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 >

第18章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个是“名利不灭”。如果人对名利的欲望不消除,要想养生,难上加难。因为欲望总在那里调着人的元气,这样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很多老人说,现在利也不要了,名也不要了,就可以养生了。但是他肯定还有一点想要,就是想让大家说他好。我们每个人现在都有这个误区,觉得做什么事,都要得到大家的肯定。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众口难调。所以,如果这个想法也去掉的话,人就没烦恼,这样才能够养生。如果一个人总想着“我做这件事让这个人不高兴,让那个人不高兴”那生活就很难了,别说养生,连自己的日子都不可能好好过。 

  第二个是“喜怒不除”。如果人不能合理地控制喜怒,就会很有问题。中国文化不是说让人不喜不怒,喜怒不形于色这种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人会喜怒形于色也不见得是坏事,只要不过度、懂得节制就好。一个人不可以总让自己处在发怒的状态或者忧郁、恐惧的状态,这需要大家有意识地去克制。 

  第三个是“声色不去”。人活着是需要一些享乐的,但是享乐要通过读一些书、培养一些情趣来获得,而不能靠纵情声色,这种东西会造成人的很多疾患。比如“伐欲”,就像斧子一样会削伐人的寿命。 

  第四个是“滋味不绝”。所谓“滋味不绝”表面上是指人好吃、好逸恶劳,实际上还是指欲望——总想吃的欲望。其实我们会发现再好吃的东西,到最后人也可能会忘记,当人得到满足以后,他肯定会把这个欲望忘掉的。穷苦人在最饿的时候所吃的东西,他可能会记住,但是享乐的时候,人所能够吃到的美味,都不会留下很强烈的记忆。过分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会对身体造成某种损伤。 

  第五个是“神虑转发”。“神虑转发”就是指这个人一天到晚瞎想。中医认为人“多思则神怠”,想得多了,人的心神会疲惫;“多念则神散”,念头太多的话,人的神明就会散失;“多欲则损志”,如果人欲望太多,会对肾精造成一些很不好的影响;“多事则形疲”,如果不管大事小事,一定亲力亲为的话,人的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多语则气丧”,如果说得太多,就会使人的气机混乱。像这些都是“神虑转发”。人如果拼命运转自己,就会伤五脏之神明。 

  “多怒则百脉不定,而多恶则憔悴无欢。”“多恶”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东西都讨厌,如果这样,人会慢慢地没有了生活快乐的感觉。比如有一个抽“二手烟”患癌症的事情。一个办公室里边,只有一个女的不抽烟,其余十二个人都抽烟,她现在得了癌症,就告这十二个人,因为她吸了他们的二手烟才得的癌。为什么她会得癌,而别的人不得癌?这里边有可推敲的地方。她属于那种“多恶则憔悴无欢”的人,因为她首先接受了一种观念,认为抽二手烟就会得癌,每当她身边的人抽烟的时候,她就开始不愉快、很痛苦,觉得人生特别难受,可她又不敢说什么,总是压抑着自己。而旁边那十二个人整天在那里高高兴兴地抽烟,说着自己开心的事,只有她憋在心里,于是就她得了癌。在某种意义上,她得癌是和她的情志有很大的关联。她要摆脱掉这些不好的想法,不要总压制自己,如果真的讨厌同事抽烟,可以大声说出来,改变环境,或者去寻找新的工作,反正就是把这个情形改变掉,而不能靠着毫无欢乐的方式让自己生病。《黄帝内经》中有关于人的生命周期的一些说法,并且具体阐述了人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血气和行为的某种关联性。 

  比如,“人生十岁,五藏始定”。少年时期,人体的脏器刚刚稳定下来,这个时候人的“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此时人的气血都在根部,因此小孩子喜欢跑,而且是跳着跑。 

  二十岁时,人“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趋”是快走的意思。即二十岁的时候人的血气开始旺盛,并且长肌肉,喜欢快走。 

  三十岁时,人“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人三十岁的时候,身体五脏六腑基本都已安定下来了,肌肉的生发和生长都已经达到了顶点,这个时候人就开始喜欢慢慢地走路了。 

  四十岁时,人“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已平定,故好坐”。即人四十岁的时候,人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肌肤腠理都开始出现了变化,开始出现衰退现象。比如“荣华颓落”,“荣华”指面色,即人的面色也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红润、阳光灿烂了;人的头发也开始变白,开始喜欢坐着,不太愿意活动。但“久坐湿地伤肾”,人总坐在一个地方不动的话,也会慢慢地耗散元气。不活动了还会耗散元气,有这种事情吗?会有的,因为人要总不活动,湿气就偏重,湿气如果偏重,身体中的寒邪之气就会化不开、带不走,总在身体里淤积。这样会造成经脉不通畅,人体就会多调元气上来,把寒邪破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最起码从四十岁开始就应该注重养生的问题。 

  我是建议大家在这个年纪要多活动,让自己的气血充分地运化起来,然后增强自己的代谢,把湿气带走。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发现人到了四十岁以后,体态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实际上这和人身上的气血有关,也和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不爱运动有关。 

  五十岁时,人“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即人的生发之机已经开始衰退了。《上古天真论》曾经说过,男人女人一般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生机已经很弱。比如老年人得病,吃药会吃很长时间,因为他的整个气机减弱了,生发能力极度衰退,只能靠不断吃药来慢慢恢复自己的脏腑功能,带走一些疾病。而且此时,人眼睛也开始花了,有一种说法,叫“花不花四十八”,即人到了四十八岁左右,眼睛就开始花了。眼睛花这个象,实际就是肝气衰退的象。 

  六十岁时,人“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六十岁时,人想问题就很难周全了,因为只有心气很旺时,人的思维才能够旺健;心气不足,思维能力就会减退。这个时候人的情绪上也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状态,人身体的气血都是处在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在日常生活当中,人就总喜欢躺着。 

  七十岁时,人“脾气虚,皮肤枯”。即人的后天脾胃已经很虚弱了,脾胃一弱,吃得就少,变化出来的水谷精微就少,气血能够往外带动的能量也会降低,皮肤腠理得到的气血和精华也就少了很多,所以皮肤就会出现干枯这种现象。 

  八十岁时,人“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即人输布全身气血的功能开始减退,而且会出现魂魄分离的象,导致说话经常说不清楚,或者说颠倒话,或者像中医里所说的是“谵语”一样一句话没完没了总在说,这些都是人八十岁时肺气衰败的象。 

  九十岁时,人“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即人的肾气开始衰败,其余四脏也都跟着空虚了。所以在生命当中,大家一定要记住,只要肾气一衰,人的全身气血都会衰。而肾精又是从中焦脾胃来的,所以中焦脾胃一衰,人全身肯定开始虚弱了,这里边都是有一定相关性的。 

  百岁时,人“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的“百岁”实际指的是人的一种“将亡之象”,就是人要死的时候,五脏六腑会很虚弱,魂魄全都分离,什么思维能力、想象力全都没有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行为、思维和脏腑都是由气血和精来支撑的,如果精不足,气血缺失,就会造成身体的衰败和衰亡。关于养生的问题,孔子曾经提出过君子有“三戒”。怎么三戒? 

  首先,“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就是说人在很小的时候,气血未定,身体没有很成熟的话,不要过早地开始性生活。性欲不可以开始得太早,如果男孩子欲望开始太早,将来就有可能导致不育,女孩子欲望开始太早,有可能导致不孕。在年轻的时候,要从欲望上掌控好自己。 

  其次,“及其壮也,戒之在斗”。人到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此时,就不要过分地要强,不要过分超越自己身体的极限去做某些事,不然会强行拉动自己的元气,这样对气血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再次,“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的时候,气血已经衰退,人要从欲念上约束自己,不该自己得的就不要再去想了。这样,老人才能有一个健康、平稳的晚年生活。 

  以上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三戒”。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医学很强调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上去把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气血都能够得以顺畅地发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很好地调理自己?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传统文化也说了一些让我们的生活能够丰富起来的方法。 

  第一,静坐。如果能够静坐下来,就可以让自己的气血长期地保持一种稳定和生发的状态。但是由于现代人静坐不得法,反而造成了气血的淤滞。所以一定要得法,不然就要避免这种方法。 

  第二,读书。人一定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圣贤书、经典书,比如《黄帝内经》、《老子》、《论语》、《佛经》等。如果读了这些书,人会明白一个道理:医药并不能解决人的全部问题,因为除了身体的选择以外,人还有灵魂的选择,如果多读书,人就能够对世事看得通透一些。多读史书,就会使人明鉴,会看透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多读经书,就能明白世间的规律到底是什么。读了医书,人们最起码会知道,应该规避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比如生病的问题。通过读书,大家会知道所谓医学的要点就是“因天之序”,即人一定要按照规律去生活。而且书上还告诉人们“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如果出现天灾,人不会都死掉。比如碰到瘟疫,总有人能活下来。但是如果人自己不珍惜自己,那就没办法了。圣人已经告诉人们很多规避灾难的方法,而有人偏偏背道而驰,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一夜一夜去上网,没有人能救他。 

  第三,远眺山水花木。人要看看自然的变化,如果只读书,不去看大自然的话,照样不能理解什么叫木火土金水,什么是阴阳的变化。远眺山水花木,就会知道什么叫生发,什么叫日落,什么叫花落。人老的时候,看到花落和日落,就会懂得生老病死只不过是人生之常态,而不会认为得了病就是天塌下来了。这样的话,我们对人生的很多问题都能看得很平淡。 

  第四,经常与朋友谈天说地。人活在世上,需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能够有朋友和你共同交流人生的意义,分享你的幸福和苦恼,你的人生会很快乐。人毕竟不是一个人活在这世上的,在社会里,每个人都要与他人和谐稳定地相处。社会的组成需要人能够正常地交流,所谓正常地交流就是指人彼此之间可以和气、稳定、长久地交流,这种交流对每个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