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陈友芝医案 >

第11章

-陈友芝医案-第11章

小说: -陈友芝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初几天,服后有轻度腹痛腹泻,尔后遍身奇痒,皮肤有异物钻动,向外爬感。精神逐渐好转,食欲大增,诸症皆愈。1999年5月来院复查时判若两人,面色红润,体重增加20斤,胸片复查肿块由8×6cm,缩小至4×3 cm大小, 随访至今,已带瘤安然生存近四年。

按语:患者是五保户; 确诊肺癌而无钱医治;听天由命; 拖了一年病入膏盲,在奄奄一息之时;单味活蟾蜍有起死回生之功。

活蟾蜍入药治疗肝癌

陈××,男,

51岁,嘉善魏塘镇秀南村村民。。2000年1月29日,因胸胁胀痛两个月,经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检查,B超报告:肝左外叶可见23×31×30mm大小低回声区。CT片(30809号)示:肝左叶实质内可见大小约2·1×2·1CMcm低密度影,边界不清。

意见: 肝左叶癌伴肝门部淋巴结肿大;血吸虫性肝硬化, 甲胎蛋白阳性。诊断: 肝左叶原发性肝癌,当地治疗效果不佳。 5月份B超报告:肝左外叶见39×36×30mm低密度影。

当月21日;来我处就诊(门诊号2012231),症见面色青灰,形瘦神疲,夜寐不宁,胸胁疼痛,痛如锥刺,脘腹胀痞,纳食乏味,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舌下脉络曲张,脉弦涩,有长期饮酒史。证属湿热蕴结,瘀血内阻。

治则:清利湿热,活血消症。

处方:茵陈蒿汤合二参一仙汤加味:茵陈15克 生大黄5克后下 山栀12克 当归12克 二参30克 炒三仙各12克 枳壳12克 郁金12克 自取活蟾蜍1只入药同煎。服药后,诸症改善,体重渐增,能参加体力劳动,经多次B超检查,肿块略有增大,甲胎蛋白持续阳性。2001年5月B超检查报告(22852号):肝左外叶见:81×73×47mm,低回声影。2002年4月,B超报告肝左外叶见10×9。6×5。6cm大小实质性肿块,边界尚清。甲胎蛋白阳性。已带瘤良好生存三年。

按语:肝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很短,仅有几个月,活蟾蜍入药治疗肝癌,延长了生存期并提高了生存质量。

活蟾蜍入药治疗肝癌肾转移

姜××,男,45岁。1997年8月,因右胁下疼痛,经浙二医院检查甲胎蛋白放射免疫》1000纳克/毫升,CT报告:〃见肝右叶有…低密度肿块阴影,累及右肾,直径约11×10cm大小。〃诊断:〃原发性肝癌肾转移。〃经当地治疗无效后来院求治(门诊号0021921)。证见口干且苦,脘胁胀痛,体倦乏力,食纳不馨,尿黄赤便秘结,触诊右胁下肿块约10×12cm大小,质硬,固定,表面高低不平。脉弦细,舌红,边有紫斑,苔薄黄。证属肝郁气滞,热毒壅盛。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化瘀软坚。

处方:逍遥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用柴胡10克 当归10克 杭白芍12克郁金10克 桃仁10克 川芎10克 五灵脂10克 香附10克 炙鳖甲12克 地鳖虫10克 蜂房12克 藤梨根30克 茵陈30克 虎杖30克 取活蟾蜍每天1只去肠入药同煎。服药后食欲增进,两便润肠,脘胁胀痛渐消,面色日见红润,体力增加。3个月后恢复全天工作,以后坚持原方,经5次CT复查肿块未见增大,甲胎蛋白放射免疫》1000纳克/毫升,带瘤良好生存达21个月。

按语: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肾转移,经活蟾蜍入药治疗延长了生存期。因摸奖得了桑塔娜轿车一辆,付清了医药费用还绰绰有余,又旧习不改,喝酒、搓麻将,〃得财伤身,乐极生悲〃,疲劳过度,酒精伤肝,致使疾病恶化而身亡。

蟾蜍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大凡疗效佳者均有毒性反应发生,尔后大多症状改善,身心轻松。蟾蜍久煎则毒性大减,每天量炖汁分次饮服亦可减轻毒性反应;初服者反应较剧,久服则逐渐适应。个体对蟾蜍剂量适应大不相同,有的每天1只小蟾蜍入煎即呕恶、难受,有的每天五只亦能接受;蟾蜍大者不良反应大,反之则小;山区比池泽的蟾蜍毒性反应大,池泽地比旱地的毒性大;蟾蜍颜色深的黑的,比颜色浅的淡的毒性反应大;蟾蜍头背颗粒大的比颗粒小的毒副反应大;夏天的比冬天的蟾蜍毒性反应大,临床应用时需不断摸索,严谨掌握有效剂量。

3; 中药煎煮、服法之宜

有位孝子,母亲身患肝癌,他听人说;煎中药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一帖药煎了6个小时。服用这样的药汁,于病无益,反添其害。一对新婚不久的青年,丈夫患乙肝,爱妻以为药汁喝的越多,效果越好。每天煎满满一热水瓶的药汁,分3次大口喝下,饮后胃脘胀痞难受,脾胃如何运化?

历代医家对中药汤剂的煎煮、服法十分讲究,如《伤寒论》煮〃麻黄汤〃条云: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等等。一个辨证精确,用药恰当之良方,如果煎、服方法有误,就无以发挥应有的疗效。那么,中药该如何正确煎、服呢?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价廉且不会发生化学变化。铁器、铜器则忌用,因铁、铜之物含有鞣质,其中有机酸等成份易于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破坏药物质量,影响疗效。

药物检查;打开药包,将先煎、后下、另炖、冲服的取出放在一边,查看药材是否相符,有无泥块、头发、铁钉等异物,准确无误后倾入容器浸泡。

浸泡:为了充分透发药物的性能,在煎药前先以水质纯净之冷水,加至漫过药面,浸1小时,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若加水即煎,药物中某些植物蛋白遇热凝固,有效成份不易渗出,影响疗效。

煎法:一般将先煎药物{如介壳、矿石类:青龙齿、石决明、炙必甲、灵磁石、珍珠母、牛角片、代赭石、牡蛎等,因质地坚硬,有效成份难以煎出,应打碎先煎。}倒入砂锅,加适量冷水,加盖,先以武火,沸后用文火,煎半小时,然后倒入已浸胀之药材,煎25分钟,加入后下药{如薄荷、砂仁等},煎5分钟,倒出一碗药汁,倾入空热水瓶内,立即加开水再煎25分钟,倒出药汁入水瓶内。煎药时不宜频频揭盖,以防气味走失。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急煎15~20分钟即可;厚味滋补药,文火慢煎30~45分钟,使有效成份充分渗出;乌头附子等毒性药,慢火久煎,可减低毒性。某些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保存吸收有效成份,以另炖饮服为佳。

服法:服药方法的恰当与否,不仅关系药效的发挥,还可减少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故而,掌握服法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一剂药煎2次,分2~3次服;病情紧急的一次顿服。汤剂宜于温服,发汗解表药除温服外,须温覆避风,得汗止服。药宜饭前或饭后1~2小时服用;滋腻补益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按时而发,按时而止的发热病人,宜于发热前1~2小时服用;食道癌患者,病位在上,纳食欠畅,宜少量多次频频呷服;腹水患者脘腹撑满,食后尤甚,肝脾两伤,食入运迟,饮药稍多,无以运化吸收,反增胀痞,宜少量多次饮服;等等。具体分视病情,适证随服。参三七之类,每天分2次冲服。

服药禁忌:服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因某些食物与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的问题,如:〃蜜反生葱〃,药中有炙甘草、炙必甲等,应避免食葱;茯苓忌醋;必甲忌苋菜;薄荷忌必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等。此外,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发之物。

第五篇

肿瘤综述

1.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防治

癌前期病变是指机体组织中某些有可能演变成癌的病理变化。有不少癌瘤,在它发展为恶性之前,常有一个相当长的〃良性〃过程,了解这一过程的病理改变,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胃癌为例,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达15-20万,一经确诊,五年生存率仅15%.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好发年龄在40岁以后,60岁左右为最高峰,其癌变率极高,在15%以上,积极治疗萎缩性胃炎,无癌早防,有癌早治,是中医治未病医术的体现.萎缩性胃炎,中医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记载。

祖国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

《内经》对脾胃学说极为重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伤寒论》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等书,重点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学术问题,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其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即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李氏十分重视升发脾胃阳气,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对胃的滋降提出:〃胃之不足,唯湿物能滋养。〃而用芍药甘草汤、生脉散等酸甘之品。

张子和对脾胃病的治疗主张攻下,〃凡宿食在胃,皆可下之〃若下后〃心下按之而满者,尤宜再下之。〃他认为〃下之治病,人亦所恶闻也,然积聚陈莝于中,留积寒热于内,留之则是耶,逐之则是耶,《内经》一书唯以气血流通为贵,世俗庸之,唯以闭塞为贵,又只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莝去而肠胃清,症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真补者存焉。〃

叶天士倡〃久痛入络〃之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张氏医通》注意到体质因素与胃病的关系。〃肥人心下痞闷,内有痰湿也。〃瘦人心下痞闷,乃有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则多为脾胃虚弱,运化不及。〃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胃脘痛的病因证治亦有论述。〃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胃为脏海,纳五味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瞋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平胃散:治胃实热,口唇干,呕哕,烦闷,大小便秘涩,及热病后,余热不除,著于胃中,四肢发热,口渴,胸满无汗。厚朴、射干、升麻、茯苓、芍药、枳壳、大黄、甘草〃。〃养胃汤:治胃虚寒,胫寒不得卧,淅淅恶风,洒洒恶寒,腹中痛,虚鸣寒热如疟,唇口干,面目虚浮,呕哕吐泻,四肢疼痛,不思饮食,或伤寒湿,骨节皆痛。厚朴、藿香、半夏、茯苓、人参、甘草、附子、桔皮、草果、白术。〃

现代医学对胃脘痛(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损害胃粘膜,久之侵及粘膜较深层,胃腺受到损害,发生萎缩,数量减少,胃腺分泌功能减弱,造成消化不良,影响吸收,逐渐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萎缩性胃炎其胃液中游离酸减少或缺乏,空腹胃液常有上皮细胞、白细胞、粘液及幽门螺杆菌;胃脱落细胞检查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