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中基 历代医论选1 >

第6章

中基 历代医论选1-第6章

小说: 中基 历代医论选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
            《十四经发挥·奇经八脉篇》曰:“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五、经络的基本功能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
            矣。”“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素问·缀刺论》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濡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第五部分   病因
            一、探求病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五科凡例》曰:“凡治病,先须识因,不识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
            《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二、六淫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外所因论》曰:“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
            (二)、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
            《素问·评热病论》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
            《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临证指南医案·风》曰:“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风暑,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湿,火不兼寒。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傈。”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灵枢·岁露》:“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
            《素问·举痛论》曰:“寒则气收……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有寒故痛也。”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灵枢·岁露》曰。“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故民病少气……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依,善暴死。”
            《素问·刺志论》曰:“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冯氏锦囊秘录·卷九·方脉暑门合参》曰:“长夏炎蒸,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临证指南医案·湿》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
            《温病条辨·上焦篇》曰:湿“其性氤氲粘腻,非若
            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
            《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干燥。”
            《医醇賸义·秋燥》曰:“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
            6、热(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壮火食气”,“热胜则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医论三十篇》曰:“火郁炽于内,热极而生风。”
            《灵枢·痈疽》曰:“大热不止,热甚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医宗金鉴·卷六十一·痈疽总论歌》曰:“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三、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三因卷》曰:“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
            《素问·天元记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二)、七情致病的共同特点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类经·藏象类》曰:“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医醇賸义·劳伤》曰:“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平?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三因论》曰:“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曰:“忧愁者,气闭塞不行。”
            (三)、七情致病的各别特点
            1、喜、惊
            《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
            《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2、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
            《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放气上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景岳全书·呕吐》曰:“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
            3、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伤脾。”
            《素问·举痛论》曰:“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素问·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    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4、悲、忧 
            《素问·举痛论》曰:“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忧伤肺。”
            《素问·举痛论》曰:“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忧伤肺。”
            《灵枢·本神》曰:“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5、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恐伤肾。”
            《素问·举痛论》曰:“恐则气下。”
            《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曰:“惊恐虽若同类,而不知恐之伤人尤甚于惊。何也?盖惊出于暂,而暂者即可复;恐积于渐,而渐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伤,精却则阴瘦,日消月缩,不亡不已。”
            《儒门事亲·卷七·内伤形·惊》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
              
            四、饮食失宜
            (一)饥饱失常
            《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难经·四十九难》曰:“饮食、劳倦,则伤脾。”
            《中藏经·劳伤论》曰:“饥饱无度则伤脾。”
            《景岳全书·杂证遵·劳倦内伤》曰:“凡饿饱劳倦皆能伤人,盖人以饮食为主,饮食以脾胃为主,今饿饱不时则胃气伤矣。又脾主四肢,而劳倦过度则脾气伤矣。”
            (二)、饮食不洁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曰:“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兽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诸病源候论·虫病等病诸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