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23-疡医大全 >

第50章

223-疡医大全-第50章

小说: 223-疡医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又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又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此言表邪之 
实也。)又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此言阳气之虚也。)又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 
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与经旨义相上下。) 
经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张仲景曰∶寒邪在表者,必身热无汗,以邪闭皮毛也。 
又曰∶寒邪客于经络,必身体疼痛,或拘急而酸者,以邪气乱营气,血脉不利也。 
又曰∶寒邪在表而头痛者,有四经焉,足太阳经脉最长,挟于头顶,其痛居多,足 
阳明脉上至头维,足少阳脉上行两角,三阴经无头痛,三阴至颈而还,何得头痛?厥 
阴脉与督脉上会于巅顶,都摄诸阳,故有头痛也。惟太阴少阴,皆无头痛之证,然 
厥阴头痛,亦不常见,必呕吐涎沫,内无热证,乃直中也,当温之。 
又曰∶寒邪在表,多恶寒者,盖伤于此者必恶此,所谓伤食恶食,伤寒恶寒也。 
又曰∶太阳经脉起自内 ,上顶巅,下项挟脊行腰 ,故邪在太阳者,必恶寒发 
热,而兼头项痛,腰脊强,或膝 酸痛也。 
又曰∶阳明经脉起目下,循面鼻,行胸腹,故邪在阳明者,必发热微恶寒,而 
兼目痛、鼻干、不眠也。 
又曰∶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其脉绕耳前后,由肩井下协肋,故邪在少阳者,必 
发热而兼耳聋胁痛,口苦而呕,或往来寒热也。 
又曰∶身虽微热,而 汗出不止,及无身体酸痛拘急,而脉不紧数者,此热非在表也。 
又曰∶证似外感,不恶寒,反恶热,而绝无表证者,此热盛于内也。 
又曰∶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 
者无汗,火盛于表者有疡;走注而红痛者,知营卫之有热,拘急而酸痛者,知经络之有寒。 
又曰∶阳实者,多热恶热,阴实者,为痛结而寒,气实者,气必喘粗,而声色壮 
厉,血实者,血必凝聚,而且痛且坚。 
又曰∶表虚者,或为汗多,或为肉战,或为怯寒,或肢体多见麻木,目暗羞明,耳聋眩晕。 
又曰∶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阴虚者,水 
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 
又曰∶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 
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若内热之甚者,亦每多畏寒,此当以脉证参合察之。 
又曰∶阳邪在表,则表热,阴邪在表,则表寒;阳邪在里,则里热,阴邪在里,则 
里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而无定处,则往来寒热。 
又曰∶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里不热也,宜温散之,邪气在里发热者,里热散 
而达于外也,宜清之。 
又曰∶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而为恶寒,阴胜则寒也,宜温之。阴不足,则 
阳气陷入阴中,而为发热,阳胜则热也,宜清之。 
又曰∶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阴胜则寒,阳胜则热也。盖热为阳,寒为阴;表 
为阳,里为阴;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栗;邪之传于里者,为热 
邪与阴相争,则为热躁;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外与阳争则为寒,内与阴争则为 
热,或表或里,或出或入,是以寒热往来也,此半表半里之证也。故凡寒胜者,必 
多寒,热胜者,必多热,但审其寒热之势,则可知邪气之浅深也。 
经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仲景曰∶人身外为阳,为表,寒属阴邪,今表虚为寒所乘,名曰阴盛阳虚,盖 
阳不能温其肤,卫于外,致令空虚,虽居密室,亦引衣自盖,谓之恶寒,阴盛阳虚, 
汗之自愈,故恶寒属表。假热在肌肤,必 
裸体烦躁,是曰恶热,又焉得为恶寒!若见恶寒,知寒在肌肤,急投甘辛之剂可也。 
又曰∶寒郁腠理则闭塞而发热,翕翕然烙手,此热止在皮肤,而内无热,名曰 
表病里和。《内经》诸证亦论,凡风寒客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汗。又 
云∶体若燔炭,汗出而解。又《热病论》云∶人伤于寒则为热病,若大汗其热解矣。(以上 
各条,疮疡而兼外感者,当以此辨之。) 

卷六
论疮疡痛痒麻木
属性:经曰∶诸痛痒疮疡者,皆属心火。火之为物,能消烁万物,残败百端故也。盖 
人之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若肉近火则痛,微远则痒,此火之用也。或有痒痛如针尖 
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然疮疡时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痒转甚者,是微 
热助之所使也。有因而不痒者,是热令皮肤舒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气易散 
矣,故不痒也。有痒用冷水沃之,临时少退,良久复大痒者,乃寒主收敛,阳气郁 
结,不得散越,沸热内作,故复痒转甚也。又痒得抓而解者,抓主动,动为阳,阳属 
火化,故轻轻抓而能痒,亦火之微也。重重抓则痒去者,是皮肤抓得辛辣,而属金 
化,辛能散,故金化见火力而解,故不痒也。经曰∶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 
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也。又有疮疡麻木而不知痛痒者,是气虚而不运,又兼疮 
毒壅塞,经络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无也,亦分轻重耳。盖麻者,木之轻,木 
者,麻之重也。假如人坐久之,腿膝木而不知有无,少顷舒伸,良久复疏,则麻乃 
壅之少,气通血复行之意也。大抵未溃之先,有麻木者,毒塞轻重之分也。已溃之 
后,而有麻木者,乃肌肉腐烂,血气已亏,是虚之轻重也。 
张景岳曰∶凡痈毒 肿,赤痛之甚者,虽内治之法,已具于前,然煎剂功缓,而 
痛急难当者,必须外用敷药,既欲其止痛,必欲其败毒,则无如降痈散之神妙也。又 
曰∶脓出反痛者,虚也。 
李东垣曰∶夫疮疽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 
人皆谓乳没珍宝之药,可住痛疼,殊不知临病制宜,自有方法。盖热毒之痛者,以 
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自除矣。因风而 
有痛者,除其风;因湿而痛者,导其湿;燥而痛者,润之;塞而痛者,通之;虚而痛 
者,补之;实而痛者,泻之;因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侵溃者,引之;阴阳不和 
者,调之;经络秘涩者,利之。临机应变,方为上医,不可执方而无权也。(《十书》) 
澄曰∶痈疽疼痛有五种,初起者,气凝血聚也,宜活血行气。已成跳痛者,此 
肉腐作脓也,宜内托排脓。将溃误敷凉药痛者,宜用芳香之药淋 之;已溃脓出反 
痛者,虚也,宜补气血;溃后秽气所触而痛者,宜乳没解之,其痛自止。 

卷六
论疮疡作渴
属性:窦汉卿曰∶夫疮疡作渴,若 痛发热,便利调和者,上焦热也,用竹叶石膏汤。肿 
痛发热,大便秘涩者,五内热也,用四顺清凉饮。 肿痛甚者,热毒蕴结也,用仙 
方活命饮。漫肿微痛者,气血虚壅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胃火消烁,而津液短少 
者,用竹叶黄 汤。若因胃气虚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胃气伤而内 
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术散。若因肾水干涸作渴,或口舌干燥者,用加减八味丸最妙。 
或先口干作渴,小便频数,而后患疽,或疽愈后,口渴饮水,或舌黄干硬,小便数 
而疽生者,尤其恶也。苟能逆知其因,预服加减八味丸、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可 
免是患。疽安服此丸则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发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 
此丸,不惟渴止,而疽亦不作。 
朱丹溪曰∶夫疮疡作渴,不言食味起火,怒气生火,房劳激火,吾恐渴亦未易言止也。 
《精要》曰∶口渴与口干不同,不宜妄用丹药镇坠,祸如反掌;惟取桑枝同五味 
子煎汤饮之,以救阴水甚妙。 
冯鲁瞻曰∶夫痈疽愈后,忽发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患疽者,尤为 
难治。故宜多服八味丸,非特杜绝渴疾,抑亦大滋气血,生长肌肉。 
申斗垣曰∶夫渴者,乃消烁津液,因热极生渴,心火煎燔所致。如疮疡未溃而 
作渴者,是疮毒炽盛,其心肺脉必洪数实大者,宜降火清金,芩连内疏之剂;如尺 
脉洪大而无力者,宜滋阴降火,大补气血等药,或独参汤;如溃后气血大虚,而生 
渴证者,十有八九,宜用黄 六一汤、加减八味丸;但痈疽已发,已溃未溃,加减 
八味丸治之,均有大效。如无痈疽,而肺脉洪数甚,作渴者,必发痈疽,此其候也。 
伍氏云∶疮作渴甚,急与神仙追毒丸,取下恶物,如利后仍渴,却用生津药,津 
液生,气血充,渴自止。(《精要》用嫩桑枝,细切一升炒,水煎,日服五七剂,更止大渴,多服尤妙。如 
治肾水枯涸,口燥舌干,用五味子汤,即 草六一汤、生脉汤合用,其效如神。) 
张景岳曰∶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壮者,此阳证也。 
又曰∶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乃水亏故也。 
又曰∶凡病患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 
火,所以不欲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又曰∶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 
足,欲得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证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 
尝治垂危最重伤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补之剂,浸冷而服,或以冰水、人参、熟附 
等剂,相间迭进,活人多矣。常人见之,咸以为奇,不知理当如是,何奇之有!然必 
其干渴燥结之甚者,乃可以参附凉水并进,若无实结,不可与水,如痈疽亦不可与凉水并进也。 
又曰∶里热熏灼脏腑,必口渴便闭,或下利肠垢,而小水短赤。 

卷六
论疮疡欲呕作呕呃逆
属性:薛立斋曰∶夫疮疡作呕,不可泥于毒瓦斯内攻,而概用败毒等药。如热甚 痛,邪 
气实也,仙方活命饮解之。作脓 痛,胃气虚也,托里消毒散。脓熟胀痛,气血虚 
也,先用托里散,后用针以泄之。 痛便秘,热蕴于内也,内疏黄连汤导之。若因 
寒药伤胃而呕者,托里建中汤。胃寒少食而呕者,托里益中汤。虚寒淫而呕者,托 
里温中汤。肝木乘脾而呕者,托里抑青汤。胃脘停痰而呕者,托里清中汤。脾虚自病 
而呕者,托里益黄汤。郁结伤脾而呕者,托里越鞠汤。若不得详究其源,而妄用攻毒 
之药,则肿者不能溃,溃者不能敛矣。丹溪虽曰肿疡时呕,当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溃 
疡时呕,当作阴虚补之,殊不知此大概之言耳。即《内经》诸痛痒疮,皆属心火之 
意。况今之热毒内攻而呕者寡,脾胃虚寒而呕者多,岂可执前圣之言,而药今人之病欤! 
刘河间曰∶夫疮疡时呕,当作湿气侵胃,倍用白术。 
朱丹溪曰∶诸逆上冲,呕哕,皆属于火。然治呕须分先后,肿疡时,当作毒瓦斯 
上攻治之;溃疡后,当作阴虚补之。 
冯鲁瞻曰∶夫痈疽呕逆有二∶一因初起失于内托,伏热在心;一因脾气不正,伏 
热在脾。在心者则心烦身热, 肿作痛;脾气不正者,则不烦热,但闻秽气便呕。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