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中基 历代医论选1 >

第3章

中基 历代医论选1-第3章

小说: 中基 历代医论选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医随笔》曰:“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知医必辨·论肝气》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
            2肝藏血
            《素问·调经论》曰:“肝藏血。”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
            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放也。”
            (五)肾
            1、肾藏精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肾藏精。”
            《易传·系辞下》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屡论》曰:“肾主身之骨髓。”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
            《医原·五行生克论》曰:“肾中真阳之气,姻温煦育,上通各脏腑之阳;而肾中真阴之气,即因肾阳蒸运,上通各脏腑之阴。”
            《类经附翼·大宝论》曰:“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此所谓无阴元阳,亦曰真精真气也。”
            《侣山堂类辨·痘论》曰:“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
            2、肾主水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
            《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3.肾主纳气
            《景岳全书·十九卷·咳嗽》引杨仁斋日:“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
            《医碥》曰:“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
            《类证治裁·喘症》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四、五脏之间的关系
            (四)、心与肾
            《千金方·心脏方》曰:“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七)、肺与肾
            《素问·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类证制裁·喘证·论治》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 ,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九)、肝与肾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十)、脾与肾
            《景岳全书·论脾胃》曰:“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曰:“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
            《医门棒喝》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
              
            五、六腑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六腑的之间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灵枢·本输》曰:“胆者,中精之府。”
            《灵枢·玉版》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
            《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六、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灵枢·本输》曰:“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
            《难经·三十五难》曰:“小肠者,心之府;大肠者,肺之府;胆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肌者,肾之府。”
            (-)心与小肠
            《医学见能》曰:“小肠者,心之腑,属火、主化食为液,上奉心血。”
            (三)、脾与胃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
            《医经余论》曰:“夫脾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譬之湿土之地,非阳光照之,无以生万物也。胃为戊土,其体常燥,故其用阴,譬之燥土之地,非雨露滋之,无以生万物也。况脾之湿,每赖胃阳以运之;胃之燥,又借脾阴以和之,是二者有相需之用,但胃主收纳,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责之脾;不能食,贵之胃。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补。健脾宜开,通胃宜降。故治脾以燥药升之,所谓阳光照之也。治胃以润药降之,所谓雨露滋之也。” 
             
              
            七、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其充在血脉”,肺“其充在皮”,肾“其充在骨”,肝“其充在筋”,脾“其充在肌”。
            (二)肝与筋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肝气衰,筋不能动。”
            (三)、脾与肉
            《素问集注·五藏生成篇》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律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四)、肺与皮
            《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难经·二十四难》曰:“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灵枢·经脉》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五)肾与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其充在骨。”
            《素问·解精微论》曰:“髓者,骨之充也。”
            八、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窍为耳”。
            《灵枢·五阅五使》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心与舌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
            《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忧悉无言》曰:“舌者,音声之机也。”
            《类证治裁·内景综要》曰:“舌者,心之苗。”
            (二)、肝与目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
            《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三)脾与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主口……在窍为口。”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四)肺与鼻
            《灵枢·口问》曰:“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五)肾与耳
            《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海论》曰:“髓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