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68-伤寒直格 >

第8章

468-伤寒直格-第8章

小说: 468-伤寒直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蜜少许(或无蜜亦可。旧用竹叶,或亦不须),煎 
至七分、滤去滓,温服。热甚者,可服四钱,亦有可服一、二十钱者。治咽喉并涎嗽加桔梗一两、 
荆芥穗半两。咳而呕者,本方加半夏半两,每服生姜三片煎。衄、呕血者,加当归、芍药各半两、 
生地黄一两。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风眩者加川芎、防风各半两,石膏三两。酒毒者加葛根一 
两。斑疹、痘疮加荆芥穗、赤芍药、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三岁儿可服七、八钱;或热甚黑陷、 
腹满喘急、小便赤涩而将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气汤,约以下之,得利立苏。 
凡言加者,皆自本方加也,但加者每服五、七钱,以意加减调理。两感伤寒,下证前后以退表 
里之热者,煎本方四、五钱,调下益元散三、四钱。其本方皆能治此诸证,但加即为效也。 
x白虎汤x 
知母(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一合) 石膏(四两为末) 
上锉麻豆大,抄五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服。热甚者服七、八钱至 
十余钱。或眩、或呕、或咳者加半夏半两、陈皮半两,每服用生姜三片煎服。或伤寒,发汗不解, 
脉浮者,加苍术半两名曰苍术白虎汤。或发汗、或下后,烦渴口干,或脉洪大,或微恶寒者,或不 
可下者,或除可者之药外,并宜加人参半两以调之,名人参白虎汤。 
x五苓散x 
猪苓(去黑皮) 茯苓 白术(各半两) 桂(去皴一分) 泽泻(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恶热欲冷冻饮料者,新水调下,或生姜汤 
调下愈妙。或加滑石二两。甚或喘,嗽咳,烦心不得眠者,更加阿胶半两炮。 
x桂苓甘露饮x(一名桂苓白术散) 
桂(半两) 茯苓 白术(各半两) 甘草(炙)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 
二两制如前) 
上为极细末,热汤调下三钱。欲冷冻饮料者,新水调下,或生姜汤调下尤良。小儿服一钱。 
x白术散x 
白术 茯苓(去皮) 人参 藿香叶(净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半) 木香(一分) 葛根(一两) 
上为细末,白汤调下三钱。若烦渴者加滑石二两。病甚者为粗末,每服一两 
半,水一大升,煎至七合,绞汁放冷,从意续续饮之。小儿尤宜。 
x四逆汤x 
甘草(炙) 干姜(各一分) 附子(半个,生,去皮、脐) 
凡用附子,以半两重者佳,小者力弱,大者性恶,非称处方之宜也。世皆美 
其大者,未知古人之有则也。 
上锉麻豆大,用水两盏,煮至一盏,绞汁分温二服。强实人二剂作三服。或 
蓄热极深者,手足厥冷,则不宜此方,当以下之也。 
x茯苓半夏汤x 
茯苓(去皮) 生姜(取汁各一分) 半夏(一钱) 
上锉麻豆大,用水一盏,煎至四分,绞汁,下姜汁,温服。 
x半夏橘皮汤x 
半夏(炮如法) 陈皮(汤浸洗去穣) 甘草(炙) 人参 茯苓 黄芩(去腐心,各一分) 葛根(半 
两) 浓朴(去皮,各一分) 
上锉麻豆大,用水三盏,生姜一分切,煎至一盏半,绞取汁,分四服,作一 
日,食后温服。 
x黄连解毒汤x 
黄连(去须) 黄柏 黄芩 大栀子(各半两) 
上锉麻豆大,每服秤半两,水一茶盏,煎至四分,绞取汁温服,无时,日三、四以效为度。每一、 
二服效。或腹满呕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枚全用,浓朴二钱锉,茯苓去皮锉,水一盏半,生 
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温服,名曰半夏黄连解毒汤。或欲急下者,本方加大承气汤一服,生姜煎,如 
前法,以利为度。一法为细末,水研如小豆大,温水下二十丸,治积热、劳咳、泻痢甚良。 
x瓜蒂散x 
瓜蒂 赤小豆(等分) 
上为细末,以香豉半合(豆豉也),水一盏半,煮取汁半盏,调下一钱匕。不吐加服, 
得快吐乃止。虚人不宜。 
x大柴胡汤x 
柴胡(去苗秤) 大黄(各半两) 黄芩 芍药(各一分) 半夏(二钱) 枳实(三钱,生用,小者是也。) 
枳实不去穣,为效甚速。下并同。 
上锉麻豆大,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三枚,煎至半盏,绞取汁温服。未利再服。 
x大承气汤x 
大黄 芒硝(朴硝有芒头者亦得) 浓朴(去皴) 枳实(各半两) 
加甘草一两,是名三一承气汤。 
上锉麻豆大,分一半,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六分,纳硝煎一、二沸,绞去滓,热服。 
凡煎药须慢火,煎沸即下火为一沸。或言煎至几分,亦如此法。煎不可强火耗去其水也。 
凡病热郁甚而冷服寒药,则病能拒药,多不能下。故经曰∶寒因热用。未利再服,热甚者,此 
一剂分大半作一服,未利再服少半。热更甚者,一剂都作一服。热势甚者,亦可并此二剂为一服(剂∶分 
剂,一剂为一料),方得利而效者,临时消息以利为度(消息谓损益多少也)。 
凡用药多少,仿于此耳。 
x小承气汤x 
大黄(半两) 浓朴(三钱) 枳实(三钱) 
上锉如麻豆大,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绞取汁热服,未利再服。或微下者, 
一剂分作二服。或和胃气,不欲利者,一剂分为四、五服。 
x调胃承气汤x 
甘草 大黄 芒硝(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分一半,用水一大盏,煎至半盏,绞去滓,纳硝煎一、二沸热服。不利再服。 
x十枣汤x 
芫花(慢火炒变色) 大戟 甘遂(各等分) 
上为散(细末),用水一盏、肥枣十枚切开,煮取汁半盏,调下半钱匕。强实人服一钱匕, 
以意加减快利为度。 
x桃仁承气汤x 
桃仁(汤去皮、尖、双仁,用板锤碎原缺分量) 芒硝(半两) 大黄(六钱) 桂(去皴皮) 甘草(各三钱)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下硝绞取汁热服,日三。以微利为度。 
x抵当丸x 
水蛭(炒) 虻虫(炒各七枚) 桃仁(八粒) 大黄(一钱) 
上为细末,蜜和作二丸,用水一小盏,煮一丸,至六分温服。 时,血未下者再服。 
x抵当汤x 
水蛭(炒) 虻虫(炒去翅、足,各十枚) 桃仁(七枚) 大黄(一钱)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用水一盏,煮半盏,绞去滓温服。未下再服(蛭,之吉、丁结二 
切,水虮也。虻,莫庚切) 
x茵陈汤x 
茵陈蒿(去茎一两,一名山茵陈) 川大黄(半两) 山栀子(七枚,小者十枚) 
上锉如麻豆大,用水两盏半,慢火煮至一盏,绞取汁温服六分。未利再服四分,以利为度。势 
甚者作一服,未利再作,以意加减,当下如烂鱼肚及脓血胶膘等物,及小便多出金色如皂角汁。或见 
证将欲发黄者,此一剂分作四服,每服调下五苓散三钱。凡治发黄无越此法也。 
世俗有传烙黄而或愈者。此强实之人,素本中气不衰;而及湿势郁之微者,烙之,而误中强劫, 
开发得开,气血宣通,即作汗而愈。或体质本虚,湿热结甚, 
则劫发不开,而反致死者,不为少矣。莫若仲景法,对证以药致之,则免致强劫不开,而反误人生命 
也。及夫近世妄传,有寒极阴黄,而内、外极救其阳,为害多矣。设若病微,而误中开发得愈,亦已鲜 
矣。而伤生者,不可胜言也。大抵凡诸黄者有二∶一则湿热气而黄,万物皆然。又如麦秀而 雨湿热 
过极,则黄胆者也;及水涝而天气湿热,则草木将死,而色变黄者也;或病血液衰则虚,燥热太 
甚,而身面痿黄者,犹亢旱而草木萎黄也。夫病燥热而黄者,当退热、润燥而已。此伤寒湿热极甚, 
而发黄者,开结退热,双利大、小腑以除水湿,则利和而愈也。( ,于林切,今作阴) 
结胸而发黄者,同陷胸汤各半服,下之。或误服巴豆热毒丸药下之,反损阴气,遂协热利不止而发黄者, 
同大承气各半服,下之。亦有协热利不止,更或结胸而发黄者,用茵陈五分,同陷胸汤三分、大承气 
二分以下之。或两感发黄者,本方加黄连解毒汤一服急下之。或头微汗、小便利而微黄者,湿热微也,宜此。 
x栀子柏皮汤x 
大山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钱) 黄柏(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此剂则作二服,每服水三盏,煮至一盏,取绞汁,分三次作一日服。 
x大陷胸汤x 
大黄 芒硝(各三钱) 甘遂末(三字匕) 
上锉如麻豆大,一剂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煮大黄至六分,内硝,煎一、二沸绞汁,内甘 
遂末一字匕半,温服。未快利再服。热恶不利者,以意加服。 
x大陷胸丸x 
大黄(半两) 葶苈(三钱微炒) 芒硝(一分) 杏仁(十二个,草灰炒色变。) 
上大黄为细末,下葶苈杵,再罗,研杏仁、硝如泥,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 
丸,入甘遂末三字匕、白蜜半匙、水一盏,煮至半盏温服。当一宿许乃下。未利再服。 
x小陷胸汤x 
半夏(四钱,汤洗,全用,不锉。) 生姜(二钱切) 黄连(二钱锉) 栝蒌实(大者半个,惟 
锉其壳,子则不锉。或但用其中子者非也。) 
上以水三盏,煮栝蒌取汁一盏半,内余药煮至一盏,绞取汁,分两次温服,以效为度。 
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 黄连 黄芩(各一分)一法加生姜一分甚良。 
x栀子汤x 
大栀子(七枚锉碎) 豆豉(半合) 
上以水两盏,煮栀子至一盏半,内豉煮至半盏,绞汁温服。 
凡加者,皆用栀子先煮。 
或吐者,止后服。凡诸栀子汤,皆非吐人之药,以其燥热郁结之甚,而药顿攻之不能开通,则郁发 
而吐。因其呕吐,发开郁结,则气通、津液宽行而已,故不须再服也。 
x栀子浓朴汤x 
大栀子(七枚) 浓朴(半两,炙去粗皮) 枳实(二钱)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一盏半煮,绞汁半盏,温服。 

卷下
泛论
属性:凡伤寒热病,下后热不退,下证尚在者,再三下之以热退为度。虽热退尚未痊愈者,随证调之。 
凡下之前后,或大汗将出,或大汗已出(俗言好汗,是言大汗),或汗后烦渴及诸吐泻杂病,一切烦渴者, 
须以细细饮之。渴未止者,频频时与,但不可过多,以成留饮不散者也(留饮,一名水蓄;经曰积饮)。 
夫留饮,谓水液留积蓄聚于内,而不湿润传化者也。夫肠胃燥热太甚,则结滞而气液不能宣通, 
故虽饮而难以止其烦渴也。若以顿饮过多,则水湿过极,而肠胃燥热怫郁,转以加其水湿痞闭,故成留饮, 
而心腹满痛,或为吐泻也。 
设若不与饮之,则燥热转甚,危而死矣。 
夫肠胃之燥、湿,犹地旱、涝适当其宜,皆不可过与不及。凡治病之道,以调六气阴阳,使无偏倾, 
各守其常,平和而矣。嗟夫!世俗或以妄为冷水、寒药水损脾肾,隔却大汗。但令中外俱热而欲望其作大 
汗者;或大汗欲出,肠胃燥热烦渴;及汗已出及虑水却大汗,不与水者;或气弱久虚,烦渴者; 
或吐泻烦渴者;或产妇烦渴,皆以妄为气虚,不可饮水也。此乃未知古人云渴欲饮水为热在里也。若夫正 
气既衰,邪热燥甚而烦渴者,若非水液寒药滋养,救其残阴,退其邪热,则阳热暴甚而为害速矣。况不与 
水而反以大毒热药燥之,宁无损者耶。且如酒之体者,水也,比之饮水,则过能多饮,而旋能消散之外,转 
能发于渴者,以其苦热养于心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