱) 浓朴(四分) 枳实(五分) 
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伤寒六七 
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宜大承气汤。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一钱) 浓朴(四钱) 枳实(五分) 芒硝(三分)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二物。减五合。去滓。内大黄。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 
病位于开者。桂枝汤所适也。位于阖者。承气汤所适也。位于枢者。柴胡汤以和之。病患振寒大热。流汗而解。三日若 
四日。再三发作如故。此为温毒所致。宜达元饮主之。 
x达元饮方x 
槟榔(五分) 浓朴(五分) 知母(三分) 芍药(五分) 黄芩(三分) 草果(三分) 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x竹叶石膏汤方x 
竹叶(七叶) 石膏(五分) 半夏(五分) 人参(三分) 甘草(二分) 粳米(三分) 麦门冬(五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病患脉微弱。而气逆面红。小便难。时 
时呕。不食者。犀角辰砂汤主之。 
x犀角辰砂汤方x 
茯苓(一钱) 犀角(五分) 辰砂(三分) 食盐(二分) 生姜(三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大阳病。二三日。振寒而汗出。一身凉和。反脉弦紧。此为疟疾也。 
大阳病。热忽退。身凉。头痛未歇者。为疟邪也。病患恶寒。脉数而弦。腕冷如灌水者。必疟疾也。柴胡干姜桂枝汤主 
之。 
x柴胡干姜桂枝汤方x 
柴胡(五分) 黄苓(三分) 半夏(五分) 桂枝(三分) 干姜(二分) 生姜(二分) 人参(二分) 大 
枣(二枚) 甘草(二分) 
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疟病。必振寒。而发热。HT 作难愈者。食 鱼为妙。附子摩散主 
之。 
x附子摩散方x 
附子(一块,去皮) 
上一味。研如泥。醋调。发前一时。敷脊骨自验。疟疾。若温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小便必赤。若足热。此为 
余热未解。宜竹叶石膏汤主之。疟病夜发者法出血中之邪。宜桂枝加桃仁当归汤若欲截邪者。斩鬼丹主之。 
x斩鬼丹方x 
黄丹(研) 独头大蒜(研如泥) 
上二味。同捣为丸。发日五更。以水五合。服一钱匕。伤寒。若瘟疫。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 
而不呕。 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x柴胡桂枝干姜汤方x 
柴胡(五分) 桂枝(三分) 干姜(三分) 栝蒌根(三分) 黄芩(三分) 牡蛎(三分) 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再煎。二三沸。分温服。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 
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x甘草附子汤方x 
甘草(五分) 附子(三分) 白术(五分) 桂枝(三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三服。风湿在表者。开鬼门。在里者。洁净腑。宜渗湿汤。 
x渗湿汤方x 
仙遗粮(二钱半生半炒) 茯苓(一钱) 黄柏(黑炒三分) 生姜(三分) 大枣(二枚)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佳。慎不可以火攻之。 
x麻黄加术汤方x 
麻黄(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七个) 白术(五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复取微似汗。皮水为病。四肢肿。 
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x防己茯苓汤方x 
防己(一钱) 黄 (五分) 桂枝(三分) 茯苓(一钱)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x茵陈汤方x 
茵陈蒿(二钱) 栀子(一枚) 大黄(五分) 
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茵陈。减五合。内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茵陈五苓散主之。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蒿(一钱) 五苓散(一钱) 
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黄。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生萝卜取 
之。诸病黄家。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热在里。当下之。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葛根汤。欲下之。宜大承气汤。夏热所 
伤。 
头痛身热。脉微浮而小便如血。宜黄连香薷饮主之。 
x黄连香薷饮方x 
香薷(三分) 浓朴(五分) 黄连(三分) 白扁豆(五分炒) 甘草(二分) 生姜(三分) 大枣(三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大阳中热 足也。脉浮而渴。若睡中微搐。若小便涩者。五苓散加辰 
砂三分服之。夏月伏热烦渴脉微数。若泻黄者。大顺散主之。 
x大顺散方x 
桂枝(四钱) 杏仁(四钱) 干姜(四钱) 甘草(二钱) 
上四味。捣研筛。每服一钱七。以白饮服。儿体羸弱。少气力。适感触夏热客邪食真遂飧泄。而脉微弱者。解暑补 
真汤主之。 
x解暑补真汤方x 
黄 (五分,蜜炒) 参叶(三分) 甘草(三分) 五味子(十个) 麦门冬(五分) 黄连(二分) 茯苓(五 
分) 白术(三分) 陈皮(五分) 
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暴卒腹痛。若霍乱吐泻。四肢厥者。宜藿香饮。 
x藿香饮方x 
藿香(三分) 木香(三分) 益知(三分) 白术(三分) 木瓜(三分) 食盐(二分) 
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身热焰焰。烦渴舌焦。脉滑而数。小便如血。宜白虎加人参叶汤主之。 
喝病身热。烦闷大渴。少气倦怠。或霍乱昏眩。吐泻冷汗者。湿霍乱也。不吐泻者。此为干霍乱。难治。紫霜丸服之。 
伤寒若中喝。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x四逆汤方x 
附子(三分) 干姜(三分) 甘草(三分) 
上三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再服。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 
寒。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x通脉四逆汤方x 
甘草(五分)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身体暴厥。以阴阳难顺接故也。若脉滑而厥者。 
热厥也。宜白虎加桂枝汤。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x吴茱萸汤方x 
吴茱萸(五分) 人参(五分) 生姜(五分) 大枣(二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服。病患奄忽而厥者。发大热。前热者后必厥。厥剧者热亦剧。厥微者热亦微。 
紫霜丸导之。病胸腹硬痛。额汁出。四肢厥寒。此为食厥。宜急吐之。发汗若下之。阴虚阳暴绝。病仍不解。烦燥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x茯苓四逆汤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