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文学散步 龚鹏程 >

第31章

文学散步 龚鹏程-第31章

小说: 文学散步 龚鹏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罡泄儆∠蟮拿朗鹾退咧钗淖址诺奈难В涿乐碛氡硐郑溆邢嗤Γ灿邢嘁齑Γ攵哉庑┥竺捞刂实牟钜欤惴⒄钩鍪榉姥А⑽难姥А⒌袼苊姥А⒁衾置姥А⑸阌懊姥У炔煌拿爬唷�
  总之,美学研究美、美感经验、美感对象,并解释何以美在某种方式中产生作用。它不一定建立在经验与事实的调查上,尤其是哲学美学,不仅要设定美的价值标准,也企图追究绝对的原则,因此,它也常是超验的。
  经验和超验的美学划分,充分显示了美感观念跟表现品之间复杂的关系;作品既呈现美,美感观念也创造了作品。以律诗的产生来说,当沈约提出“四声八病”等创作原则时,事实上并无此类作品,但观念的发展却带来创作急剧的变化。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曾说:“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他对文学美感的要求,则重于音调,认为文学作品音节的低昂轻重,必须错杂间出,才能完美地表达胸中积愫。这种美学要求,似乎来自归纳。而归纳历代佳作的美感原理,自然属于经验美学的范畴。但是,沈约又说:“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致。”可见这种原理并不来自归纳,而是“发现”。因为,沈约本人美学观念的洞见,使他察觉了作品中前人所未发现的“美的元素”,并以此作为文学美的规范,开启了日后骈俪文和近体诗的疆域。正因为他有这种美的自觉,所以,在文章里,他才会说,历代文学体制和风格的变迁,其实都来自美感观念的改变,“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我们固然不必完全赞同沈约的看法,但这个例子已充分显示了美感观念与作品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许多美学观念,乃先表现于创作活动中,然后才经由反省说明,形诸议论;反之亦然。而美学观念也必然是创作的基础,引导作品的表现和创作活动的发展。
  这种互动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兴趣焦点。因此,前述五项美学主要课题,几乎都环绕着这层关系而展开。隶属于美学中的文学美学,自不例外。


寻找文学作品中美的元素


  3。寻找文学作品中美的元素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认为“美”并不存在于人为刻意的创造,而在于天地自然的呈现。故《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田子方》也说:“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者,谓之至人。”这种天地之大美,乃是整合和谐而无法切割的。可是,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天工,人其代之”,开始创作以言美。这种创作乃是天地大美的人文表现。因此,它必然是自然的,而非造作的;是与天地大美结合的,而非争抗的。刘勰《文心雕龙》说:“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李百乐《北齐书·文苑传》序说:“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其在文乎!”韩愈《赠孟东野诗》说:“文字觑天巧。”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文学,既然是天地大美的人文表现,则创作文学,是希望体现美;观览文学,自然也是要从其中采挹体察这份美。陆机《文赋》深明此理,因此,他对文学作品的观察,便集中在情感的表现与写作的审美性质两方面。例如他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绮靡和浏亮,便是他对不同文学表现品的美学要求。
  这种要求,是文学研究者在寻找到作品美的元素之后,所提出的规范性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了表意方法的调整和优美形式的设计两大类美的目标。
  譬如,《诗经·小雅·采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了今昔时间与空间环境的对比映衬方法,来表达征人忧伤的情怀。造成美的效果之后,映衬,便成为美的规范之一。“花落春犹在”、“鸟鸣山更幽”、“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等佳句,都运用了这种美的原则。王安石虽改唐人句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也仍是映衬的表意形式。
  至于优美形式的设计,例子就更多了,像宋吴沆《环溪诗话》所主张的:“一句要言三五事”、“七言句中用四物”、“事多则健实”,就是强调利用文字词性的安排,来加强作品密度的例子。杨万里赞美苏东坡“自临钓石汲深清”之句,“七字有五层意”,以及明谢榛《四溟诗话》指出可以把两句压缩成一句的“缩银法”,也是类似的例子。其他如拗体、顶真、重出、叠字、设问等形式设计,都是为了寻找作品中美的元素所做的努力。
  别林斯基曾说,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而自达·芬奇以来,对于“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的研究和实验,也都显示了人类探讨美的规律的兴趣。因为,艺术作品是完整的有机体,未经艺术赋予内容以形式之前,所谓内容,本无所谓美。既经形式的熔铸后,内容与形式才共同显示为美。所以陆机《文赋》将“绮靡”和“情缘”、“体物”和“浏亮”等情感内容与审美性质,相提并论,此中实有其真知灼见在。


探究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


  4。探究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
  然而,每个时代或文化区域之间,对美的元素的发现并不一样。文学研究者常得探讨“美”的发现和发展的历程,以判断作品美的价值。例如,陶渊明诗美的价值,六朝间认为不高,宋朝以后则认为极高,这是因为对诗歌美的元素看法不同所致。陆机以下,认为绮靡是诗的审美要件,而宋人则认为“绮丽不足珍”,平淡才是诗的美学特征。由绮丽到平淡,便是诗歌美的观念发展史。对美学发展史有了了解,我们对陶渊明的评价,才能不囿于六朝或宋朝任何一隅,而确定他是一位超越时代美感意识的诗人,他所展现的美,也要数百年之后,才能得到认同。
  探讨文学美的发现和发展史,最重要的事,就是观察产生美学观念的条件和原因。这些原因,可以总括为:一、作者的心理。作者在美感活动中的心理因素,本来就是美学关心的课题,特殊的心理因素会产生特殊的美学观念,进而创造特殊形态的美。文学研究中对人格与风格关系的探讨,颇与此有关。二、时代的一般审美趣味。许多美学观念,本是时代趣味的演绎或呈现,例如魏晋南北朝期间对人物美的欣赏口味,便与艺术美的看法大有关系。而《金石萃编》所收杨震碑跋说“褚登善(遂良)书如美女簪花”,元遗山《论诗绝句》说秦少游诗是“女郎诗”,虽然都用女郎之美来形容艺术之美,褒贬却不一样。时代与社会审美趣味的差异,便是使之不同的关键。三、所处社会的客观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结构和组织,是影响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其美感标准,必有不同,乃是毋庸置疑的事,表现在文学里,即成为每个时代或社会的美学特征。像南北朝期间,北朝乐府与南朝歌谣,就具体显示了不同社会的美感形态。而唐诗、宋诗两种不同的“美之典范”,也与其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有密切的关联。四、哲人及一般思想的感应。美的问题,最初皆与哲学相混。时至今日,哲学美学仍然是美学研究的中坚,因此美学必然受哲人意见的引导。而美学思想也是人类思想中的一环,所以,它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思想发生连锁关系。这是我们探究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时,所最应注意而却很容易疏忽的一点。因此,我想举个例子,稍微谈谈。
  熟悉中国文学的读者,都知道“香草美人”是我国传统的譬喻方式,知识分子不得意时,往往自托为美女,所谓“独遣佳人在幽谷”。其源,则出于《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便是王逸《离骚序》所说“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的创作手法。但是,美人何以为美呢?王逸却不得其解,以为“美人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女,故言美人也”,殊不知美人乃是屈原自喻。而把自己譬拟为美人,这其中就含有屈原本人对美的看法。那么,什么才算是美呢?《国语·晋语》:“彼将恶始而美终。”注:“美,善也。”《说文解字》:“美与善同义。”《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注:“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春秋战国以来一般对美的看法,认为美人就是德善之人。所以,才用美女来譬况君子。如曹植的《美女篇》,《乐府诗集》说它是“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晋傅玄、梁简文帝、北齐魏收等人都有同类作品。苏东坡《赤壁赋》也说:“望美人兮天一方。”如今有些人看到这些文学作品中大量以美女喻人的情况,却怀疑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妾妇心态”,实在是因不了解他们对美的看法所致。
  美善同义,还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我国对文学美的评价,一直不以纯形式雕镂为满足,而最高的创作鹄的,又一直是美善合一的。从孔子对文学与音乐的美的见解,到周敦颐所主张的“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通书·文辞》),其中自有一条美的脉络。反观西方,一方面自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以来,对美存在于比例、对称、体积等问题,殷殷致意;一方面又认为美不是善,而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下颤动,即使达到和谐,也是起自差异的矛盾统一(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不同的美学观念,产生了不同的文学作品,而美感观念的产生,又来自哲人及一般思想的引导或感应,不是十分明显吗?


作品的美感价值标准


  5。思索文学理论与作品的美感价值标准
  如前所说,美学观念的产生,常与作者心理、时代趣味、社会环境、哲人思想等因素有关;反之亦然。一切思想与理论背后,可能都各有其美感价值的标准,尤其是文学。这种情形,正如在创作中的表现一样。
  就作品来说,美的形态不同,是因为作品所秉持的美感性质不同所致。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和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各表现了作者不同性质的美感经验,前者刚大,后者纤柔。元遗山和林邦翰论诗,都鄙夷后者而欣赏前者。陈善《扪虱新话》:“余尝与林邦翰论诗及四雨字句,邦翰云:‘梨花一枝春带雨’句虽佳,不免有脂粉气;不似‘珠帘暮卷西山雨’,多少豪杰。”其实两者正显示了两种不同的美的范畴,而林元等人理论上的抉择,也自有其隐含的美感价值标准。
  美的范畴,是指作品美的性质类别,或称为“直观的形式分类”,或称为“美的形式”,或称为“直觉过程依其构成方法之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之美的形态”,或称为“感觉材料依其关系所显成的形式”,或称为“美之领域中的类型”……姚鼐说文学作品可以分为阳刚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