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8-素问识 >

第33章

448-素问识-第33章

小说: 448-素问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楼氏纲目云。食 者。谓食移易而过。不 
生肌肤。亦易饥也。东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也。方具于圣济总录四十七卷。 
x辛 鼻渊x 吴良。脑受其热。故令 中辛辣。鼻液如渊之流。无止息也。简按玉篇。 。鼻茎也。 
释名。 。鞍也。偃折如鞍也。图翼云。 。音遏。鼻梁亦名下极。即山根也。沈子禄云。俗呼为鼻根 。或 
作。(蹙 。见史蔡泽传。)高云。两 辛 。鼻两旁曰 。非也。千金方云。夫鼻洞者。浊下不止。传为 
鼽瞢瞑目。故得之气厥。盖鼻洞者。鼻液洞下不止之义。即鼻渊也。张氏医通云。鼻渊鼻鼽。当分寒热。若涕 
脓而臭者为渊。属热。清凉之药散之。若涕清而不臭者为鼽。属虚寒。辛温之剂调之。 
x衄 x 甲乙。 。作 。(广韵。 。目赤也。)释音。 。莫结切。简按王注汗血。见说文。吴 
云。鼻中出血。谓之衄 。盛者为衄。微者为 。未详所据。圣济总录云。在鼻为衄。在汗空为 。此误读王 
注。以污为汗也。太疏。 
x故得之气厥也x 简按王以降诸家。以为结总一篇之义。然涌水癃溺血 瘕食亦。恐不得之气厥。乃 
谓辛 鼻渊衄 瞑目而已。全本并此篇于厥论。其名篇以气厥者。王所改定。知此非总结之文也。 

卷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属性:吴云。有声之谓咳。连声之谓嗽。不言嗽者。省文也。儒门事亲云。嗽与咳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 
咳为阴。亦无考据。且内经咳论一篇。纯说咳也。其中无嗽字。由是言之。咳。即嗽也。嗽。即咳也。阴阳应 
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又五脏生成篇云。咳嗽上气。又诊要经终论云。春刺秋分。环为咳嗽。又示 
从容篇云。咳嗽烦冤者。肾气之逆也。素问惟以四处。连言咳嗽。其余篇中。止言咳 
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证也。简按释名云。咳。刻也。气奔至出入不平调。若刻物也。嗽。促也。用力急促也。 
吴意正与此符矣。刘完素云。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保命集)李汤卿则辨之云。无考据。 
(心印绀珠)大是。 
x其寒饮食x 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汪昂 
云。皮毛受寒。为外伤寒。餐寒饮冷。为内伤寒。今人惟知外伤寒。而不知有内伤寒。讹为阴症者。是也。不 
读内经。乌能知此。简按内伤寒固有之。然与阴症迥别。 
x各传以与之x 张云。如肝当受病于春。以其时也。然有非木令之时。而肝亦病者。正以肺先受邪。 
而能传以与之也。凡诸脏腑之非时受邪者。其义皆然。汪昂云。马注。作肺传邪于五脏而咳。李士材宗之。谬。 
观篇首肺之令人咳。篇后关于肺二语。则咳之必由于肺明矣。 
x为泄为痛x 吴云。上文。言外内合邪。故为病亦兼内外。咳。外证也。泄。里证也。寒在表则身痛。 
寒在里则腹痛。是兼乎内外者也。简按王注涩痢。恐不必然。 
x乘秋则x 简按据新校正。全本。太素。无此三字。然下文有乘春乘夏等语。则全本。太素。系于脱 
遗。马以下诸本并有之。 
x先受邪x 吴云。曰先受之。则次便及乎肺。而为咳矣。 
x至阴x 高云。脾为阴中之至阴。寄王四时。乘至阴。即其王时也。简按痹论。以至阴遇此者。为肌 
痹。王注云。至阴。谓戊己月。及土寄月也。 
x喘息有音x 病源。外台。音下。有声字。 
x喉仲介介如梗状x 甲乙介介。作喝喝。(新校正。甲乙。介介如梗状。作喝喝。误。)梗。巢源作 
哽。吴云。介介。坚梗而有妨碍之意。 
志云。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大甚为喉 。盖喉乃肺之窍。心火淫金。故喉仲介然如梗状。简按西京赋注。草木 
刺人为梗。 
x不可以转转则x 外台。作不可以转侧。似是。 
x阴阴引肩背x 巢源。作 引肩 。○马云。按此事难知。集李东垣治五脏咳方。肺咳。用麻黄汤。 
心咳。用桔梗汤。肝咳。用小柴胡汤。脾咳。用升麻汤。肾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虽未尽中病情。姑备此以 
俟采择。 
x长虫x 张云。蛔虫也。居肠胃之中。呕甚则随气而上出。简按。巢源云长虫。蛔虫也。长一尺。脏腑 
病形篇。云脾脉微滑。为虫毒 蝎。 。 。蛔。并音回。说文。腹中长虫。关尹子云。人之一身。内包蛲蛔。 
外蒸虮虱。东方朔神异经云。人腹中蛔虫。其状如蚓。此消谷虫也。多则伤人。少则谷不消。知蛔虫常居肠胃 
中也。 
x呕胆汁x 千金。作清苦汁出。四时气篇云。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x咳而遗失x 志云。失。当作矢。廉颇传曰。坐顷三遗矢。简按甲乙作矢。为是。病源作屎。千金作粪。 
x三焦咳x 张云。久咳不已。则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纳升降。皆失其和。故腹满不能食饮。简按王注。 
为上中二焦。马注。为手少阳之三焦。恐非也。 
x此皆聚于胃关于肺x 马云。夫五脏六腑之咳如此。然皆聚之于胃。以胃为五脏六腑之主也。关之于肺。 
以肺先受邪。而后传之于别脏别腑也。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皆以气逆于上故耳。此乃脏腑咳疾之总语也。 
简按此解。胜于王注。张高并仍马义。 
x治其俞x 志云。咳在五脏。当治其俞。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以草度其背。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简按此据血气形志篇。而诸家并原于本输篇。未详何是。 
x治其合x 志云。合治内腑。故咳在六腑者。取之于合。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 
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高同。简按此据邪气脏腑病形篇。 
而诸家并原于本输篇。亦未详何是。 
x治其经x 志云。浮肿者。取肺胃之经脉以治之。简按上文。曰俞。曰合。前注似是。证治准绳。并 
张氏医通咳嗽门。载增补素问五脏六腑咳治例。当参看。 

卷五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属性:马云。首篇悉举诸痛。以为问答。故名篇。吴据新校正。改作卒痛。 
x必有验于人x 国语楚语。楚右尹子革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 
x必有厌于己x 张云。厌。足也。高云。厌。弃也。弃其非。而从其是也。简按张注为是。 
x要数极x 简按玉版论要篇云。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x明明也x 宋本无一明字。志高根据此。简按考王注意。宋本近是。 
x如发蒙解惑x 宋本。如。作而。简按蒙。 同。刺节真邪论。二曰发 。礼记仲尼燕居。昭然若发 
矣。又东方朔七谏。幸君之发 。汉扬雄传。发 廓然。窦融传。旷若发 。(晋顾恺之作启 记。朱子有易学 
启蒙。)诗毛传。有眸子而无见。曰 。王充论衡云。人未学问曰 。 者。竹木之类也。并可以证。王注未允。 
x稽迟x 说文。稽。留止也。 
x缩 x 熊音。 。贝员反。 不伸也。 
x绌急x 释音。绌。丁骨切。张云。绌。屈曲也。简按广韵。绌。竹律切。音 。荀子非相篇。缓急 
嬴绌。注。犹言伸屈也。 
x炅x 熊音。古惠反。烟出貌。唐椿原病集云。灵。音翎。 
小热貌。内经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引小络而痛。得灵则痛止。注云。灵。热也。考篇韵中。炅。明也。 
与热无干。查有灵。是小热貌。恐传写者。误灵为炅。未审是否。宜当考读。(考字典。炅。唐韵。古迥切。 
音颖。说文。见也。广韵。光也。灵。广韵。郎丁切。音灵。字类。小热貌。正字通。俗灵字。)简按熊唐并 
误。高云。炅。 同。热也。(集韵。 。俱永切。音憬。炎蒸也。字汇。居永切。)通雅云。灵素之炅。当 
与热同。此说为得。 
x而不可按也x 滑云。此当作痛甚不休也。 
x膜原之下x 简按王注疟论云。募原。谓膈膜之原系。与此注异。 
x挟脊之脉x 张云。挟脊者。足太阳经也。其最深者。则伏冲伏膂之脉。故按之不能及其处。志云。伏 
冲之脉也。深者。谓邪客于挟脊之冲脉则深。在于腹之冲脉。则浮于外而浅矣。简按冲脉有浮沉之别。见于灵 
五音五味篇。志注义长矣。 
x起于关元x 马云。按骨空论云。冲脉起于气冲。今曰关元者。盖任脉当脐中而上行。冲脉挟脐两旁 
而上冲。则本起于气冲。而与任脉并行。故谓之起于关元。亦可也。张云。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冲脉 
起于胞中。(出五音五味篇。)即关元也。 
x因之x 吴云。气从之也。 
x喘动应手x 马云。发喘而动。则应手而痛也。志云。人迎气口。喘急应手也。简按王吴张并不释。 
盖此指腹中筑动而言。灵百病始生篇云。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是也。喘。或者与 通。 音软。 
说文。动也。马志注恐非也。 
x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x 滑云。以上十三字。不 
知何所指。简按高本。此十三字。移于第四对。故按之痛止之下。文脉贯通。极是。 
x在下相引x 吴作上下相引。非也。 
x小肠膜原之间x 简按上文云。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张云。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皆有空虚之处。以原为肓之原。恐误。百病始生篇云。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又云。着于肠胃 
之募原。太阴阳明论云。脾与胃以膜相连。盖脏腑之间。有膜而相遮隔。有系而相连接。此即膜原也。故王注 
疟论云。膈膜之原系。马注始生篇云。肠胃之外。膜原之间者。即皮里膜外也。此说近是。 
x大经x 志云。脏腑之大络也。简按百病始生篇云。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离合真邪论云。反乱大 
经。皆其义也。 
x宿昔而成积矣x 志云。宿昔。稽留久也。高云。匪朝伊芳夕。故痛于宿昔。汪昂云。按此即今之小肠气也。 
x厥逆上泄x 吴云。上泄。吐涌也。涌逆既甚。阴气必竭。 
x阴气竭阳气未入x 马云。阴经之气竭。卫气不得入。故寒气壅滞。高云。阴气竭于内。阳气虚于外。 
不能即入于阴。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则阴气竭而得复。阳气未入而得反。乍剧乍苏 
则生矣。 
x不得成聚x 张云。水谷不得停留。志云。不成积聚。而后泄腹痛也。简按王注为是。 
x热气留于小肠x 吴云。此明腹痛而闭不通者。简按本篇。叙腹痛一十四条。属热者止一条。余皆属寒。 
王氏证治准绳有说。当参考。又史载之方。举每证。附以脉候及治方。文繁不录。宜参。 
x固尽有部x 简按吴改固作面。泥矣。 
x视其五色x 马云。按灵枢五色篇第四节。义与此同。 
x飧泄x 简按甲乙。太素。作食而气逆。然经脉篇。肝所主病。呕逆飧泄。未必改字。 
x肺布叶举x 志云。肺脏布大。而肺叶上举。简按此据全注。今从之。 
x上焦不通荣卫不散x 吴云。二不字。非也。 
x精却x 吴云。却。却步之却。退也。 
x故气不行矣x 新校正。不。作下。考上文。作下为是。吴亦从之。马则云。作下行者。不知经脉之行 
故也。张亦引本神篇。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而证之。并难凭矣。 
x气不行x 新校正引甲乙。似是。吴云。气。荣卫表气也。亦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