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 >

第58章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第58章

小说: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植物性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之下进行活动,它起源于下丘脑,它的神经联系从下丘脑下行到脊髓,在脊髓的一些部位离开脊髓,通过植物性神经节达到各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共同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

    ,外部腺体(唾腺、泪腺、汗腺等)

    ,以及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的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从下丘脑经中脑、延脑而到脊髓,在交感干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之后,分别达到各内脏器官。它所带来的神经兴奋普遍影响很多器官,引起普遍的神经兴奋和广泛的效应,因此它的作用在于普遍的发放,如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血液从内脏输送到四肢,这些反应以整体的形式为有机体的应急活动作准备。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从下丘脑经中脑、延脑到达脊髓,而后沿着单个神经元达到内脏器官,因此它只能引起特定的反射活动。副交感系统的机能作用与交感系统是相对立的,二者互相起颉颃作用。

    例如,通过交感系统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而冠状动脉舒张,消化道蠕动减弱,括约肌

 381

    ·673·普通心理学

    收缩,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糖浓度升高等;副交感系统则表现为瞳孔缩小,心率减低,内脏血管舒张,胃肠蠕动增强,括约肌弛缓,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血糖降低等。

    交感系统使身体准备应急,副交感系统使之恢复到正常,两种神经的作用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以保证内脏和整个机体的正常活动。

    情绪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人在情绪状态下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呼吸、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组织,内、外腺体,以及代谢过程的活动,在情绪状态中都发生变化。

    例如,在激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呼吸加速、加深,心膊加速、加强,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也增加;突然的惊惧,呼吸会出现暂时的中断,外周血管收缩,脸色变白,出冷汗、口干;焦虑,忧郁状态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

    内分泌腺的变化不但与情绪状态直接联系着,而且上述多方面的生理变化也是与内分泌腺的变化有关的。例如,在激烈紧张的情绪状态中,肾上腺分泌的反应比较直接,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导致血糖、血压、消化、其它腺体一系列的变化反应。如处于愤怒状态时,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引起血糖、血压升高和肌肉紧张度提高,使机体处于应急状态。而处于焦虑状态时,出现的外周血管收缩,血糖下降,肌肉松弛,消化腺活动下降,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有关系的。特别由于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系统的传递物质,它对交感系统的神经元的激活起着直接的作用,从而说明内分泌系统的化学激活与上述有机体的许多方面的生

 382

    普通心理学·773·

    理变化直接关联,内分泌系统乃成为情绪反应的一个重要标志。

    情绪状态中的机体变化提供了对情绪进行客观测量的方便条件。运用各种生理记录仪器可以把呼吸、血压、血管容积、肌肉电流等生理反应记录下来。例如用呼吸描记器把呼吸活动以曲线形式记录下来,根据记录曲线分析呼吸的频率和振幅的变化。

    可以用血管容积描记器记录外周血管容积的变化,用心动电流描记器记录心跳的变化,等等。所有这些生理变化的记录,都是情绪变化的客观指标。

    在出现由痛引起的紧张情绪时,血管容积比正常情况下缩小,血管收缩持续的时间与痛时的紧张程度成正比,即紧张程度大,持续时间长。

    由于情绪状态中皮肤血管收缩的变化和汗腺的变化,能引起皮肤导电率的变化,记录皮肤电阻变化也是情绪反应的一个客观指标。

    幕上出现两个扭斗者从悬崖上滚到湍急的溪流中去时,被试者的皮肤电阻降至最低度。

    (二)表情动作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称为表情动作。面部的表情动作称为面部表情,身体各部分的姿态称为身段表情,情绪性的言语声调、音色等的表现称为言语表情。

    这些表情动作是情绪状态时机体变化的外部表现,它是与机体的内部变化密切联系着的。例如,愤怒时身体直立,胸部挺起,紧握拳头,鼻孔张大,咬牙切齿,等等,这些都与呼吸、血管、肌肉系统等方面的机能活动有关。达尔文在《人

 383

    ·873·普通心理学

    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论证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在其原始时期,表现动作绝非有意地用以传达情绪,而只是对有机体有适应价值。例如,嘴角下歪可能导源于啼哭时的面型,其功能在于于困难中求援,是在求援行为中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痕迹,后来就成为不快乐的自然而普遍的表情。又如呕吐时的面部肌肉动作与厌恶情绪的表情十分相似。这些都说明表情有其生物学根源。许多最基本的情绪,如喜怒悲惧的原始表情是通见于全人类的。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情绪所反映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情绪大大地丰富和复杂化起来。反映历史遗迹的表情还是定型地发生,但已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习得的表情可能掩蔽表情的自然形式,使其受到明显的文化和社会交际的影响。对于盲人的观察发现,他们能够表现出那些表达基本的喜怒悲惧之情的原始表情,但是他们的表情是呆板的,无“情”的。有些出生后几年中有视觉而后来致盲的人,他们的表情与正常人稍有接近。从盲人的表情特点可以判断表情兼有原始适应痕迹的性质和后天习得的、条件反射的性质。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与丰富,许多原来具有适应意义的表情动作获得了新的社会性机能,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交际手段,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人类的表情动作变成了独特的“情绪语言”

    ,使人的言语表达更为生动有力,成为辅助言语交际的有力工具。

    在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之外,言语本身是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言语的语音、声调、节奏、速度等都是表

 384

    普通心理学·973·

    情手段,与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一起,成为辅助言语交际的工具。

    舞蹈家、戏剧家和演员是最善于学习和运用表情动作的。

    心理学家利用演员的表情的典型表现作过许多研究,把演员的面部表情的照片作出标记,用来辨认各种情绪表现。

    因此,表情也是测量情绪的客观指标之一。

    (三)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多年来,有些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情绪的外周反应及其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联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建立了许多学说。

    早期尝试描述情绪生理学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Lange)。

    他们各自独立地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相同的理论,后来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

    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詹姆士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说:“我以为: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对于激动我们的对象的知觉心态,并不立刻引起情绪;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表现发生。所以更合理的说法,乃是:因为我们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假如知觉了之后,没有身体变化紧跟着发生,那么,这种知觉就只是纯粹知识的性质;它是惨淡、无色的心态,缺乏情绪应有的‘温热’。”

    “我第一步要说明的,就是:特种知觉确会

 385

    ·083·普通心理学

    在引起情绪或带情绪的观念之先,由于一种直接的物质作用,发生广布的身体变化。“他作出结论说,”情绪,只是对于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乎是身体的。“

    ①

    兰格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他说“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

    他以饮酒和药物的作用为例说明,这些因素之所以引起人的情绪变化,是因为酒精和药物影响了血管系统活动的结果。他认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的加强和血管扩张的结果,就产生愉快;而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和器官痉挛的结果就产生恐怖。他甚至说冷水浇身能减弱怒气和暴燥,溴化钾能抑制恐怖、忧虑和不愉快,而且能引起完全无感情状态,这些是由于血管收缩功能的改变所致。

    ②

    詹姆士和兰格突出地看到了情绪的独特属性是与机体变化直接联系的。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生理学知识还不能解决脑的各个结构水平对情绪的作用。因此他们在看到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的时候,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没有看到在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的调节作用,从而否认人的态度对情绪的决定意义。因此,詹姆士-兰格学说在情绪理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解决情绪的实质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①W.詹姆士:《心理学》(James,Psychology)

    ,第24章,1890年版,译文见唐钺译《西方心理学家文选》,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5—167页。

    ②C.兰格:《论情绪》,1885年版,译文见唐钺译《西方心理学家文选》,第180—182页。

 386

    普通心理学·183·

    詹姆士-兰格的理论,促进了关于情绪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许多研究表明,当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切断时,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同样的内脏器官活动的改变,可以在极不相同的情绪状态时发生,当人为地引起那些在强烈情绪状态时出现的内脏器官的效应活动时,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根据这一类事实,出现了关于情绪的中枢理论。

    二 情绪的中枢机制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强调中枢神经机构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许多研究成果证明情绪的特殊体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大脑皮层则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一)丘脑丘脑是较早被发现的情绪中枢。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凯仑(W.B.Cannon)针对詹姆士-兰格学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根据丘脑受损伤或丘脑活动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时,情绪变得容易激动或发生病理性变化这样一些事实,认为丘脑在情绪的发生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