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道教内丹术标准修真教程 >

第4章

道教内丹术标准修真教程-第4章

小说: 道教内丹术标准修真教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部位在心窝里边。祖窍穴就是上丹田,也叫印堂、山根,还有称作鼎的,它的部位是在两眉中间。
  11。 我练的静功,先用目光摄取天空阳光之气,反回目中,辐射腹中,点化体内阴质,资养元阳之气,则内气生发得快。因此练功必须在阳光明亮之处,夜间练功必须在灯光明朗之处,禁忌在阴暗地方练功,因为这对温养元阳之气没有帮助。
附一:炼内丹的火候运用
  古代丹书有内丹火候之说,我的练功体验,确实也有火候的运用。不知火候运用,任意瞎练,就出偏差。
  人体内有三种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气动之火。古人称为“三昧真火”。这三种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视不离,叫做武火;意念轻松,似有似无,叫做文火。练功到什么阶段,运用什么样的火,就称为火候。怎样运用呢?人体分两个区域,横隔膜以上,属于阳气区域;横隔膜以下,属于阴气区域。在阳气区域的穴位,宜用文火来锻炼,如意守祖窍、膻中,要似守非守,轻松自如,若是加重意念守窍,气聚血涌,火上加火,就会出偏,如头痛、目眩等。在阴气区域的穴位,当用武火烹炼,如气海、会阴、涌泉,守窍的时候,要意念加重,凝视不离,把阴气化开。这些都是练功的真诀窍。在气通小周天时,后三关尾闾、夹脊、玉枕,都是骨质的结构。内气到此停止不动时,必须用三种火一起烧炼,化开阴气,才能通过。如用意引,勉强过关,神驰火散,更不易通过,还会出偏。功至一阳萌生,是内气的嫩芽,更要用三种火锻炼;炼到一阳大动时,还要用三种火锻炼。若发觉周身如酒醉,眼帘有光闪、耳内有鸣声,这是内气旺盛,达到高峰的景象,火候到,才能进行小周天冲关,若是未到高峰火候,急于求通,强行搬运,就出偏差。切记切记!
  值得注意的是,小周天气通以后的练功,仍要意守气海,目光凝视气海穴,鼻息也归于气海,神、意、气三家归到一处,进行武火烧炼,形成了内气呼吸,一呼一吸,在肚脐和下丹田中升降。下田为气根,故古人叫做“息息归根”。此际练功,鼻息自断,恢复到在母腹中的呼吸,故叫做“胎息”。在胎息中,做到一念不起,万虑俱寂,静极生动,方有小周天的自然运动。从督脉上升于脑,称为进阳火;沿任脉下降于下田,称为退阴符。也就是补阳气退阴气。在我的体验中,补阳气退阴气适用于素体伯冷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阴盛阳衰。还有从任脉上升于脑,沿督脉下降于会阴的运行法,古人称为进阴火退阳符。此法适用于体质怕热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阳盛阴衰。还有从左边上升、右边下降,从右边上升、左边下降的运气法,这些都是小周天火候炼丹的方法,练到阳光二现、小周天停运的火候已到,练功要进行内气聚散呼吸,以巩固内气团的的壮大成长,练到阳光三现,是进行大周天运转的火候已到,紧接着内气团大动,上下冲动,肾间热如汤煎,身涌鼻搐,耳内有鸣,这是内气团旺盛的景象,即当用意念急守尾闾,紧缩肛门,向上提起。内气团冲过尾闾,上升于脑,静守一会儿,舌舐上鄂,降入口中,紧缩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咽人中田。气满中田,一意静守,忽觉有两道动气,从脚心同时上升,到尾闾合成一团,上升夹脊,停止不功;动过夹脊,分开两道动气,沿上肢流至两掌心;停止片刻,回升玉枕,合成一团,升至脑海,略一停止,降入口中,复降入中田,充满中、下二田。至此完成了大周天的运动,古人叫做“过关服食运周天”。
  以上谈的后天火候,是用意念有为之火,以下练功。以中田和下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沐浴”、“温养”,也就是以文火温养为主。寂照至极处,转入先天火候,有自然的运动,这巳不是有意念而为的火候,而是按大自然火候规律运动的,不神驭,不息吹,如同大地之气,运转不息一样。不再叙述,是否正确,请气功同仁斧正。
附二:玄珠成象法
  我认为气功中产生粟米玄珠的形象和作用是很重要,故本人想来谈谈在练功初级阶段中,如何产生粟米、玄珠及其作用。
  粟米的产生部位,在两眉中间明堂穴(上丹田),古称开天目,又叫练慧眼。具体练法:以坐练为主,张开双眼,向前平视,目光凝视一个中心点,眼珠尽量保持不动。感觉眼珠发胀时,目光凝聚一团,慢慢回收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明堂穴,意想这地方有一只眼,用它内视穴中空虚。炼到穴中发胀,如含有气球,即是粟米的产生。它的属性阳中阴,就是《易经》中说的离卦,藏之于心,发之于目。它的作用,性光强大,照射力无量,不离本位旋转着,扫除杂念,凝视气穴,化精为气,生发阳气,使身躯变成纯阳体质。如同天空的太阳。外阳中间有些黑点,光照全球,化生万物一样。玄珠的产生部化,在脐下气海穴(下丹田),古称玄关窍,又叫祖气根、炼丹处。具体炼法:用粟米之光,向下照射气海穴,静观气海穴的虚空境界。要朗彻其光,把性光凝于气海穴,把意念定于气海穴,呼吸之气自然归于气海穴。性光、意念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胎息。肾脏功能坚固如初的人,就能把精炼成气,积气成团,就是玄珠的产生。肾脏功能已亏的人,玄珠难以露相,必须固精不外泄,增强肾脏功能,有精可炼,积气成形,才能炼出玄珠。它的属性阴中阳,就是《易经》中说的坎卦,藏之于肾,发之于气海穴。它的作用大则充盈全身,小则流串全身经络,活泼血脉,化阴气为阳气,抵抗百疴不生。
  《大成捷要》说:“与君说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此即所谓先修性,炼出性光,凝光于气海穴,形成了修命炼玄珠。这就是太阳移在月明中,也就是心肾相交,坎离交媾,炼的玄关窍开,促成一阳初动,产生玄珠,冲开后三和前三关,运行于周天。如同天地间的太阳,照射大地,吸引着地球围着太阳旋转一样。
  根据我练功三十余年的体验,玄珠的产生,是在精液充盈条件下孕育中形成的,所以它难求的关键,以精液强弱为标准。青年未破过身的人,玄珠露相就快,若是固不住精,也是枉然。老年肾脏功能亏损的人,就是炼功三年五载,玄珠也难露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年气血已衰,无精可炼,内气难以产生,若是坚持不懈的练功,何时把肾脏功能增强起来,能固住精不外泄,才能有精炼成气,气足自然结聚成珠。因为有这些难做到的条件,所以难求了。这是我的看法,是否正确,请广大练功者体验吧!
选项二:仙道长生法门
    一、何谓仙道
    所谓仙道,就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元始天尊──伏羲氏所传下来的道法。传说中,伏羲氏传给广成子和神农氏,他二人再传给黄帝,黄帝传给老子,老子再传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列子、关尹子等等,如此代代相传。
到了重视禅学及朱子学说的北宋时期,以主张禁欲的全真教最具禅的修养,使得宋代仙道更重视实践性、分析性。明清出现的伍柳二人之辈,更奠定了仙道具体化、近代化的契机。这一点,由赵避尘以近代生理学解释仙道的立场,可以证明。
秘传在中国公开以前,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仙道学者,都以全真派为研究主题,尤其伍柳派更受重视。为了使读者能获得深一层的了解,先大略解说一下专门用语──气。“气”指的是一种物理能。在人体中有精、气、神三要素。广义的“气”含有其它二要素在内;狭义的气则是与其它二项各自分开的。“精”是体内的能;“气”指的是利用身体活动的能;“神”则指意识(思考、感情),也可称为精神能。这些能又可分为先天、后天两种。先天指的是看不到、无法感觉的;反之,后天则是看得见,感觉得到的。
    仙道的炼气先要感知笼罩全身而充斥宇宙之气,再加以修炼。开始时,先将精神集中于丹田,当体验到热气──阳气集中于丹田时,将它导引到背上的督脉,再送入脑中的泥丸,最后,送入身前正中线的任脉。就这样使这股气不断在丹田、夹脊、泥丸、膻中、丹田回旋流转。过一段时间,再停止气运转,渐渐恢复正常意识。
    为什么要让气在这条路上流转呢?首先,胎儿存在于体时,先天气就沿着这条路流转,我们经常导气流通此路,久而久之,就能引出先天之气。其次,从发生学上而言,任脉、督脉二脉和胚胎合为一段,在头部形成下垂体前叶。经过这条路径,能使气达到内分泌中枢。此外,沿路也可接近重要自律神经分泌系统。通过气的接触而将意识集中于此处,渐渐达到控制这些系统的目的。瑜珈控制自我也是这一个原理。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将气集中于任、督二脉的意义非凡。
    二、小药 
    下一步,气在丹田、夹脊、泥丸、膻中各部位流转时,特别要在泥丸丹田中留下一缕深长的阳气,然后轻轻集中意识(这称为温养)。这时能感觉到下腹仿佛有光出现,这是内分泌系统及自律神经系统觉醒的证据。到了这种程度,就能达到真息,也就是毫无感觉的呼吸状态。渐渐地,这股光会笼罩全身,下腹的气会开始回旋运动,光也随之急速转动,最后变为像一块小小硬玉般的物质,称为之“小药”。这是阳气受到意识集中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而发生物质化的结果。接着,小药会以猛烈的速度冲入尾骶骨,再沿路进入督脉、泥丸。这时,修炼者会感觉阳气的流动恰似一股水流,而小药就象珍珠一般滚动着经由泥丸,冲往任脉,再回到丹田。修到小药阶段后,再继续修炼,就能达到大药的境。
    三、大药 
    伍柳派认为小药发生三百周天后(即流转任督二脉三百回),就会产生大药,并且在大药产生前,眼前会出现三次闪光。大小药的相异点在于,小药是后天之气的物质化,而大药则是先天之气所形成的。到了大药阶段,睾丸收缩,呼吸也近乎停止。这种近乎停止的呼吸状态,我们称为胎息。
    后天之气渐渐变为先天之气,在生理学上称为气变,若更正确地说,还不如称为体质变来得恰当。
    大药产生之后,需要静坐几天,使其安定。然后,从督脉将它升高到泥丸部位而吞食之,这一过程叫作“服药”。吞入的药就安置在肚脐与膻中之间的黄庭之窍上,也就是中丹田部位,大约在胃部之处。
    到这阶段,意识(来自感觉及头脑)完全不发挥作用,无意识开始代替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的状况很难用言词表达出来,我们干脆省略过去。我只能说,这种状况可经由坐禅获得,只在坐禅时,不思、不想,抹净脑中的任何思想、意识,使脑中呈现一片虚无即可。
    这无意识状态,我们称之为不识神状态,此时加入无为的意识到黄庭(若加入意识会呈现不稳定状态)。
当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后,下半身的气会渐渐集中,真正的先天之气开始发动。不久,修炼者会感觉一股气通过身体中心的心冲脉,直接冲上头顶,上与天地之气相接。这就是瑜珈中所谓的“肯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