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44-证治准绳·杂病 >

第31章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31章

小说: 644-证治准绳·杂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可逐饮。设如伤食,止可逐食。岂可言虚,便将热补。素热之人,三阳必结,三 
阳既结,食必上潮。医者犹云胃寒不纳,烧针着艾,三阳转结。分明一句,到了难 
从。不过抽薪退热,最为紧要。扬汤止沸,愈急愈增。岁月弥深,为医所误。 
人言可下,退阳养阴,张眼吐舌,恐伤元气,止在冲和。闭塞不通,肠宜通畅, 
是以肠鸣,肠既不通,遂成噎病。或曰忧恚气结,亦可下乎。予曰忧恚盘礴,便同 
火郁,太仓公见此皆下,法废以来,千年不复。今代刘河间治膈气噎食用承气三乙 
汤,独超近代。今予不恤,姑示后人。用药之时,更详轻重。假如秘久,慎勿顿攻。 
总得攻开,必虑后患。宜先润养,小着汤丸,累累加之,关扃自透。其或咽噎,上 
阻痰涎,轻用苦酸,微微涌出。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导,始终 
勾引,两药相通,结散阳消,饮食自下。莫将巴豆,耗却天真,液燥津枯,留毒不 
去。人言此病,曾下夺之,从下夺来,转虚转痞。此为巴豆,非大黄、牵牛之过也。 
箕城一酒官,病呕吐,逾年不愈,皆以胃寒治之,丁香、半夏、青、陈、姜、附, 
种种燥热,烧锥燎艾,莫知其数,或少愈,或复剧,且十年大便涩燥,小便赤黄, 
予视之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王太仆云∶上谓上焦也。火气炎上之气,谓皆热 
甚而为呕。以四生丸下三十行,燥粪肠垢何啻如斗,其人昏困一二日,频以冰水呷 
之,渐投凉乳酪、芝麻饮,时时咽之。数日后大啜饮食,精神气血如昔,继生三子, 
至五十岁。 
x【诊】x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 
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 
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 
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胃脉 而散者,当病食痹。 
(至真要论云∶食痹而吐。)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沉缓而无力,或大而弱, 
为气虚。数而无力,或涩小,为血虚。数而有力为热。寸关沉,或伏、或大而滑数, 
是痰。寸关脉沉而涩,是气。反胃之脉,沉细散乱,不成条道,沉浮则有,中按则 
无,必死不治。更参面色,不欲黄白,亦不欲纯白,皆恶候也。年高病久,元气败 
坏,手足寒冷,粪如羊矢,沫大出者,皆不治。 

第三册诸呕逆门

属性:噎谓饮食入咽而阻碍不通,梗涩难下,有下者,有不得下者,有吐者,有不吐 
者,故别立门。血槁者,地黄、麦门冬、当归煎膏,入韭汁、乳汁、童便、芦根汁、 
桃仁泥,和匀,细细呷之。大便秘涩,加桃仁泥、玄明粉,或用人参散。有实积者, 
可暂用浓朴丸,亦可用昆布丸。食物下咽,屈曲自膈而下,梗涩作微痛,多是瘀血, 
用前膏子药润补之后,以代抵当丸行之。有生姜汁煎方,用生姜汁、白蜜、牛酥各 
五两,人参去芦末,百合末各二两,内铜锅中,慢火煎如膏,不拘时候含一匙,如 
半枣大,津咽;或煎人参汤,调下一茶匙亦得,此虚而燥者宜之。手巾布裹舂杵头 
糠,时时拭齿,治卒噎。刮舂米杵头细糠吞之,或煎汤呷,或炼蜜丸,含咽津亦得。 
杵头糠、人参末、石莲绞肉、柿霜、玄明粉等分,舐吃。枇杷叶拭去毛炙,陈皮去 
白各一两,生姜半两,水煎分温三服。噎病,喉中如有肉块,食不下,用昆布二两, 
洗去咸水,小麦二合,水三大盏煎,候小麦烂熟去滓,每服不拘时,吃一小盏,仍 
拣取昆布,不住含三两片咽津极效。噎病声不出,竹皮饮。东垣曰∶堵塞咽喉,阳 
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 
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 
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 
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散寒气泄阴火 
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肾丸。滋肾丸者,黄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 
更加黄连别作丸。二药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 
胃中停留也。以上诸法,悉于补中益气汤加减之。 
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黄帝针经》云∶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 
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门户也。膈者,上 
焦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气上不得下交通。又云∶清气在下,则生餐泄,泄 
黄如糜,米谷不化者是也。浊气在上则生 胀,腹中胀满,不得大便,或大便难, 
先结后溏皆是也。浊气在上,当降而不降者,乃肾肝吸入之阴气不得下,而反在上 
也。胃气逆上,或为呕,或为吐,或为哕者,是阴火之邪上冲,而吸入之气不得, 
入故食不下也。此皆气冲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者也。清气在下则生餐泄者,胃 
气未病之日,当上行心肺而经营也,因饮食失节,劳役形体,心火乘于土位,胃 
气弱而下陷入阴中,故米谷入而不得升,反降而为餐泄也。膈咽之间,交通之气, 
不得表里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盖胃病者,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取三里者是也。《针经》云∶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 者惑也。气不交通, 
最为急证,不急去之,诸变生矣。圣人治此有要法,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先补其 
阳,后泻其阴,是先令阳气升发在阳分,而后泻阴也。春夏之月,阳气在经,当益 
其经脉,去其血络。秋冬阳气降伏,当先治其脏腑。若有噎有塞,塞者,五脏之所 
生,阴也,血也。噎者,六腑之所生,阳也,气也。二者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今 
立四时用药并治法于后。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五内,当外助阳气,不得发汗, 
内消阴火,勿令泄泻,此闭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时,水旺则金旺,子能 
令母实,肺者肾之母,皮毛之阳,元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 
清涕,寒甚则出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恶风寒,小便数而欠,或上饮下便,色 
清而多,大便不调,夜恶无寐,甚则为痰咳,为呕,为哕,为吐,为唾白沫,以至 
口开目瞪,气不交通欲绝者,吴茱萸丸主之。夏三月大暑,阳气在外,阴气在内, 
以此病而值此时,是天助正气而锉其邪气,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当愈不愈者,盖 
阴气极盛,正气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如梗,甚者前证俱作,治法当从 
时,用利膈丸泻肺火,以黄 补中汤送下。如两足痿厥,行步 怯,欹侧欲倒,臂 如 
折,及作痛而无力,或气短气促而喘,或不足以息,以黄 、人参、甘草、白术、 
苍术、泽泻、猪苓、茯苓、橘皮等作汤,送下滋肾丸一百五十丸。六七月之间,湿 
热之令大行,气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麦门冬。如心下痞,膨闷食不下,以上件 
白术、苍术等汤,送下消痞丸五七十丸,更当审而用之。 
x【诊】x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 
即为肠鸣,医不知而反与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寸口 
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 

第三册诸呕逆门
吐利
属性:成无己云∶若止呕吐而利,经谓之吐利是也。上吐下利,躁扰烦乱,乃谓之霍 
乱。其与但称吐利者有异也。盖暴于旦夕者为霍乱,可数日久者为吐利。《纲目》以 
霍乱与伤寒吐利合为一门,今仍分为二,而以徐而日久者入此门。《脉经》云∶心乘 
肝必吐利。《内经》云∶厥阴所至,为呕泄。又云∶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上征 
则气逆,其病吐利,是风木之为吐利者也。又云∶水太过曰流衍,流衍之纪,其动漂泄 
沃涌,是寒水之为吐利者也。(漂泄谓泻利,沃涌为吐沫也。)《金匮》云∶干呕而利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亦主之。海藏云∶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 
细而弱者,理中汤主之。丹溪云∶泄泻或呕吐,生姜汁汤调六一散服。洁古云∶有 
痰而泄利不止,甚则呕而欲吐,利下而不能食,由风痰羁绊脾胃之间,水煮金花丸 
主之。 

第三册诸呕逆门
霍乱
属性:陈无择曰∶霍乱者,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 
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俱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则毙。盖阴阳反戾,清浊 
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膈,上下奔迫,宜详别三因以调之。外因,伤 
风则恶风有汗,伤寒则恶寒无汗,冒湿则重着,伤暑则烦热。内因,九气所致,郁 
聚痰涎,痞膈不通,遂致满闷,随其胜复,必作吐利。或饱食脍炙,恣餐乳酪、冰 
脯、寒浆、旨酒,胃既 胀,脾脏停凝,必因郁发,遂成吐利,当从不内外因也。 
或问霍乱病,亦复有他论者乎,曰尝考之《内经》,有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有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上湿土霍乱,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类。)有岁土不 
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餐泄。(上土虚风胜霍乱,即罗谦甫桂苓白术散之类。)有热至则身热 
霍乱吐下。(上热霍乱,即《活人书》香薷散之类。)《灵枢》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 
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蛊胀,取之所别。有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取之足太 
阴、阳明,不下,取之三里。巢氏因此一条,乃云霍乱者,由阴阳清浊二气相干, 
乱于肠胃间,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挟风而实者,身发热,头痛体疼。虚 
者但心腹痛而已。亦有因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居处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 
风取凉,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水谷不化,皆成霍乱。自巢氏之说行,后 
世守之以为法,无复知《内经》诸条者矣。至刘河间乃云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 
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躁动故也。世俗止谓是停食者误 
也。转筋者,亦是脾胃土衰,肝木自甚,热气燥烁于筋,则筋挛而痛,亦非寒也。 
张戴人则以风湿 三气合而为邪。盖脾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热乃发,发则心火炎 
上故呕吐,呕吐者 也。脾湿下注故注泄,注泄者湿也。风急甚故筋转,转筋者风 
也。可谓善推病情者乎。王海藏亦谓风湿热外至,生冷物内加,内外合病者,此条 
殆似之矣。凡治病当从《内经》随宜施治,安可执一端而已哉。然则此病当以何为 
要,曰脾胃之湿为本,诸邪感动者为病之由。然其间脾胃有虚有实,邪有阴阳相干 
之孰甚,皆宜消息处治。至若《明理论》谓伤寒吐利者,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者, 
由饮食所伤。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者,加之头痛发热而吐利者,是霍乱伤寒 
也。原仲景之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