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8-素问识 >

第49章

448-素问识-第49章

小说: 448-素问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额角。巅之旁崭然起者。曰头角。亦曰角。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筋。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彤按耳上近 
巅者。乃头角。非额角也。故额角。为头角之讹。简按据沈之说。此所言两角。亦头角之谓。天冲穴。在耳后 
发际二寸。故张云耳角。误。 
x锐发x 高云。即鬓发。锐。熊音。睿。 
x面鼽骨x 马。鼽。HT 同。王。下文鼽骨注云。鼽。 也。 面颧也。高云。面上鼻气旁通之处。故 
曰面鼽。简按HT 。字书无考。或恐是颊字。高说亦未见所据。盖是杜撰。沉氏释骨云。目之下起骨。曰 。其 
下旁高而大者。曰面鼽骨。曰颧骨。亦曰大颧。亦曰 。鼽。 。古通用。 
x挟脐广三寸各三x 高。三寸。作二寸。注云。挟脐。与脐相并也。广。开广也。挟脐广二寸。天枢 
穴也。各三。乃天枢外陵大巨。左右各三。凡六穴。简按高据甲乙等。改二寸。似是。然而遗滑肉门一穴。何诸。 
x下脐二寸挟之各二x 高。作三寸。注云。下脐三寸。关元穴也。下脐三寸挟之。乃外两旁之水道归 
来气冲。左右各三。简按若作二寸。则阙气冲一穴。故高作三寸。然而气冲穴。下文举之。则不可从。 
x伏菟x 吴本。作伏兔。 
x鼽骨下各一x 高云。即上文面鼽骨空之下。两巨 穴。简按甲乙。颧 。在面 骨下廉陷者中。则 
旧注为是。张云。鼽。当作 。颧 二穴也。张注前面鼽骨云。 同。而此改字。疏甚。 
x耳郭上各一x 高云。郭。匡郭也。 
x曲掖上x 高云。肩端尖骨。从后下陷。是为曲掖。简按曲掖。盖谓肘掖曲弯之处。犹曲 之曲。 
俞。肩 之后。大骨之下。腋之曲弯上。是穴。高注恐非。 
x柱骨上陷者各一x 高云柱骨。项骨也。柱骨上陷者。两肩井穴也。简按肩井。在肩上陷者中。即是 
项骨外旁。安得言项骨上陷者。此必别有所指。诸注并同。今无可考。 
x上天窗四寸x 高云。浮白穴也。简按与前注异。未知孰是。 
x小指本x 高云。指本。指头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本。谓肘骨之下。从侧而下。至小指之头。简按 
新校正。以本为爪甲之本。却非。 
x大迎骨空各一x 吴云。一出足阳明。一出乎此。岂手阳明。足阳明二经。所并发者乎。甲乙。为晚 
出之书。未足据也。 
x角上各一x 吴云。颔厌穴也。张同。高云。头角之上。两天冲穴也。简按王注前文足少阳耳前角下 
各一云。谓悬厘二穴。而此注亦云悬厘。误矣。吴以角为额角。高为头角。故其说不一。甲乙。颔厌。在曲周 
颞上廉。(周。铜人。作角。)悬 
厘。在曲周颞 下廉。铜人。天冲。在耳后入发际二寸。则吴注为得。 
x项中足太阳之前x 高云。足太阳之脉。下项行身之背。今在足太阳项中之前。乃人迎之下。气舍二穴。 
简按在后曰项。在侧曰颈。在前曰喉。今气舍在颈。不可云项中足太阳之前也。当从王注。 
x挟扶突各一x 高云。承上文气舍而言。故曰挟扶突。谓气舍扶突穴相并也。简按此注亦非。 
x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x 高云。肩贞下三寸。消泺穴也。分间。即肩贞分肉之间。天宗 俞穴也。 
x面中三x 高云。面之中央。从鼻至唇。有素 水沟兑端三穴。简按此本于张注。诸家载龈交。而不 
载兑端。龈交。在唇内齿上。不宜言面中。今从张高。 
x及旁十五穴x 吴云。从大椎。至长强。十三穴。又会阳。在两旁。各一。共十五穴。张云。会阳二 
穴。属足太阳经。在尻尾两旁。故曰及旁。共十六穴。本经连会阳。则二十九穴也。 
xHT 下x 诸本。作 下。熊音。丁计反。张云。 。音底。尾 也。 
x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x 马云。言鸠尾下一寸。曰巨阙。又下一寸半。曰上脘。今曰三寸者。正 
以鸠尾上之蔽骨数起也。鸠尾下三寸半。为胃之中脘。今五寸者。字之讹也。张云。鸠尾。心前蔽骨也。胃脘。 
言上脘也。自脐上。至上脘五寸。故又曰五寸胃脘。此古经颠倒文法也。高本。鸠尾下三寸。(句)胃脘五寸。 
(句)胃脘以下。(句)注云。鸠尾下三寸。自鸠尾之下。有巨阙上脘中脘三穴。当三寸也。胃脘五寸。自上 
脘至脐中。有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脐中五穴。当五寸也。 
胃脘以下。指脐中也。志注义同。 
x至横骨六寸半一x 马云。言自中脘以下。有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等穴。共计 
一十三寸今曰六寸半一者。疑当为二六寸半者二。则为十三寸也。张云。骨度篇曰。 KT 以下。至天枢。长 
八寸。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正合此数。一。谓一寸。当有一穴。此上下共十四寸半。故亦有十四穴。 
自鸠尾至曲骨。是也。高云。自胃脘以下之脐中。由中极。至两旁横骨。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五穴。五寸。 
中极至横骨。约寸半余。当六寸半一分也。自鸠尾至两横骨。凡十五穴。此任脉任于前。而为中行腹脉之法。 
简按从鸠尾下三寸。至于此。诸注未清晰。今姑仍张义。吴改作鸠尾下三寸胃脘。四寸胃脘。八寸脐中。以下 
至横骨五寸。十四俞。腹脉法也。盖旧经文当如此。然竟不免为肆臆矣。 
x下阴别一x 吴云。阴别。任脉至阴而支别也。张云。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 
曰阴别。高云。下阴。下于阴前。会阴穴也。别一。上文横骨不通会阴。别从曲骨至会阴之一穴。简按下阴别。 
盖会阴一名。高注恐非。 
x龈交一x 志云。龈交穴。一在唇内齿下龈缝中。盖上古以龈交有二。督脉之龈交。入上齿。任脉之 
龈交。入下齿也。以上下之龈齿相交。故名龈交。高云。齿缝。任督之交。故曰龈交。简按龈交有二。其说难 
根据。考上文诸穴。则其误自明。 
x足少阴舌下x 志云。谓肾脉之上通于心。循喉咙。挟舌本。而舌下有肾经之穴窍也。简按刺疟论云。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根结篇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知是任脉廉泉之外。有肾经廉泉。故王云。足少 
阴舌下二穴。薛氏口齿 
类要云。舌下廉泉穴。此属肾经。马张以任脉廉泉释之。疏矣。 
x毛中急脉一x 吴云。少阴舌下。厥阴毛中。四穴。古无穴名。张云。急脉。在阴毛之中。凡疝气急痛 
者。上引小腹。下引阴丸。即急脉之验。厥阴脉气所发也。今甲乙针灸等书。俱失此穴。马同。图翼云。按此 
穴。自甲乙经以下诸书皆无。是遗误也。经脉篇云。足厥阴。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又曰。其别者。循胫 
上睾。结于茎。然此厥阴之正脉。而会于阳明者也。简按志云。谓肝经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而肝气之弦 
急也。高云。曲骨穴也。并非。 
x手少阴各一x 志云。言三百六十五穴之中。有心脉之穴二也。高云。左右少冲各一。简按吴马张根据王 
注。似是。 
x手足诸鱼际x 吴云。凡手足黑白肉分之处。如鱼腹色际。皆曰鱼际。张云。手足掌两旁丰肉处。皆谓 
之鱼。此举诸鱼际为言者。盖四肢为十二经发脉之本。故言此以明诸经气府之纲领也。简按志云。手之鱼际。 
肺之脉气所发。足之鱼际。脾之脉气所发也。高同。此说不可从。 
x凡三百六十五穴也x 吴云。凡三百九十八穴。除去重出四穴。实多二十九穴。张云共三百八十六穴。 
除重复十二穴。仍多九穴。简按志高强合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不可凭焉。 

卷七
骨空论篇第六十
属性:吴云。空。孔同。骨空。髓空也。马云。骨必有空。空。即穴也。故名篇。 
x风从外入x 高云。风从外入。伤太阳通体之皮肤。故令人振寒。从皮肤而入于肌腠。故汗出。随太 
阳经脉上行。故头痛。周身肌表不和。故身重。 
x大风颈项痛x 志云。此言风邪入于经者。亦当治其风府也。夫风伤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 
是以大风之邪。随卫气而直入于风府者。致使其头项痛也。简按马引长刺节论。以大风为疠风。误。 
x风府在上椎x 吴云。言在项骨第一节上椎也。张同。高云。项上高起第一椎。为大椎。项上平坦第一 
椎。为上椎。大椎至尾 。共二十一节。大椎之上。另有二节也。简按甲乙诸书。并云。风府在入发际一寸。而 
此云。在上椎。又灵本输篇云。颈中央之脉。名曰风府。若其入发中。则不宜云在上椎。又云颈中央。况本篇下 
文云。髓空。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则知风府不入发中。甲乙等说可疑矣。录以俟考。志以上椎为大椎。误甚。 
x厌之x 马云。厌。压同。吴云。以手按其穴也。简按说文曰。 。大指按也。 
x x 熊音。根据熙。痛声也。志云。盖意为脾志。喜为心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在。神亦随 
之。简按此说可谓凿矣。 。又作噫嘻。诗周颂。噫嘻成王。毛传。噫。叹也。嘻。和也。郑笺。噫嘻。有 
所多大之声也。左传定八年。嘻速驾。杜注。嘻。惧声。正义曰。噫嘻。皆是叹声。犹云嗟嗟也。说文。 。 
痛也。徐锴云。痛而呼之言也。 
x从风憎风x 马云。此言感风恶风者。吴云。病由于风。则憎风。志云。从风迎风也。 
x失枕x 吴云。失枕者。风在颈项。颈痛不利。不能就枕也。张同。高。折一字句。至正灸脊中。连上 
为失枕治法。注云。夜卧失枕。患在肩上横骨间。伸舒不能。故如折也。简按高注非是。巢源失枕候云。失枕。 
头项有风。在于筋脉间。因卧而气血虚者。值风发动。故失枕。是也。又和剂指 
南云。诸风挫枕转筋者。皆因气虚。项筋转侧不得。筋络不顺疼痛。乃亦失枕之谓。 
x肩上横骨x 马云。肩上横骨间。乃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名巨骨穴。王注以为缺盆穴者。恐缺 
盆难治失枕。吴同。张云。或为足少阳之肩井穴。亦主颈项之痛。 
x折使榆臂x 榆。宋本。作揄。诸本误作榆者。本于熊本。马云。折。音舌。礼杂记。大夫不揄绞。玉 
藻。夫人揄狄。其揄俱读为摇。此言折臂者。当有灸之之法也。凡人折臂者。使人自摇其臂而曲之。上与肘齐。即 
臂脊之中而灸之。以疏通其肘臂之气。盖细详之。乃三阳络之所也。(系手少阳三焦经。腕后臂外四寸。灸七 
壮。禁针。按督脉十一椎下。有脊中。此穴。与折臂无义。故为臂脊之中。王注以为此节。治上节失枕者。尤 
非。)吴云。折使。谓手拘挛。而曲其所使也。榆臂。如榆枝之掉摇其臂也。是风在手阳明使然。故令齐其肘。 
正灸臂脊之中。盖手阳明大肠经之分也。张云。折。痛如折也。榆。当作揄。引也。谓使病者。引臂下齐肘端。 
以度脊中。乃其当灸之处。盖即督脉之阳关穴也。(在第十六椎下。)志云。折者。谓脊背磬折。而不能伸舒 
也。榆。读作摇。谓摇其手臂。下垂齐肘尖。而正对于脊中。以灸脊中之节穴。高云。摇臂平肘。则脊中有窝。 
当正灸脊中。毋他求也。简按诸说不知何是。脉要精微论。王注折髀云。髀如折。又注折腰云。腰如折也。马 
张解折字。盖本于此。揄。引也。出于说文。而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则张注有所 
据焉。阳关穴。甲乙千金外台。并不载。但铜人云。伏而取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