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11-医原 >

第23章

411-医原-第23章

小说: 411-医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入颈手回血会管,直达于心。小儿疳积,乃液管凝大闭塞不通,故多食犹瘠。按∶此与鞠 
通 
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卷下
用药大要论
属性:《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 
,体质有刚柔之别,一物一太极也。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盖以地之刚柔,即 
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柔即在其中。后人不悟此理,每每误用。春山先生谓病有燥湿, 
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然润有辛润、 
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温燥、热燥、平燥、凉燥、寒燥之异,又有微润 
、甚润、微燥、甚燥之不同。大抵润药得春、秋、冬三气者多,得夏气者少;燥药得夏、秋 
、冬三气者多,得春气者少。燥药得天气多,故能治湿;润药得地气多,故能治燥。药未有 
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药。 
试举其大略言之,辛润如杏仁、牛蒡、桔梗、葛根、细辛、前胡、防风、青蒿、紫菀、 
百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茺蔚子、白芷、鲜石菖蒲、远志、鲜郁金、蜀漆、僵蚕、 
芥子、莱菔子、苏子、薤白、生姜、豆豉、葱白、芹菜汁、韭汁之类。温润如党参、高丽参 
、黄 、甜冬术、苁蓉、枸杞、山萸、菟丝、芦巴、巴戟天、桑椹、金樱子、五味子、桂圆 
、大枣、胡桃、鹿茸、鹿角、鹿胶、羊肾、海参、淡菜、紫河车、坎气之类。大抵温润一类 
,气温,得天气多,质润,得地气多,受气比他类较全,且味多带甘,秉土之正味,治阴阳 
两虚者,颇为合拍。平润如南北沙参、东洋参、熟地、首乌、芍药、玉竹、百合、沙苑、柏 
子仁、酸枣仁、甜杏仁、冬瓜仁、麻仁、亚麻仁、黑脂麻、乌梅、蜂蜜、饴糖、阿胶、燕窝 
、猪肤、鸭汤、人乳之类。凉润如干地黄、元参、天麦冬、西洋参、鲜石斛、女贞子、银花 
、菊花、鲜桑叶、蒲公英、知母、荷叶、竹沥、竹茹、竹叶、淡竹叶、芦根、白茅根、怀牛 
膝、川贝母、枇杷叶、栝蒌、花粉、海藻、昆布、柿霜、紫草、白薇、梨、藕、蔗汁、荸荠 
汁、露水、龟板、鳖甲、牡蛎、决明、文蛤、海浮石、童便之类。寒润如石膏、鲜地黄、犀 
角、羚羊角、蚌水、猪胆汁之类。辛燥如羌独活、苏叶、荆芥、薄荷、藿香、佩兰、香薷、 
木香、香附、麻黄、桂枝、牵牛、芫花之类。温燥如苍术、浓朴、半夏(半夏虽燥,其质尚 
滑)、南星、蔻仁、砂仁、益智仁、破故纸、山楂、青陈皮、槟榔之类。燥热如附子、肉桂 
、干姜(肉桂、桂枝、干姜质虽微润,究竟气浓)、炮姜、吴萸、椒目之类。平燥如茯苓、琥 
珀、通草、苡仁、扁豆、山药(山药体微燥,而精尚多)、甘草、神曲、炒谷芽、猪苓、泽泻 
、川牛膝、萆 、茵陈、防己、豆卷、蚕砂、车前子、海金沙(车前子精汁颇多,但其性走 
泄。海金沙质微燥。二者在利水药中,尚不甚伤阴)。之类。凉燥如连翘、栀子、霜桑叶、 
丹皮、地骨皮、钗石斛、滑石、寒水石、柴胡、升麻、蝉蜕、钩藤、槐米、枳壳、枳实、葶 
苈子之类。寒燥如黄连、黄芩、黄柏、木通、苦参、金铃子、龙胆草、大黄、元明粉、大戟 
、甘遂之类。本草体质,大略如此。 
然既详其体质,又须辨其气味。大抵气薄者多升、多开;味浓者多降、多阖。辛甘发散 
为阳,主升;酸苦通泄为阴,主降。温者多开,寒者多阖。泻者多开,补者多阖。辛苦、辛 
酸之味多开,酸咸之味多阖。辛能散、能润,又能通津行水;苦能燥、能坚,又能破泄。酸 
能收之;咸能软之,又能凝之;甘得土之正味(甘药皆无毒),同开则开,同阖则阖,缓中之 
力独多;淡得天之全气(淡薄无味象天,寓有清肃之燥气,故功专渗湿),上升于天,下降于 
泉,渗湿之功独胜。若夫水族,如龟板、鳖甲诸品,禀干刚之气,得坎水之精,体刚质柔, 
味咸而淡,能攻坚软坚,能燥湿清热,能滋阴潜阳,一药三用,阴虚夹湿热者、血燥结块者 
,用之尤宜。独是草木受气多偏,味难纯一,一药多兼数味,或先苦后辛、后甘,或先甘后 
辛、后苦,总以味偏胜者为主,味居后者为真,但须平昔亲尝,方能不误。春山先生从邵子 
元运之说,谓古今药性,未能画一,如今之元会世运,正当燥火司天,故燥病独多,万物亦 
从之而变燥,金味辛,火味苦,故药味多变苦辛。愚按∶元运之说,似难尽凭,而地气不同 
确有可据。如论中所辨麦冬本甘,今甘中带辛,杭产者辛味犹少,川产者辛味较多。钗斛本 
淡,今霍山产者,地近中州,味仍甘淡,川产者,味淡微苦,广西、云南产者,味纯苦而不 
甘,以广西、云南居中州西南之边陲,得燥火之气独胜也。所辨实皆不爽,不独时地不同, 
即种植亦异。如高丽人参,气本微湿,今用硫黄拌种,则温性较胜。如此类推,不可枚举。 
至用药之法,须知用意。医者,意也。以意治病,是最上一乘,不得已而用药,已落二 
乘,然无情之药,以有知之意,用之则灵。古法用药如用兵,用兵有战有守,有奇有正,用 
药亦然。夫以天地之气,犹橐龠之开阖,营运不息,故能化生万物,在人则不能,故其 
机一停则病,一偏亦病,一息则死。六气之中,寒湿偏于阖;燥、火偏于开;风无定体,兼 
寒、湿则阖,兼燥、火则开;暑有热有湿,偏于热者多开,偏于湿者多阖。用药治病,开必 
少佐以阖,阖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以 
作向导之用,阴阳相须之道,有如此者。燥病治以润,不妨佐以微苦,以微苦属火,火能胜 
金也;湿病治以燥,不如治以淡,以淡味得天之燥气,功专渗湿也。更有病纯者药纯,病杂 
者药杂(如泻心、黄连诸汤是也)。有病虽杂而出于一源,则立方要有专主;有病虽纯而夹以 
他病,则立方要有变通。燥病须防其夹湿,湿病须防其化燥。观其已往,以治其现下;治其 
现下,须顾其将来。表里、寒热、虚实,固当分明;标本、先后、重轻,尤宜权变。燥病当 
用膏滋,湿病当用丸散。燥病夹湿,润药用炒,或用水丸;湿病化燥,燥药用蒸,或用蜜丸 
。欲其速行,则用汤药,取汤以荡之之义;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义。 
至于煎法,亦当用意。如阴液大亏,又夹痰涎,则浊药轻煎,取其流行不滞(如地黄饮 
子是也)。如热在上焦,法宜轻荡,则重药轻泡,取其不犯下焦(如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也)。 
如上热下寒,则寒药淡煎,温药浓煎,取其上下不碍(如煎附子泻心汤法)。或先煎以浓其汁 
,或后煎以取其气,或先煎取其味浓而缓行,或后煎取其气薄而先至(如大承气汤,先煎大 
黄、枳实、浓朴,后下芒硝是也)。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缓中,用甘澜水(即千扬水, 
如煎大半夏汤法)。欲其上升外达,用武火;欲其下降内行,用文火。或药后啜薄粥,助药 
力以取汗(如服桂枝汤法)。或先食后药,助药性之上升。种种治法,非参以意不可。试观仲 
景先师,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皆有真意存乎其间。学人以意会意,自有心得。此 
不过论其大略而已! 

卷下
医宜识字论
属性:古人造字,不外形、声。形声,阴阳之道也。然形、声又各有阴阳。声有四∶平、上、 
去、入。平,声之阳也;上、去、入皆仄,仄,声之阴也。以形言之,伏羲画卦,一画开天 
则为一(一音奇,奇以象阳,数之始也),一画竖之则为 ,( 音衮,上下通也。)左右倚之 
, 
止, 而识之也。)曲之则为乙,(乙音轧,乙乙,难出之貌。)一,象天阳也。 ,天气下 
降于地 
为 
重浊之象也。先 后HT ,气以生形,阳统阴也。HT 继以 ,形随乎气,阴承阳也; 
HT 左右各自位置,阴阳对待之道也; HT 左右不相离,阴阳互根之道也。 HT 
合而为人,合谓之抱,又谓之交。抱者,负阴抱阳之义;交者地天交泰之义。观人字字义 
,而人之阴阳可知矣。 
试以人之外形言之。鼻为中土,鼻下名人中,人中以上,鼻、目、耳皆偶窍;人中以下 
,口奇窍。偶属阴,奇属阳,阴上阳下,地天泰也。头项以下,乳偶窍;脐、前阴、后阴奇 
窍。男子前阴,内偶窍,外奇窍;女子前阴,内外皆偶窍,亦地天交泰也。外形既如此,而 
人所以生之之理,不从可想乎?夫人在天中,而附于地上,故后天胃气为最重。胃主地气, 
为仓禀之官,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本,故胃之为言汇也,胃从田,田乃五谷所汇而生之者也。 
又胃者卫也,布KT 谷气,卫外而为固也。经故曰∶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脾为堤防之土 
,乃散输胃中水谷之精气,以传于肺者耳!故脾从卑,卑者由下申上之义。又脾者裨也,裨 
助胃气以散精者也。肺从市,市,从─从 ,象天气降于地,而上下贯通者也;从 ( , 
凶去声)。 ,空也,象肺轻虚之体也。又肺者沛也,敷布水精行于脏腑,沛然而莫御也。 
心从、从HT 。夫─ HT ,方以直,HT 圆而神,字虽万变,未有能外─ HT 
以架构之者。人心虚灵圆妙,故出乎─ HT 之外,而从 从HT ,即圆而神之义也 
。又心为身之主,故从 。心善思,陆士衡文赋曰∶思HT HT 其若抽,故从HT 
。又心者新也,神明变化而日新也。又心属火,小篆尝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盖火 
下交于水为既济,故颠倒之以见阴阳调燮之妙。考五脏惟心有包络,盖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 
主,主不受邪,故有包络以为外卫。曰包络者,即心外之脂膜,形如油网,包裹而散络于心 
者也。肝从干,干,从二从 ,二偶数,偶以象阴,而贯通于上下者也。然肝虽属藏血之阴 
脏,而在五行属木,肝者干也,如木之有干有枝也。木于时为春,后天震巽之木,居东方而 
主生气。巽上坤下为观,观之义,崇阳而抑阴也;上坤下震为复,复之义,见阴必从阳转也 
。故治肝以不伐生气为上。肾,水也,肾阴上交于心为既济,故肾字从臣从又,心为君主, 
臣所以辅君也。又手也,扶佑君主之义也。又肾者神也,妙万物而为言也。肾者任也,主骨 
而任周身之事也。《甲乙经》曰∶肾者引也,引气通于骨髓者也。脏象如此,腑象可知。腑 
如府库之府,主聚而散焉者也。胃为六腑之一,前论五脏,先言胃者,以胃为后天化生之原 
也;论五脏首言脾者,以地气必上腾,天气乃下降,地天交泰之义也。他如大肠属金,为肺 
之腑;小肠属火,为心之腑。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 
降。肠者畅也,通畅胃中之气也。三焦属火,为心包络之腑,焦从火,热也,满腔热气布 
,能通调水道,下出而为溺者也。胆属木,为肝之腑,胆从詹,人之勇怯,于此詹之。又 
胆者担也,有担量,方足以任天下之事,故经谓十一经皆取决于胆,又谓胆为中正之官,决 
断出焉。盖以人之勇怯、担量、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