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道家内丹理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真正金丹da法,则独门独类,自有一着先机,捷路直入,直超三乘,与其别的丹法本无相关,不论筑基、结丹、育化等,都有本质的不同;一句话;只有金丹才是进入古人所说的仙佛之境地。
提起“金丹”这个名词;人们并不陌生。古往今来;大凡修真之人都志在探寻于此。考览丹书道典;追溯金丹之学;当远出黄帝之前。据道书载;黄帝到峨嵋山问道于天皇真人; 真人告曰:“夫长生仙方唯有金丹,守形却恶则唯有真一,故古人尤重之也。”九鼎丹经载:黄帝丹成,著九鼎丹经以传玄子,戒之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贤,尚非其人,虽积金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元君者老子之师也,元君丹成,著丹经九篇以传老子,告之曰:“上三篇不可传授,中三篇不可尽传,当沉之于三泉之下。”此经正是《太清上经》也。老子丹成以传金母,诀之云:“修仙大要在于金液还丹;子不得此;徒自苦也。”金母传白云,白云传少阳,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传海蟾,海蟾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祖祖相承者皆此金丹之道也。然金丹之学在唐代之前为世所闻者皆指外丹,而金丹内炼之秘则世人稀有能闻者。宋元以后及至明清,论及金丹内炼的书籍屡见不鲜,然观其所有丹书典籍,真能揭开金丹内炼之秘者少,惑误后学者多,或显于相而隐于理,或显于理而藏以法,或指南说北,指东说西,种种譬喻,露见枝条隐藏本根,致使金丹内炼之学一直被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不是个中人难识个中情,不得真师口诀难窥其真秘,真可谓是天机不可泄漏也。然天机非不可泄也,时运未至道运末开也。正值这昌明盛世,一元复始,人类亦将进入关键时刻的今天,天机岂可还隐而不发。
数千年来;金丹内炼之学一直隐秘在道宗门内;除嫡传弟子;他人无有能闻其内秘者。何谓金丹?金者言其永劫不坏,丹者言其能养育身体和性命,言其有变化之妙。金丹一词是指修炼者通过人体炼养天地人三元后而产生的一种不同原有形质的金刚不坏之体。这个金刚不坏之体所显示的形象是金光灿烂,煌煌辉辉,九彩纷坛,形无可形,千变万化,散则是气,聚则成形,微妙难识,名无可名,强谓之名,谓之曰道,言其形象,谓之曰金丹。而不是象有些修炼者说的什么一团热气,也非同于现代所指的内丹。现代修真者虽数不少,但学人有得者大都是气丹,而得炁丹、光丹者则屈指可数,至于结胎、化玄珠、返本归真者则渺渺无几。
1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系 张雪松
《性命圭旨》只是道家的内丹经书,在目前能够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并不是看好书中的原理和练功方法,而是好奇它与四大古典小说《西游记》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学术争议,先有山西的李安纲教授提出有:
“《性命圭旨》是《西游记》文化原型”;
后有江苏的蔡铁鹰教授则提出有:
“《性命圭旨》有资格作《西游记》的原型吗?”
目前国内对《西游记》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阶段,由书中主题的故事性、神化性转化成文化性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西游记》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性”进度,指《西游记》所要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和理论体系。如果有人说,一部《西游记》,不就是“人见人爱、各有所得、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中外欢迎”的小说吗,那有这么深奥的道理?问题就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写书本意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相当鲜明的,一个“心”字,猿猴之人心,正如陈元之作“西游记序”所说之心,只是当时没法用现代的哲学观念表述出来。后来,《西游真诠》等书力图加以阐明其中隐含的道理,却无法用一定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再后来,古典小说的通俗性和文学性终于占据主导地位,胡适的“神魔小说”观念征服了广大读者的心。
李安纲教授重新提出《西游记》的文化意义,指出《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从《西游记》研究的角度出发,将《西游记》转到了文化性的研究方向,用“文以载道”阐明“《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是一个精通佛道儒三教、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大道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所要表现和承载的道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只可惜,李教授虽然从文化的角度论述道义,却又折回到了“道即人文”的思路上去了,缺乏哲理性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遗憾的是,所有的《西游记》学者,竟然没有一个试图去找出并揭示它的原型以致使它的主题隐默而不神。
蔡铁鹰教授从历史学、实证方法的角度,考证《性命圭旨》与《西游记》,两者是八杆子打不到边的事,先是时间的关联:“《性命圭旨》,据书前序言知其刻印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而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见到的《西游记》百回本,即世德堂本刻印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两者相比,相距23年,把《性命圭旨》说成是《西游记》的原型,显然有极大的漏洞。”再是强调文化内涵:“《性命圭旨》,虽然标榜是三教合一、演绎佛道,但其实却是一部典型的道书,其所言正是道教全真派的‘内修金丹’之法。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搜集了内修金丹说的二十七幅图并加说明,元集中阐述原理;亨集讲炼精化气;利集讲炼气还神;贞集讲炼神还虚,完整的构成了全真道‘金丹大道’的一个修炼系统。”按照蔡教授的理解,《性命圭旨》应为一部纯粹的道书,从而否认其折射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意义,否认它与《西游记》的相互联系,更无从谈起隐含在《性命圭旨》的哲学意义。
《性命圭旨》是一本奇书,奇就奇在它与《西游记》一样存在许多共同的迷团,如作者身份之迷、成书时间之迷、原型转化之迷、思想内容之迷、文学体裁之迷等等,这一切,无疑为研究者留下广阔的讨论空间和创意思路,问题是,如何归纳、整理出《性命圭旨》的哲理性,以求与《西游记》的哲理性相对应,则是本文将要论述的主题——《性命圭旨》的哲学考证。哲学考证从两个方向展开,其一,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义考证《性命圭旨》的哲理性或《西游记》的哲理性,其二,先是挖掘出《性命圭旨》或《西游记》中的哲理性,寻找两者相同与不同方面,然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义比较,使其哲理性与哲学意义能够对应。
一、哲学考证
哲学是现代人兴起社会科学中一门专业学科,属于人类所能认识世界思想性的理论知识,当过去一些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必然的时候,就是哲学的任务和考虑,以求达到继往开来的目的。考证《性命圭旨》,就是用哲学的观点考证出它哲理性,也是本文的目的,但需要给哲学约定几个前提条件:一是本文所指的哲学,专指中国传统哲学,是按照现代哲学学科性质给予的分类规定,在没有成为完全学科意义上的哲学时,把这种哲学现状的表现出来的哲学内容称之为哲学意义;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哲学理论是“天人合一”;三是哲学理论中的哲学结构是“天地人合一”;四是哲学结构中的哲学层次是“天下、国家、人心”。上面的前提条件只是针对《性命圭旨》的需要列举的,在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一部《西游记》到底讲了什么呢?是精神,是关于人的精神,是一部游取《心经》的心灵历程;同时也是实在与虚幻,理想与现实,形象与思想,文化与艺术共同产生的“人性”的光环,这个光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的古典美的艺术品,是生活原型到文化,由文化到艺术,又由艺术反回到现实生活的圆周过程。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品,它一个活生生的“唐三藏骑马取经图”,外圈是被孙悟空点画的金光,一个被哲学抽象化了的“人”之图。图中画旁有诗,诗曰:
唐僧三性天地鬼,徒有三元神气精;
行者元神神好动,石猴天生灵苗因;
八戒元精精好色,游手好闲是天性;
悟净元气紧相随,挑担牵马没主见。
白马非马不是马,意龙神州华夏行;
白经非经不是经,又去又来指书径。
有去有来靠观音,慈悲感应用善心;
无去无来叫如来,无极太极显真心。
三心三性真善美,天地人合显精神;
九九归一游自身,八十一难取心经。
再读《西游记》,就是看图读小说,这个图实际上又回归到了唐三藏取经修佛这件事来,但已面目全非,《西游记》中的人物成了人的三个层次,图中的唐僧代表了人的肉体凡胎,人的五行态;三藏天、地、鬼,内藏三性真、善、美。三藏为三元所化,三元是徒弟,三个徒弟分别代表了人的三元神精气,代表了人的三元态。悟空是元神,神好动,从猴,天地灵气自然而生;悟能是元精,天性好色,从猪,落下到凡尘也难改;悟净是元气,气为水化,打入流沙河,无主无见,只好担挑牵马跟在后面。人的意识加上五官为六识,五官观自在,观音有回应,不用心,慈悲感应都无用;如来是心灵,代表了人的心灵态,无极而太极,太极归无极,故无太同极;人的心灵态又分为真善美,如来有经,是真经,观音为意识,是为善,下有善财童子,孙悟空是美的象征,有美猴王之称,三者就是真、善、美的化身。“白马非马”是一个古典哲学命题,这里象征中华之“龙”;“白经非经”指的是读书的路径,又叫经书。这时的社会背景是“天下”之上的天上社会,天堂变人间,中华大地成了玉皇大帝,佛道神三教合九流同住天上,东方无佛西方有佛,社会没有真理,没有思想,需要从人的心灵去寻找,这中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成功,获得思想的圆满。
我们把《西游记》看成一幅画时,不得不敬佩吴承恩天才的构想和非凡的艺术功底,以及由《西游记》本身折射出来的内在魅力和思想光辉。这部百看不厌的小说,仅仅从文学形式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文学形式的全部过程,神话、童话、诗歌、小说和哲学,如果说《红楼梦》直结指向的是社会,用一栋红楼中的“人去楼空”代表这部小说的全貌,《西游记》反映的则是人的积极思想状态,直结归结到人文精神上,从其思想性上看,《西游记》更胜其它三部古典小说……
“再读《西游记》”一文内容提要是:本文采用抽象的方法,将《西游记》全书归纳成“唐僧取经图”,又叫“人之图”,其意义有三:由书变图,呈象以确定“唐僧取经”真实意义,即不是简单还原于“舍身求法”的生活原型,也不是强调书中“唐僧取经”成佛的故事,而是突出“人”的游取《心经》的心路历程;由图到书,再读《西游记》,列举与“人之图”相应的诗词韵文、言谈举止、章回题目中相关的素材,用论据说明论点;由图到人,通过由书变图,由图到人,说明《西游记》是唯一能以文学的形式,推理出哲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以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