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0101224_12714247_0 >

第1章

20101224_12714247_0-第1章

小说: 20101224_12714247_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著名的道书《性命圭旨》中有一句“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的话;而传统道家的理论则是白虎在西青龙在东———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常识;《性命圭旨》连这常识都不具备;究竟是含有深意还是印刷错误;便成了桩有趣悬案。 
  《性命圭旨》的成书年代与写书作者也是悬案;普遍认为是明代书;在清末变得大大有名;至于书的作者;有的版本标明是尹真人高弟子;这位尹真人究竟是谁;他的高弟子究竟是谁;便不得而知了。有的版本说尹真人又被称为尹蓬头;不过多了一个外号而已;至于那位高弟子;有的版本说是黄元吉。 
  史书上的黄元吉生平可简约概括为:元代高道;江西丰城人;五十三岁时;名震朝野;传授一种名为“中黄八极”的道法;王公大臣多礼而问之;并且得到当时其他教派的至高推崇;三十九代天师请其做法事;玄教送其整座道观;元朝皇帝有玺书赐名号———既然是元朝人;整个元朝的历史不过九十几年;如果《性命圭旨》真是黄元吉著作;元朝人所写的书拖延到明代出版;在时间上尚且符合逻辑。但《性命圭旨》的著名于世;大量印刷;却是在清末的时候。 
  在清末年间出版的最著名道书;除了《性命圭旨》;就算是《乐育堂语录》和《道德经讲义》了;而书的作者也叫黄元吉。此二书为清末传出;此之前不见记载;弥补这一漏洞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元代便有此笔记;秘藏了一千余年终于公开;另一说法是黄元吉在元朝是假死;他留形住世了一千余年;终于在清末悄悄于四川出现;开堂讲课。观这两本书的文字;毫无元明痕迹;明显是清末口吻。 
  于是有人便说是托名之作;反驳者说;既是语录;当然略带白话———此说细辨即破;宋元诗赋固然享名天下;然而白话文体尚属新生;此点看元曲的念白便可明了;它不可能有清末那么完备的行文逻辑。虽可能是托名之作;却是难得的好书。元代黄元吉尚是著名的张三丰的老师之一;这一点在《张三丰全集》中写得清清楚楚;是张三丰的自述。可惜;那部《张三丰全集》的可信度尚受学术界怀疑;或许也是托名之作。如是这般;那赫赫有名的张三丰;在托名作者的眼里;为了提高身份;尚且要借用黄元吉之名;黄元吉的道学造诣便可想而知;又有哪个能造他的著作?偏偏就有人造了;造得还让人觉得黄元吉该是这个水准;《语录》、《讲义》成为清末风行天下的道书。 
  道家的不可测就在这一点;也不知他们隐藏着的高人到底有多少。这是一群处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人;淡泊名利;便已足够;纷纷将一生的研究心血;归属于一两个道门中名人;只求让自己的心得流布出去便好;此外别无所求。 
  所以道家的神仙在文字里长生不老;他们像活人一样;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每一个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也许别的宗教造神造的是偶像崇拜;而道家的造神;则主要是塑造了一批大学问家。黄元吉的造神在清末达到顶峰;《语录》、《讲义》的悄然出现;使得他成为最契合清末人口味的道学大师;因为那书本来就是清末人写的。当《乐育堂语录》风行天下;普遍为人所认可;多版刊印后;忽然有了黄元吉的自序;结束赫然有“光绪十年孟冬月”的字样;黄元吉变成了清朝人;而且他的乐育堂不是在北京崇真万寿宫;变成了四川省富顺县;唯一相同的是两个黄元吉的籍贯都是江西丰城。黄元吉的忽今忽古;考究起来十分的有趣;道家人物作书的种种心态皆在其中。既然黄元吉在清末已然如此有名;于是有的出版商便将《性命圭旨》归于他的名下;那位神秘的高弟子终于有了姓名。 
  虽然表面上清末道教有衰弱之相;但就《语录》、《讲义》、《性命圭旨》等一系列清末出版的高质量的道书而论;其隐秘的内核则完好无损;沿着自己的命脉自然地发展;渐积渐累;甚至令人想象;似可孕育出一个可与宋元相媲美的兴盛气候;在这种情况下;“黄元吉”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以道家理论而言;物极必反;事物有着自己的周期;晦气耗尽;精神必为之一振。所不同的是;闪烁在宋元天空的是一系列光耀的巨星;邵康节、陈希夷、黄元吉、张三丰、邱处机等;而这一时代;出世享大名的;都像《语录》、《讲义》的作者一样;采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方式;挂个名便了事。 
  清朝之后的民国年间;终于有了一位具体现实的人物———陈撄宁;他在杂志办丹法问答;由于报纸杂志业的发达;他享受了大名。陈撄宁视《语录》、《讲义》为最上乘;引以为私淑;他所作的《口诀钩玄录》就是要钩玄黄元吉的这两本书;从《口诀钩玄录》上可以看出;他对“黄元吉是元代人留形住世;历时千载;又在清朝现身讲学”的说法存而不论;而直言书的作者是:“清光绪时代江西丰城黄元城先生”;这是对隐藏在书后面的真实作者的尊重。 
  可惜由于陈撄宁写作时逢上海战争年代;令《扬善半月刊》一度停刊;《口诀钩玄录》的写作随之停歇;当杂志复刊时;已非当初心境;陈撄宁也便没有再写下去。考究现存的《口诀钩玄录》的内容;陈撄宁只漫谈了一下何谓道家口诀;即将要写出口诀便戛然而止;令人大感可惜。戛然而止的地方正是他列举的十四个自古口诀不轻传的理由;也就同时成了《口诀钩玄录》不能写完的理由;他要从黄元吉的著作中钩玄出什么;也成了一桩令人倍感好奇的悬案。 
  陈撄宁之所以要在《语录》、《讲义》上钩玄;是因为他认为此二书“无次序先后;无纲领条目;繁琐罗嗦;虽有上乘口诀含在其中;但初学者观之;亦难领会”;同时对《性命圭旨》有很高评价;如:“坊间流行之道书;虽有多种;或嫌理论太高;不能领会;或嫌口诀隐晦;不能自悟;或嫌意义浅陋;不免生厌;或嫌满纸空谈;无从下手;或嫌宗派不同;不能相宜。据愚见而论;唯有《性命圭旨》一书;最为适用。”———于是令人产生从中旁敲陈撄宁钩玄法的想法;具体路数就是以《性命圭旨》的条目去筛选《讲义》、《语录》的文字。 
  当然;从《性命圭旨》中寻找陈撄宁未完成的《口诀钩玄录》;此路绝对不通;虽然大道只有一个;但是文字无穷尽;诧异万千;并且个人修炼的体会与门径都又不同;如已经得到口诀;看任何书都头头是道;没有得到活的口诀;而要从死的文字中推敲侦察;永远不会有什么究竟。 
  至于陈撄宁未完成的《口诀钩玄录》大体是什么样子;其实陈撄宁删改的《黄元吉论性命双修》就是最好的提示。那经过删改的文章;无论从前从后推倒的重心都是“此气在空中;杳无行色可拟;此气在身中实有端倪可据。”将先天后天、性命二者的关系点出;有此基点;随即讲出道家修炼之法便是要“以后天之精气神;默会先天之元气”;此“默会”二字就是道家功法的真味道;陈撄宁讲学也总是从与“默会”同义的“感而遂通”一词上讲起。这篇文章也是在《语录》《讲义》上摘出的;也许是陈撄宁想对自己《钩玄》的未尽;作一点补偿。 
  至于那部《性命圭旨》是否也是清末黄元吉作品;陈撄宁从未理过这一问题。但陈撄宁谈论《性命圭旨》的文字很多;从那些零散的文字中却可以揭开《性命圭旨》的疑字之谜。 
  据《性命圭旨》口诀部第一诀名为“行庭”。书中记载了前辈道人对此功法的体会;其文如下:“翁然如云雾之四塞;骤然如风雨之暴至;恍然如尽梦之初觉;涣然如沉疴之脱体;精神冥合如男女之相亲;骨肉融合如澡浴之刚起。”———上一段文字运笔精妙;点画钩玄;看道经;应多注意其形容词;因为道家的特点之一;便是将人体气机的变化与天地运行的变化相互比较;正如文学上的借景抒情;道书往往以自然风光来注解功法口诀;散文诗一样的华美词藻中;蕴藏着惊人的秘密。那么是什么功法造成“翁然如云雾之四塞……骨肉融合如澡浴之刚起”? 
  《性命圭旨》上写的便是那句问题话语:“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此口诀正好与世俗流传的道家的“五行”理论相背;尽人皆知的“五行”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每一方位以一种颜色相配;如木居于东方;色泽为青;故青龙位于东方;表示大自然生生不已之力;又如金居于西方;色泽为白;故白虎位于西方;表示物竞天择之力;自然之选择、取舍、灭绝之力。东方与西方完全相反;一示生一示灭;青龙白虎各居其位;维系着宇宙间的平衡———按照此理;应该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所有的命理天文的书都是这般说的;为何《性命圭旨》将方位弄乱了;以至于令人产生是否印刷错误的疑问;但考察了几个版本;都是这龙虎颠倒的文字;于是又令人遐想;尤其陈撄宁有言在先:“秘诀应当于普通读《性命圭旨》之人所最易忽略处求之”;于是令人揣摩这其中含有深意。 
  《性命圭旨》中的“行庭”将龙虎易位了———此说值得玩味;真意何解?是青龙居于东方;但另隐着白虎;同样西方的白虎后面另隐藏着青龙吗?那么每一个方位中龙虎就是齐全的;可以自成生灭;还是代表“断灭”的白虎实则生于“生生不已”的东方;代表“生生不已”的青龙实则生于代表“断灭”的西方?两种解释皆可引起范围广阔的诸多繁琐名词的不休争论;实际上两种解释大体一样;都是将生灭置于一处;如果生和灭是有方位的;有形式的;自然可以矛盾纠缠;循环不已;而一旦生死于一处;没了方位差距;又怎会为人欲物质所拌驾;为命运天象所左右? 
  如果真的是“生死一处”;生死并非绝对;照理就可以自由出入于生死。 
  这“生死一处”的口诀便是道家“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羽化成仙之说的根本理论。如果从形象上说明这“生死一处”;最好的形象便是“太极图”;一个圆中黑白两色交织在一起;黑色区域中有一点白色钻出;白色区域中有一点黑色钻出;势将蔓延;阴阳转化;生死混同;正合“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之语。 
  上古道家奇迹般的掌握了许多天文学的秘密;凡天文学必得掌握艰深的数学;是以道家口诀往往用数字和方位来说明;“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便是如此;不是故作高深;而是上古的文化习惯使然———以上是一种最符合逻辑的猜测;但也许就是印刷错误这么简单;也未可知。 
  至于“翁然如云雾之四塞……骨肉融合;如澡浴之刚起”的效果;至少可以使面部年轻;“美在其中;畅于五官”是也。关于这一点;《性命圭旨》没有直接讲出;只是借用《易经》的话说“畅于四肢”;推导而论也该“畅于五官”。民间广为流传的道人年老而容貌不衰的“驻颜术”;其原理正在此;不另有什么特殊手段;不是短期效果的小把戏。 
  《性命圭旨》上所载的“行庭”;如下:始而有意;终而无意。起初用意念使气旋转;由中而达外;由小而致大;口中念十二字诀———白虎隐于东方;青龙潜于西方———一句一圈;数至三十六遍而止。及至收回;有外而旋内;有大而至小;亦念诀曰———青龙潜于西方;白虎潜于东方———复三十六遍;止时则太极立也。久则不必用意;自然璇玑不停。此之“行庭自转”在腹部意想布字;实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