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89-古今名医汇粹 >

第10章

589-古今名医汇粹-第10章

小说: 589-古今名医汇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胫肿,若水状也。 
邪脉乘脾,脾虚无以生血,故本脏之色见,脾弱不能生肺,故为少气。若软散色不泽者,尤见脾虚, 
脾络内踝前廉。循 骨后,故病足胫肿。若水状,以脾不制水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邪干肾气必衰,色黄赤为火土有余,故病腰如折也。软散则本虚,肾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肾气不化, 
故病少血。按五脏病脉,一曰搏坚,一曰软散,而其为病多皆不足。盖搏坚之脉,邪胜于正,是谓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软散者,本原不足,谓正气夺则虚也。有邪致虚,无邪本虚。虚若一而病本不同, 
所当辨也。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主少阴而言。肾主子宫,胎孕之所主也。阳别者,言阴脉搏手,似乎阳邪,然其鼓动滑利, 
本非邪脉。盖以阴中见阳,而别有和调之象,是谓阴搏阳别也。然犹当察孕妇之强弱老少,及平日之偏 
左偏右,尺寸之素强素弱,斯足以尽其义矣。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缓因胃热,滑以阳强,故病热中。缓谓纵缓之状,非迟也。盛则中气滞紧,则邪有余,故为胀也。 
阴阳虚,肠 死。 
阴阳虚,尺寸俱虚也。胃气不留,魄门不禁而阴阳虚者,脏气竭也。故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以阴,阴气泄矣。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虚,沉取不足;阳搏,浮取有余。阳实阴虚,故曰内崩失血。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阳俱搏且鼓, 
三日死。三阴三阳俱 
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三阴俱脾肺也。搏即真脏之击搏。二十日,肺脾成数。夜半阴极气尽,故死。二阴俱心肾也。十三日, 
心肾之成数。夕时阴阳相半,水火分争也。一阴俱心主与肝也。平旦木火旺极,而邪更甚,故死。三阳俱 
手足两太阳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既搏且鼓,阳邪盛极矣。三阴三阳,四脏俱搏,则上下俱病。故 
在上则心腹满胀,至于发尽;在下则不得隐曲,阴道不通也。四脏俱病,惟以胃气为主,五谷尽而死矣。 
二阳俱,大肠胃也。独阙一阳,必脱简。 

卷二脉要集
病主脉
属性: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 
,涩则死。 
气虚,语言轻微。尺虚,筋脉无力。脉虚亡血可知,故云不象阴也,滑则血未亡,故生。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脉满而实,伤寒之脉,尺寸俱紧也,逆,涩也。滑则阴血不亏。阴虚则涩,不任大寒也。 
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涩为无血,浮而身热,为邪盛,为孤阳。不必问四时,死。 
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中风热,喘而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 
则死。 
乳子,婴孩也。病热而脉悬小,阳证得阴脉,为大禁。乳子为纯阳,故手足温者生。脉实大而缓,为 
有胃气,故生。 
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 
脉浮则死,肠 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则生,悬 
涩者死,以脏期之。 
肠 便血,赤痢也。身热则血败,而孤阳独存,故死。寒则营气未绝。故生。白沫,白痢。沉则阴 
气无伤,浮则无阴而虚阳上泛,此死生之判也。脓血,赤白痢也。悬绝,搏而无胃气也。滑为阴血,大 
为阳气,气血得存,故生。悬涩,异常涩也。肠 之久,大肠之气将绝,故自显其真脉。以脏期 
之,则丙、丁、午、未,其期也。 
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癫疾之脉,虚则可治,实则死。 
搏,过于有力也,此为肝实。大为气有余,滑为血有余,故久自己。若脉来小而坚急,则肝之真脏脉 
也,绝无胃气,故死不治。虚则邪气微,实则邪气盛,故虚可治。 
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消瘅,消中而热,善饮善食也。脉实大,真气未漓。脉悬小坚,则胃气已竭,病久则死。 
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 
,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尚躁疾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脉躁疾得汗静者 
,生。 

卷二脉要集
诊法脉案
属性:人有胃脘痈者,诊当何如?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则热。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此下六条,皆《内经》脉案,教人以诊之法也。诊者无 
失色脉,而于脉尤当从容比类,循上及下以求索之,而得其病情。若此条胃脘有痈,当候胃脉。今胃 
脉即沉细,则胃气不升。人迎在上而盛,则热聚于上而不行。此以本经上下推求而得之也。 
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病主安在?歧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 
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 
,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病厥者左右脉既不伦,则以逆四时者推之。在左则当主肾,以冬令肾为主也,况当腰痛,则诚肾厥矣。 
此以时令逆从而推得之者也。 
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细 
微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五有余 
二不足也。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 
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癃者气化不及州都,而外证如炭如格,躁盛,喘息气逆,皆以阳盛。或人独太阴脉细如发,则知太阴 
肺气不得下输膀胱,是中虚已极,已从脉细微见之。而外五有余,此格阳之诊也,故病名厥。日死不治,此从 
脉细与病癃二不足者决之也。 
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所以三 
脏者何也?曰∶夫从容之谓也。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 
菀热,五脏消铄,传邪相染。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实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 
少气者,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 
不在法也。 
此条为证多端,头痛筋挛可入太阳,哕噫腹满可入太阴,时惊不嗜卧可入阳明。而脉则浮弦石坚 
,又可疑浮为太阴,弦为厥阴,石坚为少阴。只以骨重、怯然少气为的属少阴,故 
诸证皆决于肾也。其浮为有表无里,弦为肾不养肝,石坚则肾之内着,可知是诸证皆不归元之诊也。此从 
其病根所在而断之也。 
有人四肢解惰,喘咳血泄,而诊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粗工下砭石多出血,血止身轻,何也?曰∶ 
子治与此病失矢。夫圣人之治,循守法度,援物比类,化之宣之,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 
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喘 
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以为伤肺,不引比类。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 
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病见四肢懈惰,喘咳血泄。切脉浮大而紧,大为脾脉,带浮而紧,则脾伤气不内归,故喘咳血泄,如 
所指言者。若以为肺伤,不惟无此脉证,亦无此诊矣。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盖其证已与伤 
脾殊,此从其比类以知之也。 
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 
诸急者多寒,心脉独急,宜结寒于心。然心牡脏,卒不得结,必结于小肠,以小肠为其使,故当移之于此 
也。此得之以心不受病,而知病之移于使也。诊家之治法,不可概列枚举,就《内经》脉案而悟之,斯过 
半矣。 

卷二脉要集
附∶脉诊总论
属性:罗东逸曰∶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察脉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之诊法甚详,脉 
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病莫尽于此。不知名象 
愈繁,诊道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盖由不知脉为胃气之本源,其阴阳精要即相为对待,相去悬绝之间, 
有甚精之察,而不必多名象之求也。 
夫诊脉求病,求其病之表里寒热虚实顺逆而已。《内经》说脉,止于浮、沉、缓、急、大、小、滑、 
涩八脉,特于对待、微甚、悬绝,着其相去之二等,而脉之情尽变极,察之极精。及仲景,又兼以阴阳着 
脉为十,以浮、数、动、滑、大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而察阴阳之法,又莫过于此。于是诊脉之 
精,至此大备。 
何以言之?人之先天本于阴阳,而阴阳复生于胃气,惟谷神兴而营气足,故脉行焉。中涵先天四时五 
脏之正,而养于胃气,以微见其间,是以脉常有神,而可诊以阴阳逆从之法。故阴阳逆顺之法,必首诊其胃 
气、五脏、四时。诊胃气者诊其力,诊五脏者诊其神,诊四时者诊其顺。 
何谓力?胃之在三阳,搏而勿浮;在三阴,搏而勿沉。其为洪圆有力,阴阳两和,是平胃脉也。四时而 
闰以太息,为五至,于何有病?此谓有力。若胃气衰耗,已先见不搏而浮沉矣。何谓神?五脏五神而主五 
行,则恒见微弦、微钩、微软、微毛、微石之平衡,所谓脏真也。过则相凌,弱则受克而藏神失,再过则 
真脏现矣,此谓有神。何谓顺?五脏以胃气各自主时而奉天令,故春肝、夏心、秋肺、冬肾,如天之 
被物,生、长、化、收、藏。以一旺主时,而群脏从焉,毋得以错迕事见者,所谓顺也。反顺则为 
逆矣,逆时则逆脏,并逆胃矣;此谓以顺。是三者病本之诊也。 
于是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而知其逆顺之所在。是以别于阳者,知病起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此诊之大源,不可不知也。 
嗣是乃有相去之三诊,则于其病情而知之。一法为对待,如浮沉对待,缓急、大小、滑涩各对待,皆两 
不相侔,判然可识者也。一法为微甚,从对待而推之,或甚浮微浮、甚沉微沉之过不及,以从容而知之也。 
一法为悬绝,如太过、三倍、四倍、不及之迥绝、绝无之殊。此为关格、真脏之见脉,可察而辨也。辨其对 
待,以察生克;辨其微甚,以察间甚;辨其悬绝,以察生死。而又察仲景之阴阳十脉。合而察之,前 
三法为经,后四法为纬。不待多脉之名象。而死生顺逆之机,了若指掌矣。 

卷二诸家脉论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