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8-素问识 >

第32章

448-素问识-第32章

小说: 448-素问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疟发身方热x 张云。此下言诸疟之刺法也。身方热者。谓于未发之前。热将作也。疟之先热者。温 
疟也。高云。此复申明胃疟之义也。简按当从张注。 
x刺跗上动脉x 马张俱云。当是足阳明冲阳之穴。 
x疟方欲寒x 张云。寒之将发未发也。 
x满大急x 张云。阳邪之实也。 
x背俞x 吴云。背为诸阳之府。故刺背俞。高云。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刺背俞。简按张为五 俞。似是。 
x中针x 高云。不大不小之针也。 
x傍五 俞各一x 马云。 。去中行开三寸。自附分魄户膏肓神堂。数至 。为第五。故曰五 
俞。吴云。谓魄户神堂 膈关魂门也。张云。背为诸阳所出。故当刺之。即五 俞也。 者。胁也。(出于 
广雅。)一曰。旁开也。(庄子 箧之 。)水热穴论曰。五脏俞傍五。以泻五脏之热。即此谓也。盖 
此五者。乃五脏俞傍之穴。以其傍开近胁。故曰傍五 俞。即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简按每穴。在五脏 
俞之旁。故以魄神魂意志命名焉。)志云。傍。倚也。高云。 。胁旁连背处也。五脏之俞。在背两行。两行 
之外。复有两行。所谓 也。余并与张同。简按张注明确。殆胜于王。然 兼开义而释之。恐非。高注为是。 
x小实急x 张云。阴邪胜也。阴盛者生内寒。故宜灸。 
x灸胫少阴刺指井x 志云。艾。名冰台。能于水中取火。能启陷气之阳。故当灸少阴胫下之太溪。以 
启经脉之生气。刺足小指之井穴。以泻经脉之实邪。高云。先灸后刺助正散邪之法也。简按志以少阴为太溪。 
与王异。未知孰是。 
x疟脉满大急x 简按志高以为申明前义。非也。今从新校正。删二十二字。 
x疟脉缓大虚x 志云。血气两虚也。 
x用药x 张云。针有泻而无补。故脉虚者。不宜用针。脉度篇曰。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即此之谓。 
x过之x 高云。过其食顷之时。则为失时。失时而治。治无益也。简按志云。若太过之。则又失其时 
矣。故高仍王注。暗斥其非。 
x诸疟而脉不见x 甲乙。而。作如。吴张并云。邪盛气逆。而脉伏也。志云。此言邪在皮肤气分者。 
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疟在气分。故不见于脉。脉不见者谓不见满大急之脉也。高云。不见满大急小实急缓大虚 
之脉也。简按吴张注为是。 
x赤如小豆x 志云。邪在肤表。气分有伤。澹渗皮肤之血。故赤如小豆。高云。身之皮肤。赤点如小 
豆者。尽取而刺之。夫所出为井。皮肤主表。病不在脉。故如是以刺之。 
x十二疟x 张云。如前之六经六脏也。 
x其发各不同时x 志云。言厥阴与肝疟。阳明与胃疟。太阴与脾疟。少阴与肾疟。各有脏腑经气之不同 
也。简按千金翼。设黄岐问答。见十二疟鬼之说。固属荒诞焉。 
x二刺则知x 张云。一刺之。病气虽衰。犹未觉也。故必再刺。始知其效。 
x侠脊者x 志云。 俞。背俞也。吴云。谓背俞之挟脊者。马张仍王。 
x廉泉也x 甲乙。泉下。有穴字。简按诸家为任脉之廉泉。非也。任脉廉泉只一穴。不宜言两脉。此 
言足少阴廉泉也。气府论云。足少阴舌下各一。王注。足少阴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动脉前。是曰舌本左右 
二也。根结篇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可以互证。 
x先必问x 倪朱龙云。用三先字者。谓邪或舍于头项。而又兼中于腰背。或舍于腰背。而又兼中于手 
足。卫气先至之处。其病先发。是一日之中。或又有两发之疟也。简按此说近凿。 
x先头背痛者x 头。诸本作项。当改。 
x手少阴阳明十指间x 张云。手少阴阳明。皆以井穴为言。又刺十指间者。各随其所病之经也。亦取 
井穴。志云。谓十指间之少冲商阳也。高同。简按据新校正。作手阴阳。似是。然下文云足阳明十指间。则志 
说为是。 
x足阳明十指间x 志云。十指间之厉兑也。 
x风疟x 志云。 疟皆生于风。故论刺风疟于后。 
x 髓病x 张云。其邪深伏。故名曰 髓病。吴本。 。作附。高同。注云。按之不可。痛在骨也。 
髓藏于骨。故名曰附髓病。志云。 。足面也。倪仲宣云。足 乃阳明之部分。此风木之邪。贼伤胃土。故名 
曰髓病。简按训 为跗。 
太误。痛在于 。安得谓之跗。 
x 针x 灵九针十二原篇云。 针。第一针。头大末锐。以泻阳气。 
x绝骨x 简案王以为阳辅。张以为悬钟。考甲乙。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二 
分。悬钟。在足踝上三寸。而按经中。无悬钟穴。如阳辅。则见本输篇。当从王注。(本输篇云。阳辅。外踝 
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又考四十五难。髓会绝骨。今邪伏而附于髓。故针髓会之绝骨。以祛其邪也。 
x身体小痛x 志云。此言风疟之病。身体痛者。高云。不若 酸痛甚也。痛不在骨。在太阳之通体。 
x刺至阴x 三字衍。当根据甲乙删之。 
x诸阴之井x 志云。盖井穴乃经气之交。故邪在阳之气分者。宜泻出其血。病在阴之经。而宜取阴之 
井者。可间日一刺。则邪气自泄。不必至于出血。以泄真阴之气。 
x疟不渴x 张云。不渴者。内无邪。邪在表耳。故当刺足太阳。 
x渴而间日作x 张云。渴则邪在表里之间。故当刺足少阳。杂病篇曰。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 
渴而日作。取手阳明。与此不同。 

卷四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属性:马云。末有故得之气厥也。则凡寒热相移。皆气逆使然。故名篇。吴同。 
x肾移寒于肝x 肝字。诸家据新校正。改作脾。今从之。 
x痈肿少气x 吴云。寒毒移于骨肉之间。壅塞营卫。或先肿后痛。或先痛后肿。皆曰痈肿。少气者。 
肾以阴气吸纳。 
今肾之阴气移。而并于脾。则肾之阴气微矣。无以吸纳。故少气。张云。肾中寒气。移于脾者。乃为痈肿。凡 
痈毒之病。寒热皆能为之。热者为阳毒。寒者为阴毒。盖脾主肌肉。得寒则气聚而坚。坚而不散。则为肿为痈 
也。一曰。痈者。壅也。肾以寒水之气。反传所胜。侵侮脾土。故壅为浮肿。其义尤通。少气者。寒盛则阳虚 
于下。阳虚则无以化气也。简按张注后说。义为明晰。悬壅。作悬痈。(甲乙)及孟子痈疽(韩非作雍 。) 
之类。古假借通用颇多。马志及高。并仍王注。为痈疽之义。不可从。 
x隔中x 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隔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x肺消x 张云。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行化津液。故饮虽一。而溲则倍之。夫 
肺者。水之母也。水去多。则肺气从而索矣。故曰肺消。门户失守。本元日竭。故死不能治。王氏注云云。愚 
谓火烁于内者。又安得饮一而溲二。此注似为未妥。简按方出于圣济总录五十八卷。 
x涌水x 张云。涌。 同。涌水者。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水者。阴气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肺移寒于肾。则阳气不化于下。阳气不化。则水泛为邪。而客于大肠。以大肠为肺之合也。汪昂云。痈肿狂膈 
肺消之症。多属火热。而经文俱云移寒。若作热解。则下文又有移热一段。诸注随证训释。或言热。或言寒。 
语虽不一。义实难移。窃谓移寒。寒字。当作受病之始。言如隔塞。多属热结。若云膈症。间有寒膈痈肿。间 
有寒疡。而属热者。多与狂颠肺消。均当作寒久变热解。于义始通。若下文移肾涌水。则始终均属阴寒也。简 
按汪昂盖不见张注。故有此等说。恐未免附会。涌水方。具圣济总录七十九卷。 
x濯濯x 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x膈消x 马云。一说。膈证肺消。当为二病。张云。膈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上文言肺消者因于 
寒。此言膈消者因于热。可见消有阴阳二证。不可不辨。李氏兰室秘藏云。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经 
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简按李以为上消渴。是。膈消方。具于圣济总录四十九卷。 
x柔 x 简按柔者。阴之义。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太阳病。发热汗出。 
不恶寒者。名曰柔 。成无己注。 字。乃痉之误。盖肺属太阴。肾属少阴。肺移热于肾而发痉。故曰柔痉。 
活人书云。柔痉。又云阴痉。是也。马张根据王注云。柔谓筋纵而无力也。说文。痉。劲急也。筋纵无力。何得 
云痉。于理太乖。吴云。柔。多汗也。亦误。 
x肠 死x 张云。肾移热于脾者。阴火上炎也。邪热在下。真阴必亏。故传为虚损。肾本水脏。而挟 
热侮脾。故名肠 。下利脓血。阴虚反克。则水土俱败。故死。 
x胞移热于膀胱x 楼云。胞。谓女子之胞也。吴云。胞。阴胞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张 
同。简按精室无所考。当从楼说。王履溯洄集云。膀胱固为津液之腑。又有胞居膀胱之中。程序医彀云。胞。 
本胞胎之胞。履错认为尿脬之脬。却乃牵合而傅会。以膀胱联而为一。若有热何待于移。移者。由他脏移至之 
谓。是语相矛盾矣。张五味篇注。亦辨履之误。当考。(胞义。详于五脏别论。) 
x口麇x 麇。诸本作麋。简按古通用。(盐铁论。麇鬲。论衡。麇烂。并麋同。)然宋本以下。并作 
麋。当改。志云。小肠之下。名曰 
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鬲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麋烂 
矣。圣济总录云。热气厥逆。膀胱移热于小肠。胃之水谷。不得传输于下。故鬲塞不便。上则令口生疮而糜烂 
也。大抵心胃壅热。则必熏蒸于上。不可概用傅药。当求其本而治之。方具于一百十七卷。 
x 瘕x 张云。小肠之热下行。则移于大肠。热结不散。则或气或血。留聚于曲折之处。是为 瘕。 
简按颜氏家训曰。宓。伏。 。古来通字。方具于圣济总录第五十卷。(瘕。详于大奇论注。) 
x为沉x 马云。伏瘕。则沉其中也。吴云。为隐伏秘匿之瘕。极其痛苦奔注。如火之灼。痛止则如不 
病之平人。为患深沉。不易求也。张同。志云。沉痔也。邪气脏腑篇曰。肾脉微涩为沉痔。曰沉者。抑上古之 
省文。或简脱耶。诸家注释。皆以沉为伏瘕沉滞。按经文用二为字。是系二证。不可并作一证论。高本。沉下 
有痔字。注云。痔字简脱。今补。火热下行。而为沉痔。简按据二为字。志高似是。汪昂云。沉。疝字之误。 
非也。儒门事亲云。夫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内经曰。是名为瘕为沉也。沉者。月事沉滞不行 
也。急宜服桃仁承气汤加当归。大作剂料服。不过三服立愈。 
x善食而瘦x 甲乙。瘦。作溲。非也。 
x食亦x 甲乙。作食 。入。作又。在 字下。简按亦。易也。即跛易痿易狂易之易。虽善食而不肥。 
与平常变易。故曰食易。张云。虽食亦病而瘦。所以谓之食亦。高同。此训为助字之亦。乃非名病之义。千金 
方云。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盖晦。不见之义。即食 也。( 字义详见于平人气象论。) 
楼氏纲目云。食 者。谓食移易而过。不 
生肌肤。亦易饥也。东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