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23-疡医大全 >

第51章

223-疡医大全-第51章

小说: 223-疡医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鲁瞻曰∶夫痈疽呕逆有二∶一因初起失于内托,伏热在心;一因脾气不正,伏 
热在脾。在心者则心烦身热, 肿作痛;脾气不正者,则不烦热,但闻秽气便呕。故 
治痈疽,多用香药者,盖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疮疡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里,郁 
结为脓,得香则气血流行。凡疮本腥秽,又闻臭触则愈甚,若毒入胃则呕哕,古人用 
之,可谓有理。即如饮食,亦须调令香美,以益脾土,养其真元,可保无虞矣。 
申斗垣曰∶夫呕者,有声无物谓之呕,是气病也。有物无声谓之吐,是血病也。凡 
疮疡肿痛之时,即有呕声或吐,当诊其脉,如洪数实大,或便秘不喜冷冻饮料者;宜降火 
清中,黄连解毒汤。如喜热饮而恶寒者,作呕便利如常,宜养胃调中汤。如脉微细,肠 
鸣腹痛,作泄而呕者,托里温中汤、二神丸。再以香砂六君子汤治之,饮食顿进,十 
全大补汤亦可。有患疮疡未溃,而作呕及恶心者,乃疮毒之甚内攻,胃气原虚,故 
有此证,宜六君子汤加香砂、生姜治之。如疮疡已溃,而作呕作恶心者,或不食痞满, 
肠鸣腹痛,大便利,作呕及哕声不绝,不得安眠,昏愦时发,宜托里温中汤治之。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温,佐以苦温,姜附能温中外阳气,自里之表,故为 
君;羌活苦辛温,能透关节耳。 
窦汉卿曰∶夫呃逆,乃胃中虚冷之极,宜香、附、丁、沉。 
丹溪曰∶内托散性凉,治呕,有降火之理。(即护心丹。) 
《精要》云∶呕逆有二证∶一证谓初发不曾服内托散,伏热在心,宜内托;一证 
谓气虚,脾气不正,宜嘉禾散。 
朱丹溪曰∶治呕须分先后,肿疡时当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溃后当作阴虚治之,若 
年老因疽溃后,呕逆不食者,宜参 白术膏峻补取效。 
薛立斋曰∶热毒内攻而呕者寡,脾胃虚寒而呕者多,当脉证辨之。 
杨氏曰∶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经络,则背发大疽,自肩下连腰胁,肿硬 
如石,其色紫黑,以凉药投之,终夜大呕,连进内托散呕止。 
李东垣曰∶呕吐无时,手足厥冷,脏腑之虚也。 
娄全善治一男子肿疡,呕,诸药不止,用独参汤一服,呕即止。 
薛立斋曰∶喜热恶寒而呕者,宜温养胃气;喜寒恶热而呕者,宜降火。 
南院使戴元礼曰∶如恶心者,无声无物,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实 
非心经之病,皆在胃口,止宜用生姜,盖能开胃豁痰也。 
张景岳曰∶予尝饮食少思,吞酸嗳腐,诸药不应,惟服理中汤,及附子理中丸有 
效。盖此证,皆因中气虚寒,不能运化郁滞所致,故用温补之剂,使中气温和,自无此证矣。 
胡公弼曰∶若气血两虚发呕,而舌尖干燥者,必死。 
蒋示吉曰∶脾胃将倾,则饮食作呕,宜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不应加附子(《说约》) 
经曰∶诸吐呕酸水,及水液混浊者,皆属热,诸呕吐涎,澄澈清冷者,皆属寒。如 
天寒则水清,天热则水浊之义。又有胃热胃寒之分,辨之以口渴与不渴耳。 

卷六
论疮疡喘急
属性:王肯堂曰∶痈疽喘急,恍惚嗜卧,此心火刑肺金,宜用人参平肺散,面赤者不治。(《准绳》) 

卷六
论疮疡大便泻利
属性:夫疮疡大便泄泻,或因寒凉克伐,脾气亏损;或因脾气虚弱,食不克化;或因 
脾虚下陷,不能升举;或因命门火衰,不能生土;或因肾经虚弱,不能禁止;或因 
脾肾虚寒,不能司职。所主之法,若寒凉伤脾,用六君子加木香、砂仁送二神丸。脾 
虚下陷,用补中益气送二神丸。命门火衰,用八味丸料送四神丸。肾虚不禁,用姜附 
汤加吴萸、五味。脾肾虚寒,用参附汤送四神丸。《病机》云∶脉沉而细,身不动作, 
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姜附汤主之。身重四肢不举者,参附汤主之。仲 
景云∶下痢肠鸣,当温之。脉迟紧,痛未止,当温之。大孔痛,当温之。心痛当救 
里,可与理中、附子、四逆辈。《精要》云∶痈疽呕泻,肾脉虚者,不治。此发《内 
经》之微旨也。凡此实难治之证,如按前法治之,多有可生者。 

卷六
论疮疡大便秘结
属性:东垣云∶疮疡热毒深固,呕 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大便秘结, 
此毒在脏,宜疏通之;故曰∶疏通其内,以绝其源。又曰∶疮疡及诸病面赤,虽伏火 
热,不得妄攻其里,而阳气拂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以去之;故曰∶火郁则发之。凡 
大便不通,饮食虽多,肚腹不胀,切不可通。若腹痞胀而不通者,乃直肠干涸也;宜 
用猪胆导之。若肠胃气虚血涸而不通者,宜用十全大补汤培养之。若疮证属阴,或因 
入房伤肾,而不通者,宜用前汤加姜附回阳,多有得生者。经云∶肾开窍于二阴,藏 
精于肾,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溃疡有此,因气血亏损,肠胃干涸,当大补为善。设 
若不审虚实,而一于疏利者,鲜有不误。 
又曰∶凡病患大肠干燥,当用蜜导法,或胆导法,听其在床,随便出之,不可扶 
起。若大肠干燥,胀挣则疮口鲜血突出,此肝不藏血故也。 
申斗垣曰∶大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络不通而生焉。疮初起 
未溃之先,肿 大痛,脉洪数实大,欲作脓时,大便秘结,宜托里,倍加硝黄,即 
发表攻里之剂是也。如已溃后,脉微芤数涩者,乃脓血出多,气血衰弱,宜八珍汤、 
圣愈汤内加桃仁、火麻仁、当归,少加熟地以润之。如弱甚,以胆汁导之更妙。切 
不可以巴豆、牵牛驱逐峻厉之药,复伤元气,致生变证。 
薛立斋曰∶若饮食虽多,大便不通,而肚腹不胀者,此内火消烁,切不可通之,若 
肚腹痞胀,而直肠干涸不通者,宜用猪胆汁导之。若误行疏利,复伤元气,则不能溃敛。 
张景岳曰∶后阴乃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虚实。凡 
大便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 
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观仲景曰∶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可见 
后溏者,虽有先硬,已非实热,矧夫纯溏而连日得后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坚燥 
痞满等证,则原非实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又曰∶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 
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否则最宜详慎,不可 
误攻。使非真实而妄逐之,导去元气,则邪之在表者,反乘虚而深陷。病因内困者, 
必由泄而愈亏,所以凡病不足,慎勿强通,最喜者小便得气而自化,大便弥固者弥良。 
营卫既调,自将通达,即大肠秘结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 
首先为之防也。 

卷六
导大便秘结法
属性:蜜导法 用白蜜四两,火上煎熬四五沸,其色黄,取出干磁盆内待其凝,急分 
四分,每分手搓作枣子形状,长一寸,其蜜导头须要光滑,恐伤肛门,用油润之,徐 
徐塞入,少顷再加一条,旋增以去后为度。 
胆导法 用猪胆一枚,胆口中放鹅毛管一根扎紧,以一头鹅毛管,插入肛门,逞 
势一捻,其胆汁冲入肛门,大便即行矣。 
又方 生药何首乌四两,石臼捣碎,冲滚汤绞汁,隔汤炖热,顿服即通。 
治五六十日大便秘结不通 用鲜芦根一箩,捣汁澄清,煨多年老鸭,吃汤即解。 

卷六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
属性:窦汉卿曰∶夫疮疡小便淋漓,或茎中涩者,肾经亏损之恶证也。宜用加减六味 
丸以补阴。足胫逆冷者,宜用八味丸以补阳。若小便频而黄者,宜用四物汤加参、术、 
麦冬、五味,以滋肺肾。若小便短而少者,宜用补中益气加山药、麦冬、五味,以补 
脾肺。若热结膀胱而不利者,宜用五淋散以清热。若脾气燥而不能化者,宜用黄芩 
清肺饮以滋阴。若膀胱阳虚、阴无以化者,宜用滋肾丸。肾虚之患,多传此证,非滋 
化源不救。若用黄柏、知母,反泻其阳,以速其危。若老人阳痿思色,元精内败,茎 
中作痛而不利者,用加减八味丸加车前、牛膝。不应,更加附子,多有复生者。若精 
已竭,而复耗之,大小便中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牵痛,以前药加附子,亦 
有复生者。王太仆云∶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当滋其化源,苟专用淡渗, 
复损真阴,乃速其危也。 
张景岳曰∶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兆也。 
又曰∶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 
虑,小水亦黄;泻痢无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但非有或淋或痛,热 
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余见逼枯汁而毙人者多矣。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 
之变。义可知也。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 
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小水渐利,则气 
化可知,最为吉兆。 

卷六
论疮疡无寐肉筋惕
属性:夫疮疡溃后无寐,发热烦躁,血虚也。圣愈汤。自汗不止,无寐,气虚也。四君 
子加黄 、五味子。发热烦躁,肉 筋惕,血虚也,八珍汤。大渴面赤,脉洪大而浮, 
阴虚发热也,当归补血汤。肢体微热,烦躁面赤,脉沉微,阴盛发躁也,四君子加姜附。 

卷六
论疮疡出血
属性:夫疮疡出血,因五脏之气亏损,虚火动而错经妄行也。当求其经,审其因而治 
之。若肝热而血妄行者,四物加炒栀、丹皮、苓、术。肝虚而不能藏血者,六味地 
黄丸。心虚而不能生血者,四物加炒连、丹皮、苓、术。脾虚热而不能统血者,四君 
加炒栀、丹皮。若脾经郁结,用归脾汤加五味子。脾肺气虚,用补中益气加五味子。 
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阴火动,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大凡失血过多,见烦热发渴 
等证,勿论其脉,急用独参汤以补气。经曰∶血生于气,苟非参、 、归、术甘温 
等剂,以生心肝之血,决不能愈。若发热脉大者,不治。凡患血证,皆当以犀角地 
黄汤为主。东垣曰∶形气有余,病气有余,当泻不当补;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当补不当泻。 

卷六
论疮疡类破伤风
属性:大凡痈疽溃后,筋糜肉烂,脓血大泄,阳随阴散,或筋脉拘急,恶寒惕搦,甚者 
舌强口噤,项背反张,痰涎壅盛,便闭出汗,不时发热,此气血俱虚而传变。虽与 
破伤风相类,而主治之法,当大补气血。若 
果系风证,亦须以大补气血为本,而兼以治风之药。若不审是非,而妄药之,则误矣。 
澄曰∶男妇小儿,但是额、颅、眉、囟、耳、项,无论是疮是疖,溃后俱要用膏封 
贴,不可经风露。若不慎,头面必发肿,宜外用红升丹膏盖提之,内服荆、防、僵蚕、 
天麻、白芷等味散之,自愈。 

卷六
论疮疡散走流注
属性:大凡气血不调,经络不通,复感六气七情,故毒瓦斯乘风热而走是也。此证因风 
盛而生热之证,热极气盛,气因热之极而走于四散,急宜疏风定热,则风自息。若 
元气盛,初发者,速以艾灸七壮,四围敷药,内服流气饮,无不愈者。若流注于腿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