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散步 龚鹏程-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翁⒉幌嗤脑倒省�
古往今来,许多作者利用作品来诠释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展示其个人的生命形态,并期待“解人”或“知音”。贾岛甚至有首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丘。”知音的确是太难得了。试想我们一生中,能够真正遇到几个以肝胆生命相照耀的朋友呢?文学家透过作品,事实上就是希望在历史中寻找这种意气相投、生命相契的光辉:“千古之下,若有解人,犹旦暮之遇也。”
他们的期望是如此殷切。所以,作为一个欣赏者,实在是一件非常尊贵的事。他不但可以充实、丰富自己的生命和作品的内涵,更可以赋予历史一点儿温暖,显示人性最珍贵的一面,那就是“同情”。
各位,您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合格的读者”呢,还是想成为艺术之宫笨拙的盲叟?
历史唯心主义
关键词
克罗齐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其历史观点,一是历史唯心主义,把精神活动作为历史过程的决定力量;二是历史唯今主义,现存的历史就包括了过去的全部历史,而且历史事件经现代历史学家分析﹑判断,已是现代人思想的产物,而不仅是简单地记录史实。著作有《美学,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逻辑学,作为纯粹概念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并将此四书统称为“精神哲学”,进一步将精神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两类,认识活动是美学和逻辑学的对象,实践活动是经济和伦理学的对象。其中以《美学》影响最大。
张潮
张潮(1650—?),清文学家。号心斋,歙县(今属安徽)人。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另辑有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著有《花影词》、《幽梦影》等。其中《幽梦影》一卷,最为近代散文家所重,周作人说它:“是那样的旧,又是这样的新。”林语堂则说:“这书是一种文人的格言,为中国文人所爱读。”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绘画受陈师曾影响甚大,又吸取吴昌硕之长,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鱼鸟,篆刻、书法亦有声于时。
《抱朴子》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十卷;《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教,共二十卷,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梁陶弘景曾撰《抱朴子注》二十卷,已佚。今人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通行于世。
美感能力
第五章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上)——培养美感
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的地位和他所扮演的角色不但必需,而且非常重要。但是,在欣赏的整体活动里,读者实在是最难以掌握的变数,作者和作品可能碰到一位知音,也可能遇到一位蠢笨如驴的读者。
为了尽量减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悲剧,也为了读者自己好,每位读者都应该想办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读者”。然而,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条件当然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美感;二是充实知识;三是必须了解一些方法和步骤。
017。美感能力
美感能力,是所有读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所谓美感,是指他对事物有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能力,而这种态度和能力与一般的态度或能力颇有不同。例如,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说他有两位朋友,其中有一位希望天下人都死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位漂亮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则愿秋天薄暮,吐半口鲜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两位先生的愿望当然都很好,但是,态度显然有所不同。后者是审美的,前者却是实用的,包括漂亮的姑娘,在他看来也只是增加实用的兴趣而已。
同理,陶渊明看见一畦萝卜,可能会洋溢着天地生机的美感,菜贩则只会烦恼菜价的贵贱。文学家赞叹树木的姿态,科学家观察树木的种别质料,商人考虑树木的价钱与功用,道德家呼吁树木对社会的重要性。诸如此类,审美态度显然有别于其他各种(功利实用的、科学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态度。假如一位读者,只能察觉实用、科学、道德等价值,而对美感价值缺乏感觉,他在审美能力方面便有了缺憾。这种缺憾,自然也代表了他心灵上的残缺,他的人生当然更是偏枯的了。
一颗残缺偏枯的心灵,要欣赏文学作品之美,真是戛戛乎难哉!再美好的作品,放在他面前,也是如水泼石、对牛弹琴,丝毫起不了作用。所以,我们若要欣赏文学作品,就必须先培养自己的美感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位能欣赏文学艺术的读者。
既然如此,美感能力应如何培养呢?
如何培养美感能力?(1)
018。如何培养美感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美感活动也是一种人文意识的活动。美的感知与判断,跟个人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生命情调,无一不是美感的主要凭借。许多美学家或文学家,强调审美态度的建立在于“为观赏而观赏”、“诗只作诗读”,意思是说我们欣赏一个审美对象时,不应该夹杂有其他的目的,而只应对它本身赏玩一番,发掘它的美。譬如,有些人聆听音乐,仅把音乐当做达到他其他各种幻想或目的的跳板,而不去欣赏音乐本身,那就不是正确的审美态度了。
这个讲法,固然很对;然而,同样以审美态度来面对一件作品时,不但两位读者会有两种欣赏结果,即使同一位读者在不同时间里的审美感受也不尽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原因就是审美活动的性质并不是孤立的。它虽不同于道德的、社会的、实用的等各种活动,可是,各种人文意识的发展和活动却深深影响了美感活动的内涵。宋代范温说:“少年爱风花,老而厌之。”(《潜溪诗眼》)就是指一个人对于美的掌握,实际上是与其生命成长的历程、个人意识的发展相配合的。所以,青年人喜欢鲜艳浓丽、情绮语新的作品,老年人却欣赏平淡深沉的风格。蒋捷《虞美人》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论就生命情调或对外在环境的体会来看,蒋氏这阕词都点出了美感内涵与生命共同成长的道理。
这个道理,表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自然就会像梁启超读龚定庵诗那样,少年时读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简直着迷极了,觉得它哀感顽艳,无以复加。可是,年岁渐增、感慨渐深、阅历渐长以后,却觉得它太浅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实在非常普遍。黄仲则《绮怀》诗:“记得酒阑人散后,共搴珠箔数春星。”张眉叔先生有批语说:“老去看花意转慵,一读一回情味减。”讲得很深刻。假如我们能了解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想到:不同的思想意识内容,即能发展出不同的美感价值观。所以,不同的文学思想,就会有不同的美感价值观;不同的思想家,也会有不同的文学美感观念。历史上,关于文学美的看法异常繁杂,而表现在文学批评史里的争论也极纷纭,基本原因在此。
有了这两层理解以后,读者一切培养美感的活动,实际上便是与整个生命和思想意识内涵相牵连的。他应博观各种美的形式,思考各种美的价值观,扩大审美口味,提升审美层次,建立美感价值,以丰盈自我的生命。以上这几点,请让我稍微做些说明。
(1)扩大审美口味
《文心雕龙·知音》说一般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毛病总是:“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文学美的类型和样式很多,可是读者由于个人性向偏好和所受教育的局限,往往不能对所有美的样式都有了解、都能欣赏。所以,他在欣赏时便不免只以个人的审美口味作为判断的依据,合乎我胃口的就是好作品,看不顺眼的则为滥货。
这种欣赏文学作品的方式,当然是狭隘偏颇的。一位负责的读者,如果真的对生命不苟且,他就应尝试着去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让自己到新的美感形式中去探险,开拓自我美感经验的领域,尽量了解文学作品所可能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美的要求和设计,丰富自我美感经验的内容。无论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哀感顽艳、李白的清新飘逸、李贺的谲怪瑰奇,还是公安派的轻佻、常州派的隐晦,都要懂得去品尝。荷叶排骨固然是一道佳肴,但酒席上仅此一味,岂不是太单调了吗?
如何培养美感能力?(2)
(2)提升审美层次
人生不能只有一种色彩,文学也不能只有一种美的类型。所以,在文学的领域里,必然是千岩竞秀,风格互殊。
但是,我们虽然要求读者扩大审美口味,却并不意味着每一种美都具有相同的价值。有些美,是一见之下即能感觉愉悦的。这种愉悦是普通感性的愉悦,能产生直接的、纯净的快感,无须思索,人人可以立即获得。像“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都属于这一种美。文学作品中,色彩较洁净温润、情感较恬适、音节较柔和、蕴涵的事实较易引起人们愉快的联想或想象、文字与形式较顺畅泽丽而匀称的,也属于这种美感类型。通常我们形容某些景象或气氛具有“诗情画意”,即指此种美感而言,所以它是文学美或艺术美一般(或者是基本)的美感类型。
不过,另外有些美的类型并不如此。它们的美,其中包含有严肃、痛苦、荒谬、丑怪、奇异等条件,不是可以立即以感官来把握的,而必须要有较多的美感洞察力,必须要通过思考、理解和某些训练,才能获致。例如悲壮、滑稽、怪诞、抽象等美的范畴,均属此类。
在美学上,我们认为前者是“简单的美”,后者是“艰难的美”或“卓越的美”。艺术创作经常超越前者,而追求后者。比方书法,馆阁体、院体是最墨润光鲜的了,可是,沈括《梦溪笔谈》却说三馆楷书,到死无一笔。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被视为俗调。苏东坡曾告诉陈师道说:“凡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可恶处,方为工。”(《石林燕语》卷八)王昶答李宪吉人书也说:“查初白学诚斋圆熟精切,于应世谐俗为宜,苦无端人正士高冠正笏气象,特便于世之不学者,以是为人所爱。”
所谓谐俗人爱,正如陆放翁所说的“诗到令人不爱时”,“俗人犹爱未为诗”。真正的大诗人,像杜甫的拙、韩愈的丑,也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喜爱或欣赏的。韩愈与冯宿论文章时,就说他愈感到惭愧的作品,愈能得到一般人的喜爱,“小惭小好,大惭大好。”可见,无论诗、文、书、画,皆有此一倾向。蒋超伯《通斋诗话》说得好:“英石之妙,在皱、瘦、透。此三字可借以论诗。”
一个女孩,如果既瘦又皱,那真是丑态可掬了。但艺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