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23-疡医大全 >

第53章

223-疡医大全-第53章

小说: 223-疡医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皆谓乳没珍宝之药可住疼痛,殊不知临病制宜,自有方法。盖热毒之痛者以寒凉 
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者,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自除矣。因风而 
有痛者,除其风,因湿而痛者导其湿,燥而痛者润之,塞而痛者通之,虚而痛者补 
之,实而痛者泻之,因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浸溃者引之,阴阳不和者调之,经络秘 
涩者利之。临机应变,方为上医,不可执方而无权也。(《十书》) 

卷六
论疮疡轻投十宣散等剂
属性:今人有疮疡,不审元气虚实,病之表里,病者多喜内消,而医者即用十宣散及 
败毒饮、流气饮之类。殊不知十宣散虽有参 ,然防风、白芷、浓朴、桔梗皆足以 
耗气,况不分经络时令,气血多少,而概用之乎?败毒散乃发表之药,果有表证,亦 
止宜一二服,多则元气反损,其毒愈盛,虽有人参,莫能补也。况非表证而用之乎?流 
气饮乃耗血之剂,果气结膈满,亦止宜二三服,多则血气愈伤,夫血气凝滞,多由 
营卫气弱,不能营运,岂可复用流气饮以益其虚,况诸经气血多寡不同,而流气饮 
通行十二经,则诸经皆为所损,反为败证,虽有 归,亦难倚仗,若服之过度,则气 
虚血耗,何以成脓,苟不察其由,而泛投克伐之剂,能无危乎!此三方者,其不可 
轻用亦明矣。 
河间云∶凡疮止于一经,或兼二经者,止当求责其经,不可干扰余经也。 

卷六
论疮疡未溃不宜概用败毒之药
属性:夫疮疡之证,当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假如肿痛热渴, 
大便秘结者,邪在内也,疏通之。肿 作痛,寒热头痛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微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 
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气血虚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 
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若泥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 
不惟肿者不能成脓,而溃者亦难收敛,七恶之证蜂起,多致不救。丹溪云∶肿疡内 
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欲用大黄,宁无孟浪之非,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 
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虚虚之失,治者审之。 

卷六
论煎药必得其法
属性:凡煎药必须择亲信诚谨老实之人,洗净新药罐,用新汲甜水为上,慢火煎熬,纱 
绢滤渣,取清汁服之。不可近灯火之下吃药,过口之物,酸味过口,则药味甘甜,甜 
物过口,则药味转苦。又不宜服冷药,脾喜热,冷则不能营运。患在上,不厌频而 
少,少服则滋荣于上;患在下,不厌顿而多,多服则峻补于下。病在头面、颈项、臂 
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胸膈、心下、肚 
腹、膀膝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阳中之阳,须服药于旦;病在骨髓,阴中之 
阴,须服药于夜。 

卷六
论杂忌须知
属性:凡病时,忌怒,忌疑虑,忌身体不洁人来看,忌鱼、羊、鹅肉、烧酒、面食、生 
冷瓜果、腌腊等物,疮口敛百日后,不作渴者,方可入房。 
凡一切痈疽疮肿毒证,将欲好之时,如往有丧人家吊孝,并拜望等项,其疮肿即 
复发,切忌,切忌。 
凡痈疽大证,虽有姬外家,不得艳装相见,每见痈疽溃后,大肉已生,姬外家往来, 
虽无交接之事,而欲念一动,精已离宫,每致虚陷喘急而亡者数人。病者当惜生命,不 
可不为拒绝也。 

卷六
论医者宜避疮毒侵袭
属性:凡视疮疡,秽气甚臭,闻之则恶心难忍,毒深者,最能染人。须先用绵纸塞鼻 
孔,食姜、蒜、烧酒、充饱之物,以敌秽气,切不可空心视之。吃蒜、酒后,不可 
口对疮上,恐秽气触疮上,令患者作痛。 

卷六
论藏揩脓水秽纸法
属性:凡揩脓水垢纸,必须入一竹篮中,挂透风处,但腐肉瘀脓,皆人之气血所变者, 
日中晒之,则疮口痛,放在湿处,则脓水不干,待平愈之后,用干柴一束烧之。 

卷七
论初起肿疡
属性:澄曰∶初起肿疡者,乃痈疽恶毒,始发壅肿,七日之内,未成脓者,目曰肿疡, 
施治之早,仅可内消十之六七,纵不能全消,亦可移深居浅,转重就轻。但不可骤 
用寒凉敷药,冰凝肌肉,更勿轻投苦寒丸剂,凝滞气血,遏郁毒瓦斯,便难消散。若 
已八九朝,内脓已成,治无消法,若勉强消之,不独不能消散,反致气血受亏,根 
脚散漫,内脓不能外泄,脓汁清稀。所以消肿疡之法,贵乎早也。 

卷七
论内消法
属性:王肯堂曰∶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 
解毒消肿之药是也。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 
臀、 者,乃太阳经也,宜黄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宜败毒散、 
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者,宜漏芦汤、内疏黄连汤、追毒丸疏利之。气虚者,参 
为主,血虚者,归芎为主,佐以消毒之药,随分野以引经药行至病所。六经分野,上 
有痈疽,其五经各随本经标本寒温,气血多少,以行补泻。惟少阳一经,虽曰气多 
血少,而气血皆不足也,治与气虚血虚同法。凡栝蒌、射干、穿山甲、金银花、夏 
枯草、蟾酥、连翘、地丁、鼠粘子、木鳖子之类,为内消之药。仙方活命饮、内消 
丸、柞木饮子、牛胶饮子、车辙散、返魂 
丹、消毒饮,为内消之方,众皆知之。殊不知补泻虚实,平治寒温,使气血各得其 
常,则可内消也。其外用紫葛汤淋洗,及用散涂膏贴者,亦使气血和平,而肿消热退也。 
李东垣曰∶夫痈疽丹肿之生,皆由阴阳不调,营卫凝涩,气血不流之所生也。古 
人有言曰∶阳滞于阴则生疮,阴滞于阳则生疽。疮疽之生,有内有外,内生于脏腑 
胸腹之中,外生于肤肉筋骨之表,发无定处。夫郁滞之本,则因气血不流,蒸气不 
能外达,留滞而成内热,疮疽所生焉。若初觉气血郁滞,皮肉结聚,肿而不溃时,可 
疏涤风热,通利脏腑,一二行后,徐次用诸汤 渍,即得内消矣。不然,则治之稍 
慢,毒热不散,反攻其内,致令脓血之聚也。《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 
乎中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之剂和血令内消也。辨之有法, 
须认风寒则肿硬色白,热毒则 肿色赤,以为异也。如有气已结聚,不可用内消之法, 
宜用排脓托毒之药,此皆先后之次也。 
又曰∶消者,灭也,灭其形证也。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者,离卦 
也。离者,外阳而内阴,内阴壅滞,必然外攻,治当内消,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 
令外发,故云内消。乃初起微觉之时,即以汤液丸散,内服外敷,疏其源,绝其毒, 
实时消散,如形证已成,不用此法也。 
程山龄曰∶内消者,肿毒初起,即用药消散也。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 
其初起憎寒壮热,有似伤寒,而痛偏着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当初起时, 
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理耳。外敷远志膏,或金黄如意散、铁箍散,或贴 
普救万全膏;内服银花甘草汤,或内消散,实时消散。若系疔疮,即宜刺破,或艾灸 
肿处,上搽蟾酥饼,贴以万全膏,内服菊花甘草汤,随即平伏。菊花连根带叶,皆 
治疔疮之圣药也。其中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又宜先用荆防散,或芎芷香苏饮,冬月万 
灵丹以散之。随服银花、菊花等药,即可内消,务须及早下手,不可迟滞。(《十法》) 

卷七
痈疽肿疡门主方
属性:x内消散x(《正宗》) 
金银花 知母 穿山甲 半夏 大贝母 乳香(去油) 天花粉 白芨 皂角针(各一钱) 
酒水同煎,热服取汗。渣加秋芙蓉叶二两,捣敷患上,留顶透气。 
x立消散x 
生地 龙胆草 柴胡 防风 荆芥穗 槐花 青木香(各等分) 升麻(上部加) 牛膝(下部加) 
酒水同煎,热服取汗,轻可立消,重者二剂。如已成将溃,禁服。 
x银花甘草汤x(《十法》) 一切恶毒肺痈,初起立消,诚外科捷法。 
鲜金银花(五两) 甘草节(一两) 
作一剂,入砂锅内,水二碗,煎一半,加无灰酒一大碗,略煎数沸,分作三服,一 
日夜服完,重者二剂。服至大小便利,则药力到矣。如下部加牛膝,外用生金银花 
捣烂,敷四围,中留一孔透气。沈内翰云∶金银花干者,终不及鲜者力大而效速。 
x四妙汤x(即神效托里散。《说约》)此疡科首用捷法,功效立奏,增减活法,医者临证酌用。 
生黄 (五钱) 大当归 金银花(各一两) 甘草节(二钱) 
水煎,昼夜服尽,自可移深居浅,转 
重作轻。如已成,气血素亏,不能穿溃者,加白芷、皂针、山甲各二钱,一伏时自溃。 
如已溃后,即宜删去皂针、山甲,如初起 痛,口渴加天花粉。此治痈疽、发背、肠痈之神方也。 
澄自幼及今,数十年来,凡治一切痈疽,皆赖此方。遇大证金银花每加至六两、 
四两,黄 加至两许,当归加至二两,甘草节加至三钱。但见疮色不起,脓水清稀, 
即加肉桂转阴为阳,化毒成脓。如乳痈、乳吹,即加蒲公英一两立消,百发百中,万稳万当。 
大毒恶疮,初起即消,已成自溃。 
广陈皮(二钱五分) 白芷 当归尾 乳香(去油) 甘草节 没药(去油) 天花粉 防风 
川贝母(去心) 赤芍 穿山甲 皂针(各一钱) 连翘 肉桂(各八分) 
酒水同煎,热服取汗。忌犯铁器,孕妇忌服。 
x槐花酒x(彭辛 用此方三十年,无不见效。)初起大毒 肿,服之内消。 
槐花(四两。入砂锅内炒黄,乘热入酒二碗,煎十余沸) 
滤去渣,热服取汗。如未消再服取效。 
x活血调气汤x 专主消毒散瘀。 
荆芥 天花粉 防风 赤芍 陈皮(各一钱二分) 甘草节(八分) 川贝母(去心) 金银 
花白芷 当归尾(各二钱) 
水煎服。背上及冬月加羌活,内热及夏月加连翘、山栀,消肿加牛蒡子、穿山 
甲,痛甚加乳香、没药,小便涩加木通,泄泻加苍术。 
消无名大毒。 
陈琉璃砥(炙黄存性) 
研极细。轻者三钱,重者五钱,无灰酒冲服,取汗忌风。 
x神援卫生汤x(《正宗》) 解毒消肿,清热活血止痛。 
白芷 天花粉 连翘(各八分) 牛蒡子 荆芥 甘草节(各一钱) 乳香(去油) 没药(去 
油) 防风(各五分) 金银花(三钱) 当归尾 川贝母(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若大便秘结热甚者加大黄酒炒,一二钱。 
x芎芷香苏散x(《十法》) 凡毒初起多有挟风寒而发者,宜先用此药。 
川芎 紫苏 赤芍 陈皮 荆芥 香附 秦艽 白芷 甘草 引加葱头二寸 
水煎服。伤食加山楂肉、麦芽、萝卜子。 
x真人活命饮x 治初起痈疽发背,一切肿毒疔疮恶证。 
金银花 白芷 天花粉 陈皮 穿山甲 防风 甘草节 当归 皂角刺 赤芍 川贝母(各五钱) 
其毒在背以皂角刺为君,加紫花地丁。其毒在胸加栝蒌仁三钱,其毒在腹以白芷 
为君,其毒在四肢以金银花为君,如疔疮加草紫河车。 
上 咀,每服用无灰酒十茶盅,如毒小各减半,用有嘴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