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89-古今名医汇粹 >

第33章

589-古今名医汇粹-第33章

小说: 589-古今名医汇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青、燥、血、脂、狐、蛇、鳖。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与脏气结搏坚牢,虽推之不移。名曰 ,言其 
病形可征验也。气壅塞为痞,言其气痞塞不宣畅也。伤食成块,坚而不移,名曰食 ,淤血成块者也。大抵 
以推之不动为 ,动为瘕也。至 
夫疝与 癖,则与痛俱见,不痛即隐。在腹左右为 ,在两胁之间为癖,在小腹而牵引腰胁为疝。 
朱丹溪曰∶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 
食积、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三棱、蓬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之类为丸,石碱、白术汤吞下。 
瓦子能消血块,次消痰。石碱一物,有痰积、有块可用,洗涤垢腻,又能消食积。治块当降火,消食积, 
即痰也。行死血块,去须大补。凡积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 
除根矣。 
张子和曰∶积之在脏,如陈茎之在江河,中间多着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中。如陈茎之在江河,不在中 
流,多在汀湾洄薄之地,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以丸药驱新受之食,使无梗塞 
,其辟着之积,已离而未下。次以散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得以药调之。惟坚积 
不可用此法,宜以渐除。《内经》曰坚者削之是也。 
凡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巴豆。 
酒积,目黄口干,干葛、麦芽之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噫气痞塞,木香、槟榔之类,甚者枳壳、牵牛。 
涎积,咽喉如曳锯,朱砂、腻粉之类,甚者瓜蒂、甘遂。 
痰积,涕唾稠粘,半夏、南星之类,甚者瓜蒂、藜芦。 
癖积,两胁刺痛,三棱、广术之类,甚者甘遂、蝎梢。 
水积,足胫胀满,郁李、商陆之类,甚者甘遂。芫花。 
血积,打扑肭淤,产后不月,桃仁、地榆之类,甚者虻虫、水蛭。 
肉积,赘瘤核疠,腻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 砂、 
信石。 
九积皆以气为主,各据所属之状而对治之。 
方约之曰∶凡积聚痞块之症,人之气血营卫,一身上下周流,无时少息,一旦七情感动五志之火,火 
性炎上,有升无降,以致气液水谷不能顺序,稽留而为积也必矣。 
丹溪以为气不能成块成聚,块必痰与死血食积而成,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诚哉言 
也。夫左关肝胆之位,藏血液;右关脾胃之位,藏饮食。所以左边有积为血块,右边有积为食积。中间则 
为水谷出入之道路,五志之火熏蒸水谷而为痰饮,所以中间有积,则为痰饮也。 
治法,顺气破血,消食豁痰是已。如木香、槟榔去气积,三棱、莪术去血积,麦芽、神曲去酒积,香附、 
枳实去食积,牵牛、甘遂去水积,山楂、阿魏去肉积,海粉、礞石去痰积,雄黄、白矾去涎积,干姜、巴豆 
对寒积,黄连、大黄去热积,各从其类也。 
大抵积之初,固为寒;而积之久,则为热矣。予分辛温、辛平、辛凉三例,正欲人知新久之义耳。然阴 
虚难补,久积难除,诚节欲以养性,内观以养神,固可从容而治耳。 
《治法纲》曰∶积有常所,痛有常处;聚无常所,痛无常处。盖阴伏而静,阳浮而动,故脏腑之气, 
有积聚之别。然虽有积聚之脉,总皆气病,无二端也。其脉浮洪者易治,沉涩者难治。治宜审其所因∶倘 
有风寒束于外,使气不宣通,当以驱邪为主;或忧思纳于内,使气不流畅,当以理气为本。丹溪治积法甚善。 
又云若积于皮里膜外者,尤非药石所能治,必须针灸之,方能消散,甚得肯綮。洁古云养正则积自除,亦 
有滋味。盖元气实,方可攻邪也。 
今以通用药味,加减主之,各加引经之药,庶无差误。以 
槟榔、木香、青皮、陈皮、枳壳、三棱、莪术之类,如因风寒外束,气滞不行,加麻黄、苏叶、干姜、官桂、 
吴茱萸之类;因七情内伤,气郁不散,加香附、川芎、苍术、苏梗之类;如肝积左胁,呕逆,倍用青皮,加柴 
胡、白芍、川芎,防风之类;如心积脐上至心,烦闷,加菖蒲、炒黄连、香附,川芎、当归之类;如脾积中 
脘,其人黄瘦,加白术、苍术、神曲、麦芽、山楂之类;如肺积右胁,喘咳,加桔梗、葶苈、前胡、苏子之 
类;如肾积脐下奔筑,加细辛、官桂、香附之类;如手足太阳经聚,加羌活;如手足少阳经聚,加柴胡;如 
手足阳明经聚,加白芷。 
若治痞块,以培养脾胃为主。而兼以消化之剂,以人参、白术、茯苓、黄 、陈皮、白芍、归身、 
甘草之类。如痰块,加半夏、苍术、南星、海石、牡蛎。如血块,加三棱、莪术、香附、桃仁、红花、苏木、 
干漆。如食积,加山楂、麦芽、神曲、枳实。如肉积,加生姜、黄连、阿魏。 

卷六病能集四(杂证十门)
疝证
属性:张三锡曰∶疝属肝经湿热,为外寒所郁,气不得通,则痛甚,是固然也。乃或肾气惫甚,酒色无节,渗 
利不及,浊气流入下部厥阴之分,或劳碌,或遇寒则发,发作有时。或有形,结于小腹,不能顿消。乃湿热 
为标、肾虚为主。丹溪法用参术,佐心疏导是也。张子和以寒、水、筋、血、气、孤、 名七疝,其治一以 
攻下为主,恐非确。 
大抵七疝为病,若非劳役过度,即是远行辛苦,涉水履冰,热血得寒,而凝滞于小肠、膀胱之分; 
或湿乘虚而流入于足厥阴之经。古方一以为寒,而纯用乌、附。我丹溪先生 
独断为湿热也,发前人所未发也。火郁于中,而寒束于外,宜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驱逐本经之湿热, 
消导下焦之瘀血。而寒因热用,则邪易伏。稍安即加培养,更慎酒色、浓味为佳。 
其症有有声者,有无声者,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有小腹痛连睾丸者,有痛在下部一边者。 
然湿热又须分多少而治。湿者肿多, 疝是也。其有挟虚而发者,肺沉紧大豁无力,其痛亦轻,惟觉 
重坠牵引耳,当补而兼疏导。 
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之坐卧湿地,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劳碌 
热极,坐卧砖石。 
水疝,其状肾茎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作水声。得之饮水醉 
酒使内,过劳汗出,寒湿乘虚袭入下部而然。 
筋疝,其状阴囊肿胀,或溃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随溺而下, 
得之房劳及邪术。 
血疝,其状如王瓜,在小腹傍核骨两端,俗云便痈。得之醉饱劳碌入房,气血流入脬囊,结成痈肿, 
后复生梅疮。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肾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而胀,胀罢则气散是也。小儿有此,俗名偏气。 
惟灸筑宾穴可消。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 
出入往来,正与狐相类,今人带钩钳是也。 
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 
女子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疝类。但不谓之疝,谓之瘕。 

卷六病能集四(杂证十门)
心胸胃脘腹痛诸证
属性:李土材曰,心腹诸痛,按《内经》之论,心痛未有不兼五脏为病者,独详于心,而略于胸腹,举一以利其 
余也。心为君主,义不受邪,受邪则本经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然经有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 
眩仆。此言胞络受邪,在腑不在脏也。又云∶手少阴之脉,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言别络受邪, 
在络不在经也。其络与腑之受邪,皆因怵惕思虑,伤神涸血。而方论复分九种∶饮、食、热,冷、气、血、 
悸、虫、疰。苟不能遍识病情,将何治耶? 
胃属湿土,列处中焦,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壮者邪不能干,弱者着而即病。 
偏热偏寒,水停食积,皆与真气 
相搏而痛。肝木相乘为贼邪,肾寒厥逆为微邪。挟他藏而见症,当与心痛相同。但或满或胀,或呕 
吐,或不能食,或吞酸,或大便难,或泻利,面浮而黄,本病与客邪又参杂而见也。 
胸痛即膈痛。其与心痛别者,心痛在歧骨陷处,胸痛横满胸膈间也。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在心之上 
也。经曰∶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此以胸属心也。肝虚则胸痛引背胁,肝实则胸痛不能转侧。 
此又以胸属肝也。夫胸中,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脉从心系却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脉贯膈上 
注肺也。胁痛旧从肝治,不知肝固内HT 胁,何以异于足少阳,手心主所过而痛者哉?若谓筋脉挟邪而痛, 
何以异于经筋所过而痛者哉?故非审色按脉,熟察各经气变,卒不能万举万当也。且左右、肺肝、气血、 
阴阳,亦有不可尽拘,临症者可不详察耶? 
腹痛分为三部∶腹以上痛者,为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 
、大小肠。每部各有五脏之变,七情之发,六气之害,五运之邪,至纷至博。苟 
能辨气血、虚实、内伤、外感,而为之调剂,无不切中病情矣。 
心痛有停饮,则恶心烦闷,时吐黄水,甚则摇之作水声,小胃丹或胃苓汤。食积则饱闷,噫气如败卵, 
得食辄甚,香砂枳术丸加神曲、莪术。火痛,忽减忽增,口渴便闭,清中汤。外受寒,内食冷,草豆蔻丸。虚 
寒者,归脾汤加姜、桂、菖蒲。气壅,攻刺而痛,沉香降气散。死血,脉必涩,饮下作呃,手拈散,甚 
者桃仁承气汤。心痛而烦,发热动悸,此为虚伤,妙香散。虫痛,面上白斑,唇红能食,或食后即痛,或痛 
后能食,或口中沫出,剪红丸。蛔虫,蛔动则恶心呕吐,乌梅丸、芜荑散,鬼疰,昏愦妄言,苏合香丸。热厥 
心痛,金铃子散。寒厥心痛,术附汤。胃脘痛与心痛相仿,但有食积,按之满痛者,下之,大柴胡汤;虚寒 
者,理中汤。 
胸痛肝虚者,痛引背胁,补肝汤;肝实者,不得转侧,喜太息,柴胡疏肝散。有痰,二陈汤加姜汁。 
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脉 
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洪伤金,加黄芩、大枣;脉涩伤血,加当归;脉弦伤气,加芍药;脉迟伤火, 
加干姜。绵绵痛而无增减,欲得热手按及热饮食,其脉迟者,寒也,香砂,枳术、理中汤。冷痛,用温药 
不效,大便秘者,当微利之,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木香、大黄。时痛时止,热手按而不散,脉大而数者, 
热也,大金花丸,或黄连解毒汤。暑痛,十味香薷饮。湿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脉必细缓,胃苓汤。痰痛, 
或眩晕,或吐 
冷涎,或下白积、或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热汤则暂止,脉必滑,轻者二陈加枳壳、姜汁,重者用礞石滚痰 
丸。食积,痛甚,大便后减,其脉弦,或沉滑,平胃加枳实、山楂、麦芽、砂仁、木香,甚者加大黄。酒积 
痛,葛花解酲汤加三棱、莪术、茵陈。气滞必腹胀脉沉,木香顺风散。死血作痛,痛有定在而不移,脉涩 
或芤。虚者四物汤料加大黄蜜丸服;实者归尾、桃仁,加童便、酒、韭汁、桃仁承气汤,或丹皮、香附,穿 
山甲、降香、红花、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