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89-古今名医汇粹 >

第13章

589-古今名医汇粹-第13章

小说: 589-古今名医汇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脉中也,将有阴虚之患,当以存阴为深虑矣。此为仄看法。如五阳脉体不变,而始为有力之强阳,终为无 
力之微阳,知阳将绝矣。五阴脉虽喜变阳,如忽然暴见,是阴极似阳,知反照之不长,余烬之易灭也,是 
为彻底看法。更 
有真阴真阳之看法。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脉有胃气,是知不死;所谓阴者,真脏之脉也,脉见真脏 
者死。然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此又不得以迟数等定阴阳矣。盖十脉中,浮沉是脉体, 
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总是病脉,而非平脉也。 
先哲云∶浮而无力为阳虚,沉而无力为阴虚。此道其常耳。然阴虚者必反见阴脉,故阳愈虚脉愈沉。 
如沉之极而复浮,是微阳欲脱之兆也,若服药而渐浮,仅得中脉为吉。若忽然而浮,浮而短涩是肺之真脏 
见,浮而散大是心之真脏矣。阳脉反是阴虚,然阴愈虚则愈浮,如浮极而复沉,是真阴已绝之兆。若服补 
剂而渐沉,得中脉者吉。忽然而沉,或沉之散涩,或绵绵欲绝者,不可复治矣。此阴阳反作之脉法。 

卷二诸家脉论附
喻嘉言脉论三则(痉损水)
属性:痉病异于常症,痉脉异于常脉。其曰∶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发热为太阳证,沉 
细为少阴脉。凡见微脉即阳之微,见细脉即阴之细。微则易于亡阳,细则易于亡阴,所以难治。其曰∶ 
太阳病,脉反沉迟,此为痉。虽亦阳症阴脉,而迟与微细大有不同,迟为营血不为充养筋脉而成痉,治不 
与少阴同法。两证夹阴之脉,其辨如此。《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而复以按之紧而弦,直上下 
行,互发其义。明伏非伏藏,按之可得,即所谓其脉沉也。坚即紧如弦,不为指挠,邪气坚实也。直上下 
行者,督脉与太阳合行脊里,太阳邪盛,督脉亦显其盛,故见直上直下。《脉经》曰∶直上直下者,督脉也。 
见则大人癫,小儿痫者是也。惟其夹于沉脉之内,所以病癫及痉。若举指即见,则病为阳 
狂,登高俞垣,勇力且倍平昔,何至挛缩如是?痉脉中有阳,其辨又如此。盖体强其脉亦强,求其柔 
软和缓,必不可得。况强脉恒杂于阴脉之内,所以沉弦沉紧,邪深脉锢,难于亟夺耳。可见痉证之欲解, 
必紧实之脉转为微弱,乃可渐解也。 
后人所述损脉,宗本越人,以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滞为虚,芤为中虚,弦为中虚,脉来细而 
微者血气并虚,脉小者血气俱少,脉沉小迟者脱气。虚损之脉,似可一言而毕,实未足以尽其底里。仲 
景曰虚劳之脉,多兼浮大,所以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又谓脉浮者里虚。又谓劳之为病,其脉浮 
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脉极虚芤迟,为消谷、亡血、失精。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而总结其义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 
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可见浮大弦紧,外象有 
余,中藏不足。不专泥迟缓微弱一端以验脉,而脉之情状,莫逃于指下。 
《金匾》有论迟数之脉曰∶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 
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如是言脉,令聪 
明知见,全不得入。夫寸口肺脉所过,趺阳胃脉所过,二脉合诊表里。《内经》∶三阴结,谓之水。当以寸 
口、趺阳定其诊也。寸口脉浮而迟,浮为卫为阳,迟为营为阴,卫不与荣和,其阳独居脉外则为热,营不从 
卫匿于脉中则为潜,营卫之间,热潜之脉,相搏而至,则肺气不能布化,故自结而沉也。脾与胃以膜相连 
而为表里,趺阳脉浮而数,胃阳不与脾阴相合,浮而独居于表则为热;脾阴不得胃阳以和,反 
为阳气所促而变量,数则阴血愈虚而止矣。数止相搏名曰伏者,趺阳之脉本不伏,以热止之故而脉伏 
也。寸口之沉,趺阳之伏,相搏于中则为水,岂非三阴结一定之诊乎?然肺合皮毛者也,皮肤者络脉 
之所过,肺沉而气不为充,营潜而血不为养,则络脉虚;脾为胃行津液者也,脾伏则津液不入膀胱,故 
小便难。络虚便难,水之积者乘虚而走皮间为肿矣。 
程郊倩曰∶脉浮、数、大、动、滑,此名阳矣。仲景于浮大脉有曰∶浮则无血,大则为寒。于数脉有曰 
∶数为虚,虚为寒。于动、滑脉有曰∶此三焦伤也。曰∶滑则为哕。此等虚实关头,即阴阳转换处, 
学人未辨到脉理之精微,穷其变伏,防其胜复,则于脉疑处无有犀烛,何能于病难时下得雷斧? 
张隐庵曰∶识脉难,审脉更难。如浮、沉、迟、数、滑、涩,及二十四脉,以对待之法识之,犹易分 
别于指下。所谓审脉者,体气强壮之脉何因,所主之病何症,以心印心,而后得确者。叔和曰∶浮 
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又曰∶浮则为热,浮则为风,浮为气实,浮为气虚,浮 
则无血,浮则为虚。是将为外感乎?为内伤乎?为气乎?为血乎?为实乎?为虚乎?是必审其证之表里阴 
阳,寒热虚实,病之久病新病,脉之有力无力,而断之以意也。 

卷三病能集一(杂证九门)
阴病门
属性:喻嘉言曰∶经云∶身之阳气,如天之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又言∶阳气者蔽塞,地气者冒明 
,冒明者,以阴浊而冒蔽阳明也。仲景以后,英贤辈出,从未有阐扬其烈者。惟韩祗和于中 
寒微有发明,诲人以附子、干姜为急。至丹溪、节斋诸先生,多以贵阴贱阳立说,制补阴丸,畸重乎阴, 
畴非至理。第于此道,未具只眼。 
夫阴病之不可方物,以其无阳。每见病者,阴邪横发,上乾清道,必显畏寒腹痛,下痢上呕,自汗淋 
漓,肉 筋惕等证。失此不治,浊阴从胸而上入者,咽喉肿痹,舌胀睛突;浊阴从背而上入者,颈筋粗大, 
头项若冰,浑身青紫而死。故仲景于阴盛亡阳之症,必用真武汤以救逆,所以把住关门,坐镇北方,不使 
龙雷升腾霄汉。柰医学阙此,诚为漏义。 
盖卒中寒者,阳微阴盛,最危最急之候。经曰∶阴盛生内寒。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则温气去, 
寒独留,留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夫经既言阴盛生内寒,又言故中寒,岂非内寒 
先生,外寒后中之耶?既言血凝 
脉不通,又言脉盛大以涩,岂非以外寒中,故脉盛大,血脉闭,故脉涩耶?夫人身卫外之阳最固, 
太阳卫身之背,阳明卫身之前,少阳卫身之两旁。今不由三阳,而直中少阴,岂是从天而下?缘厥气上 
逆,积于胸中则胃冷,胃冷则口食寒物,鼻吸寒气,皆得入胃。肾者胃之关也,外寒斩关直入少阴肾脏, 
故曰中寒也。然其脉盛大以涩,虽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脉必微。 
仲景言伤寒传入少阴。则曰脉微细。若寒中少阳,又必但言脉微,不言脉细。何者?微则阳之微也, 
细者阴之细也。伤寒寒邪传肾,其亡阳亡阴尚未有定,至中寒则但有亡阳而无亡阴,故知其脉必不细也。 
若果见细脉,则其阴先已内亏,何由而反盛耶?且在伤寒惟少阴有微脉,他经则无,其太阳膀胱,为肾 
之腑,总见微脉恶寒,仲景蚤从少阴施治,而用附子、干姜矣。盖脉微恶寒,正阳微所致,肾中既以 
阳微寒自内生,复加外寒斩关直入,或没其阳于内,或逼其阳于外,其人顷刻亡阳,故仲景以为卒病也。 
夫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其一点元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 
之生气之原。而六淫之外邪,毫不敢犯,又谓守邪之神。苟为不然,阳微必阴盛,阴盛愈益阳微。是以肾 
中真阳得水以济之,留恋不脱。得土以堤之,蛰藏不露,除施泄而外,屹然不动。而手足之阳为之役使,流 
走周身,固护腠理,而捍卫于外;而脾中之阳,法天之健,消化饮食,传布津液,而营运于内;而胸中 
之阳,法日之驭,离照当空,消阴除翳,而宣布于上。此三者丰享有象,肾中真阳安享太平。 
若在外在中在上之阳衰微不振,阴气乃始有权,或肤冷不温,渐至肌硬不柔,卫外之阳不用矣;或饮 
食不化,渐至 
呕泄痞胀,脾中之阳不用矣;或当膺阻碍,渐至窒塞不开,胸中之阳不用矣。乃取水土所封之阳 
出而任事,头面得阳而戴赤,肌肤得阳而 燥,脾胃得阳而除中,即不中寒,其能久乎? 
故治阴之法,不可不谨。治之之法,其难有八。夫寒中少阴,行其严令,埋没微阳,肌肤冻裂, 
无汗而丧神守,急用附子、干姜,加葱白以散寒,加猪胆汁引入阴分。然恐药力不胜,熨葱灼艾,外内 
悉攻,乃足破其坚凝。少缓须臾,必无及矣。此一难也。 
若其人真阳素扰,腠理素疏,阴盛于内,必逼其阳亡于外,魄汗淋漓,脊项强硬,用附子、干姜、 
猪胆汁,即不可加葱及熨艾,恐助其散,令气随汗脱,而阳无由内返也。宜扑止其汗,陡进前药,随加固护 
腠理。不尔,恐其阳复越。此二难也。 
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者,取飞骑突入重围,使既散之阳望帜争趋。不知此义者,加增药味, 
和合成汤,反牵制其雄入之势,必至迂缓无功,此三难也。 
其次,前药中即须首加当归、肉桂,兼理其荣,以寒邪中入,先伤荣血故也。不尔,药偏于卫,与病即 
不相当,邪不尽服,必非胜算。此四难也。 
其次,前药中即须加人参、甘草,调元转饷,收功帷幄。不尔,姜附之猛,直将犯上无等矣。此五难也 
。 
用前药二三剂后,运动颇轻,神情颇悦,更加黄 、白术、五味、白芍,大队阴阳平补,不可歇手。 
如怠缓不为善后,必堕前功。此六难也。 
若其人素有热痰,阳去早已从阴而变寒,至此,则无形之阴虽散,而有形之寒痰尚有留为阻塞窍隧者, 
姜附固可勿 
施,其牛黄、竹沥一切寒凉,断不可用,用则阴复用事,必堕前功。此七难也。 
用平补后,总有寒痰,但宜甘寒助气开通,不宜辛辣助热。阳既安堵,即宜休养其阴。不尔, 
转生他患,此八难也。 

卷三病能集一(杂证九门)
中风证
属性:喻嘉言曰∶《金匮》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举者,此为痹病。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又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流涎沫。又云∶寸口脉迟而级,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 
则为亡血,卫缓即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以及五脏 
风脉死症,语语金针。 
仲景以后,英贤辈出,中风一证,方书充栋,竟鲜画一之法。世咸知仲景为立方之祖,然仲景首推侯氏 
黑散为主方,后人罔解其意,谨以明之。夫八风之邪,皆名虚邪,人身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