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医方解集 >

第36章

医方解集-第36章

小说: 医方解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邪也土(能防水,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数者皆固本之药,使精气 
充足,邪热 

泻火之剂第十四
辛夷散
属性:(《严氏》) 
治鼻生息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鼻为肺窍,气清则鼻通,气热则鼻塞。湿热盛甚, 
蒸 
辛夷 白芷 升麻 本 防风 川芎 细辛 木通 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三钱, 
茶调下(外用烧矾为末,加 砂少许,吹鼻中,能消化之)。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 
也;由燥火内焚,风寒外束,血气壅滞,故鼻生息肉而窍窒不通也。辛夷、升麻、白芷辛温 
轻浮 
破结 
木通通中,茶清寒苦,以下行泻火;甘草和中,又以缓其辛散也(李时珍曰∶肺开窍于鼻, 
阳明胃 
九窍为 

泻火之剂第十四
苍耳散
属性:(无择) 
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曰鼻渊,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 
热于脑,则辛 鼻渊。 即山根,辛 ,酸痛也。《原病式》曰∶如以火烁金,热极则反化 
为水,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皆火 
热盛极 
白芷(一两) 薄荷 辛夷(五钱) 苍耳子(炒,二钱半。)为末。食前葱、茶汤调 
下二钱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 
,上 
风散 
使清升 


除痰之剂第十五
属性: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 
寒而 
有 
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 
而顺矣。《准绳》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 
,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 
动, 
又 

除痰之剂第十五
二陈汤
属性:(《局方》)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 
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 
在心则悸 
半夏(姜制,二钱) 陈皮(去白)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加姜煎(姜能制 
半夏之毒。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 
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 
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 
在皮里膜外,加白芥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 
,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 
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栝蒌。吴鹤皋曰∶渴而喜饮 
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湿极而兼胜己之化, 
非真象也。按∶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虽俱化痰,而寒温燥润各异, 
脱或误施,贻害非浅,用者宜审之。有血不足,阴火上逆,肺受火伤,整肃之令不得下行, 
由是津液混浊,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当用润剂,如地黄、门冬、枸杞之类,滋阴降火, 
而痰自清,若投二陈,立见危殆;有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手足罢软,误以为风,则非 
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大凡痰饮变生诸证,当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如头 
风眉棱骨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见功;又如眼赤羞明,与之凉药不瘳,畀以痰剂获愈 
;凡此之类,不一而足。有人坐处吐痰满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气虚不能摄涎,不可 
用利药,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钱以摄之)。 
本方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治气虚有痰。本方去茯苓、甘草,名陈皮半夏汤;再 
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汤;本方去陈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汤;再加生姜,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并治水气呕恶。本方加黄芩,名茯苓半夏汤(《宣明》)∶治热痰。本方加黄连、 
栀子、生姜,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去生姜,治嘈杂。本方加砂仁、 
枳壳,名砂枳二陈汤∶行痰利气。本方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所能 
除者(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 
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顺气导痰汤∶治痰结胸满,喘咳上气。本方加枳实、栝蒌、菔子、 
山楂、神曲∶治食积痰嗽发热。本方加苍术、枳壳、片子姜黄,名加味二陈汤仁斋∶治痰攻 
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名温中化痰丸(《宝鉴》)∶ 
治胸膈寒痰不快。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面糊丸,姜汤下,名三圣丸∶治痰火嘈杂, 
心悬如饥。单用陈皮、生姜,名橘皮汤《金匮》∶治干呕哕,及手足厥者。单用半夏、姜汁, 
名生姜半夏汤(《金匮》)∶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本方半 
夏醋煮,除陈 

除痰之剂第十五
润下丸
属性:(即二贤散) 
治膈中痰饮。 
广陈皮(去白,八两,盐水浸洗) 甘草(二两,蜜炙。)蒸饼糊丸。或将陈皮盐水煮 
烂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陈皮燥湿而利气,湿去则痰涸,气顺则痰行;食盐润下而软坚, 
润下 
则痰 

除痰之剂第十五
桂苓甘术汤
属性:(《金匮》)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稀者为饮,稠者为痰。痰饮积于厥阴心包,则胸胁支 
满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此足太阴药也。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 
卫;白术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本草》曰∶甘草能 
下气 
当从 

除痰之剂第十五
清气化痰丸
属性:治痰热(热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 
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 
痰;故 
半夏(姜制) 胆星(半两) 橘红 枳实(麸炒) 杏仁(去皮尖) 栝蒌仁(去油) 
黄芩( 
此手足太阴之药,治痰火之通剂也。气能发火,火能役痰,半夏、南星以燥湿气;黄芩 
、栝蒌楼以平热气;陈皮以顺里气,杏仁以降逆气,枳实以破积气,茯苓以行水气,水湿火 
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则为火,犹民之反而为贼,贼平则还为良民,而复其业矣,水 
退则还 

除痰之剂第十五
顺气消食化痰丸
属性:(《瑞竹堂》) 
治酒食生痰,胸膈膨闷,五更咳嗽(过饮则脾湿;多食辛热油腻之物,皆能生痰;壅于 
胸 
半夏(姜制) 胆星(一斤) 青皮 陈皮(去白) 莱菔子(生用) 苏子(沉水者, 
炒) 山 
一两。)姜汁和,蒸 
星无白点为度,去皂角、姜,切,同晒干用。 
此手足太阴药也。痰由湿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湿;痰由气升,苏子、菔子、杏仁所以 
降气 
麦芽 
燥脾 
逆者 

除痰之剂第十五
清肺饮
属性:治痰湿气逆而咳嗽(肺受火伤,则气逆而为咳;脾有停湿,则生痰而作嗽。病有五脏六 
腑之殊,而其要皆归于肺,以肺为五脏华盖,下通膀胱,外达皮毛,为气之主而出声也。大 
法新嗽 
以致 
五 
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有自外得者,肺主皮毛,风寒暑湿之邪,自皮毛入,内传脏 
腑而为咳也;有自内发者,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 
邪,上蒸于肺而为嗽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不留于皮毛,径伤脏腑,而 
成伤寒温热诸病;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只在本脏,未传入肺;所以伤寒以有嗽为 
轻,而七情饥饱之嗽必久而后发也)。 
杏仁(去皮尖) 贝母 茯苓(一钱) 桔梗 甘草 五味子 橘红(五分。)加姜煎, 
食远 
清降,加桑皮、 
栀、芩;冬多风 
栝蒌、海石;食 
天冬;午前嗽 
地、知、柏 
子敛而降之 
久嗽肺虚 
此手太阴之药,治肺之通剂也。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 
五味 
能开 

除痰之剂第十五
金沸草散
属性:(《活人》) 
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风盛则气壅,气壅则痰生,故头目昏痛而咳嗽。《直 
指方》云∶咳嗽感风者,鼻塞声重;伤冷者,凄清怯寒;挟热为焦烦;受湿为缠滞;瘀血则 
膈间 
旋复花(即金沸草) 前胡 细辛(一钱) 荆芥(钱半) 赤茯苓(六分) 半夏(五 
分) 甘 
曰∶《局方》辛平,《活人》辛温)。如满闷,加枳壳、桔梗;有热加柴胡、黄芩;头痛加川 
芎。 
此手太阴药也。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痰涎内结,前胡、旋复消痰而降气, 
半夏燥痰而散逆,甘草发散而缓中,茯苓行水,细辛温经,盖痰必挟火而兼湿,故下气利湿 
而证自平。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泻丙丁也(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三因方》云∶一妇 
人牙痛,治疗不效,口颊皆肿,以金沸草散大剂煎汤熏漱而愈)。 

除痰之剂第十五
百花膏
属性:(《济生》) 
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虚人尤宜。 
百合 款冬花,等分。蜜丸,龙眼大。食后临卧姜汤下,或噙化。加紫菀、百部、乌梅 
,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此手太阴药也。款冬泻热下气,清血除痰;百合润肺宁心,补中益气,并为理嗽要药。 

除痰之剂第十五
三仙丹
属性:(《百一方》) 
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按∶气滞不通为气痰,走注攻刺亦曰气痰。 
南星曲 半夏曲(四两) 香附(二两。)糊丸。姜汤下。 
此足阳明、手足太阴药也。星夏以燥肺胃之痰,香附以快三焦之气,使气行则痰行也(《 
玉机 
痰自 
不分 
痰而 
宜 
也 

除痰之剂第十五
半夏天麻白术汤
属性:(东垣) 
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谓之足太阴痰厥 
头痛(痰厥者,湿痰厥逆而上也。痰逆则上实,故令头痛、目眩、眼前见黑色也。东垣曰∶ 
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足寒而气逆也;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 
于膈中 
半夏(姜制) 麦芽(钱半) 神曲(炒) 白术(炒,一钱) 苍术(泔浸) 人参 黄 
(蜜 
服五钱。 
此足太阴药也。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半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