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23-疡医大全 >

第117章

223-疡医大全-第117章

小说: 223-疡医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杏庵曰∶病虾生于手背,属手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情势如虾,高埂赤肿疼 
痛。初宜黄连消毒饮,外用食盐酒糟香油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即消。 

卷十九腋臂指掌部
手发背门主方
属性:x紫桐散x(李常山。) 专敷手足发背,止痛消肿。梧桐叶鲜的捣烂,或初秋采取阴 
干,紫花地丁各等分,研细,砂糖调敷。 
手发背。(吕氏秘方。) 
生甘草 炙甘草 大贝母(各五钱) 皂角刺(土炒) 穿山甲(炒黑) 知母(各二钱五分) 半 
夏(一钱五分) 
姜引,酒水同煎,二剂全愈。 

卷二十
胸膺脐腹部
属性:自胸膺起至乳房、脐腹、胁肋止,凡一切痈疽疔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甘疽门主论
属性:《灵枢》云∶甘疽发于膺,(膺,胸两旁高起,亦谓之臆。)色青,其状如谷实瓜薮,常苦寒热。 
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急治,十日死。死后出脓。 
r甘疽p04…a41a128。bmpr 
《心法》曰∶此疽生于乳上肉高耸处,属肺经中府穴之下,无论左右,皆由忧思气结而成。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胸发门主论
属性:申斗垣曰∶胸发,发于玉堂、(穴在紫宫下一寸六分,又名玉英。)膻中、(一名元儿穴,在玉堂下 
一寸六分,两乳间。)中庭、(穴有膻中下一寸六分。)鸠尾(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形,故名臆, 
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之际下行一寸是也。)等穴,皆任脉之络,名阴脉之海,乃人身之 
子午也。急早内托,防毒归心,伤膜者死。(《启玄》) 
r胸发p04…a41a129。bmpr 
汪省之曰∶中庭疽,在乳之中央,任 
脉之经。(《理例》) 
薛立斋曰∶胸发生于正胸堂,去结喉三寸,与心窝不远,乃手足六经交会之所, 
其患最凶,丧人性命,宜速治。若三四日失治,则皮开肉裂,甚可畏也。若使长大, 
百不救一。宜用牛黄熊胆研细,香油调涂四边弦上,以免开花。如痛用乳香、没药 
为末,铺粗纸内外,以青布片卷好,蘸清油点着,在疮四围照之,痛自止矣。内服 
清热护心,祛毒镇心汤剂;若开花穿穴,神仙莫救。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肺疽门主论
属性:申斗垣曰∶肺疽即天火疮,乃任脉之经,当胸而生。在紫宫、玉堂之穴,十日 
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如无脓渐大,旁攻上硬下虚,自破流水不绝,咳唾引痛者死。(《启玄》) 
r肺疽p04…a41a130。bmpr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膻中疽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膻中疽,生心窝上两乳中间,属任脉经膻中穴。盖膻中为气之海,气 
所居焉,能分布阴阳,若脏腑阴阳不和,七情不平,则发此证。稍迟则溃烂,恶证多 
者难治。(《准绳》) 
r膻中疽p04…a41a131。bmpr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井疽门主论
属性:《灵枢》云∶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大如豆,三四日起不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王肯堂曰∶心窝生疽,初起如黄豆,肉色不变,名曰井疽,又名穿心冷 。若冷 
气攻心,精神恍惚,呕吐冷痰,恶闻食臭,毒瓦斯内陷,腹胀满者不治;若心燥如火,肌 
热如焚,不时盗汗,唇焦舌干黄色,渴饮冷水者,是正候也。(《准绳》) 
申斗垣曰∶井疽,又名心漏疽,又名穿心毒。最为难治。有经年不愈者,乃多 
食生冷死厌之物,恶毒积久,内犯心包络, 
故外发于心掩也,乃心胃两经受证。治同痈疽法。(《启玄》) 
r井疽p04…a41a132。bmpr 
汪省之曰∶井疽乃任脉之经,在鸠尾穴,状如大豆。三四日间,若不早治,十 
日必死。外发者生,内陷者死。(《理例》)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心漏门主论
属性:陈远公曰∶有胸间生疮,因不慎酒色,致成漏窍。生数头,流血,久则形神困惫, 
腰痛难伸,行同伛偻,人以为心漏也,谁知乃肾虚成漏乎!夫心肾本相通也,心气 
必得肾气以相生,肾气必得心气以相闭,心漏之成,成于肾气之泄也,安可不急治肾 
气之衰乎?然治肾而心气不闭,则补肾无益,盖有出气而无止气耳。或云漏疮多成 
于湿热,今补肾而不闭心窍,则漏不愈,闭心窍而不去湿热,只治心肾,漏亦不能愈 
也。然漏亦不同,漏在他处者,可泄其湿 
热,在胸间者,不可泄湿热也。盖漏既成于肾虚,肾虚则寒而非热也。肾虚者,肾 
水虚而非邪火盛也,补真阴而邪水自消,温肾寒而湿热自退耳。用温肾丹∶鹿茸二具 
酥炙,附子二枚,人参、青盐各二两,瓦松二枝,红枣四两,煮枣捣丸,每空心酒 
下三十丸,服半月,腰疼少减,服月余而漏愈矣。(《冰鉴》。此方奇在鹿茸,既能益肾中之水火, 
更能补心中之缺陷,加以附子之辛热,则无经不达,引鹿茸直入心肾,以填其空窍。青盐者,咸以软坚也。漏 
多孔窍流血必多,血得盐则止也。瓦松者消湿热于无形,心漏虽非湿热,然未可少有留存,则孔窍难塞,故兼用 
之,以防其变,又恐气虚不能运化,加参以生气于心肾之间,助茸、附之力,通达上下,尤易成功也。) 
冯鲁瞻曰∶胸前有一孔,常出血水,名曰心漏。用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 
脐盐化,共为细末,枣肉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兼治肾虚腰痛如神。(《锦囊》) 
r心漏p04…a41a133。bmpr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赤膈类伤寒门主论
属性:凡胸膈赤肿疼痛,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此名赤膈伤寒。宜荆防败毒散加栝蒌 
子、黄连、黄芩、紫荆皮、元参、赤芍、升麻、白芷。如证有表复有里,胸膈赤肿疼 
痛者,防风通圣散加黄连、栝蒌子、紫荆皮;如表证已退,大便燥实,胸膈肿痛者, 
凉膈解毒,如栝蒌子、枳壳、桔梗、紫荆皮、赤芍,又宜棱针刺肿毒出血;如半表 
半里,胸膈肿痛者,柴胡枳桔汤加栝蒌子、紫荆皮、赤芍。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小儿龟胸门主论
属性:龟胸者,胸高胀满,形如复掌,多因乳母酒面五辛无度所伤,或夏月烦躁,热 
乳、宿乳与儿。盖肺气最清,为诸脏华盖,水气泛溢,肺为之浮,日久痰滞,则生风 
热,一触诸辛,肺气昏乱,是以唇红面赤,咳嗽喘促,溏泻蒸热,由此而成疳,由疳 
而成龟背矣。如药后而复作传变,目睛直视,痰涎壅上,或发搐者难治。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脾发疽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脾发疽生心窝下两旁,属脾经食窦穴,无论左右皆生。由多食煎 , 
醉饱入房,以致毒聚脾经而成。稍迟则溃伤脾膜,脓如蟹沫者死。服药而呕,饮食 
不进者死。(《准绳》) 
《心法》曰∶此疽因过饮辛热药酒,积火成毒亦生。 
r脾发疽p04…a41a134。bmpr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胸前蜂窠发门主论
属性:r胸前蜂窠发p04…a41a135。bmpr 
申斗垣曰∶蜂窠发在胸乳间,或左或右,或双发,在 中、(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神藏、(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灵墟(穴在神藏下一寸七分。)三穴。乃足少阴肾经所立。心热甚,急 
宜内托疏心火。其证心悬若饥,饥不能食,舌干咽肿,归心则死。(《启玄》)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枯筋箭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枯筋箭,乃忧郁伤肝,肝无荣养,以致筋气外发。初起如赤豆大,枯 
点微高,日久破裂,攒出筋头,蓬松枯槁,多生胸乳间者是也。宜用药丝线齐根系紧, 
七日后其患自落,再换珍珠散,其疤自收。兼戒口味。(《正宗》) 

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乳痈门主论
属性:陈远公曰∶有乳上生痈,先疼后肿,寻常发热,变成疡痈,此证男妇皆有之,而 
女人居多。盖女人乳儿之时,偶尔贪睡,儿以口气吹之,使乳内之气闭塞不通,以至 
作痛,即以解散药治之,随手而愈。若因循失治,而乳痈成矣。唯男子则不然,乃 
胃火炽盛,不上升于口舌,而中壅于乳房,乃生此证,故乳痈乃阳证也,不比他痈,有 
阴有阳。治法不必分阴阳,但分先后为虚实耳。盖乳痈初起为实邪,久经溃烂为正 
虚,然邪之有余,仍是正之不足,于补中散邪,乃万全之道,不必先攻而后补也。用 
和乳汤∶贝母、花粉各三钱,当归、蒲公英各一两,生甘草二钱,川山甲一片,土 
炒为末,水煎服。一剂乳房通肿消,不二剂也。此方以贝母、花粉消胃中壅痰,痰 
壅而乳房不通,今化其痰,则胃火失势,后以公英、山甲解热毒,利其关窍,不攻自 
散,恐药过于迅逐,加归、甘草补正和解,正既无伤,火毒不致变为乳岩也。(《冰鉴》) 
陈实功曰∶妇人平日不善调养,以致胃汁浊而壅滞为脓,名曰乳痈。(《正宗》) 
r乳痈p04…a41a136。bmpr 
又曰∶亦有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成痈者。宜逍遥散加橘叶散之。 
又曰∶亦有暴怒伤肝,肝火妄动结肿者。橘皮汤散之。 
冯鲁瞻曰∶妇人之乳,男子之肾,皆性命之根也。人之气血,周行无间,寅时 
始于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穴有乳上,丑时归于足厥阴肝经,入期门穴,穴在于 
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领气,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间也。其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 
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 
头属足厥阴肝经。妇人不知调养,有伤冲任,且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 
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热甚,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乳汁不出, 
名曰妒乳。渐至皮肤 肿,寒热往来,谓之乳痈。风多则硬肿,色白热多则 肿,色赤不治则血凝,气为壅滞, 
而与乳内津液相搏腐化为脓。治之之法,凡初起寒热 痛,即发表散邪,疏肝清胃,速下乳汁,导其壅塞,则病 
可愈。若不散则易成脓,宜用托里;若 
溃后肌肉不生,脓水清稀,宜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恶寒发热,宜调荣卫;若晡热 
肿作痛,宜补阴血;若食少作呕,宜补胃气;切戒清凉解毒,反伤脾胃也。(《锦囊》) 
又曰∶有因妇人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遂生结核。若初起 
时忍痛揉软,吮 
去乳汁,即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肿。亦有因小儿断乳后,不能回乳,或妇人乳 
多,婴儿少饮,积滞凝结。又或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结成痈肿。初 
起时切勿用凉药,盖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结实肿,乳性清寒,又加凉药,则阴烂 
宜也。惟凉药用之,既破之后则佳,如初发时,宜用南星姜汁敷之,可以内消,更 
加草乌一味,能破恶血逐块,遇冷即消,遇热即溃,更加乳香、没药以定痛,内则用 
栝蒌十宣散、通气散间服之。然年四十已下者,治之多瘥,以气血旺故也。五十以 
上,慎勿治之,多死,以天癸绝也。不治自能终其天年。若欲加治,惟调气血为主。 
又曰∶若郁怒肝火炽盛,为肿为痛者,自当疏肝散郁,兼以养血和血,则肝阳不 
强,而肿自退。若郁结弥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