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贝马斯著,曹卫
东译:《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5' Margaret Wertheim; “Space; Spirit and Self;” MOTS Pluriels; No。19。October 2001;
arts。uwa。edu。au/MotsPluriels/MP1901mwh。html。
'16'这一分类参见[日]青三瑠妙:《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大众民族主义》,载中国社会
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
——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4年版。
'17' Geremie R。 Barme; “To Screw Foreigners Is Patriotic: China’s Avant…Garde Nationalist;” in
Jonathan Unger; ed。; Chinese Nationalism; New York: M。E。Sharpe; 1996; pp。183…208。
'18' Yongnian Zheng; 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 pp。46…66。
'19' Todd Munson; “Selling China:cnta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The Journal for
Multimedia History; Vol。2;1999。
'20'赵士林、彭红等讨论了网络上的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斗争,参见赵士林、彭红编著:
《网络传播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
98~100页。
'21'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中国通过技术手段屏蔽国内外的网站,参见
Jonathan Zittrain and
Benjamin Edelm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rnet Filtering in China;”
cyber。law。harvard。edu/filtering/china/ 。笔者以为,这一行为的动机之一是民族主义。
'22' Suisheng Zhao,In Search of a Right Place? 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7。 与赵穗生观点不一样的是,笔者以为,后冷战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大众民族
主义的国家主导特征在不断弱化。
'23'[澳]费约翰著,李恭忠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北
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
1~93页。
[
24' 张邦昌:《
“爱国
”愤青们爱的是强权,而不是民族正义感》,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tianya/publicforum/Content/no01/1/193509。shtml。
'25'详细内容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26'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第
18~54 页。
'27'关于日本文化民族主义中的
“我族周边主义
”的分析,详见[日]吉野耕作著,刘克申
译:《文化民族的社会学
——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版,第
89~90 页。
'28'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与冲突》和《共生理念的社会学解读》,载苏国
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在西方学者中,尼采最早对
“羡恨交织
”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德国哲学家谢勒更为详尽
地探讨了该概念,格林弗雷德
(Greenfled)用这一概念来分析民族主义者的社会心理。参见
Liah Greenfeld; Nationalism : Five Roads to Modernism;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pp。15…17。
'30'以贝克和吉登斯的思想和理论为基础,苏国勋先生指出二者所说的自反性的意思是,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科学知识通过概念把握对象时,同时也把与概念相反的意义赋予对象本
身。参见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第
220 页。
'31' R。B。J。 Walker; Inside…Outsid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Politics Theo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2'格林弗雷德在论述俄国的民族主义时使用了这样的概念,在俄罗斯的民族主义的发展过
程中,先是采取了亲西方的道路,但没有成功,但后来选择了西方思潮中比较边缘的社会主
义,从而被称之为反西方的西方主义。参见
Liah Greenfeld; Nationalism : Five Roads to
Modernism;pp。222…274。郑永年在分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时也采用了类似的论述,只不过他
使用的是西化的反西方(
anti…westernization with westernization),用来表示在西方有反中国
的传统的同时,中国也有反外国,但又不断师法西方模式的过程。
Yongnian Zheng;
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 p。12。
'33'中国人对美认知的数据变化可参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两个调
查报告:
“What the World Thinks in 2002”以及
“U。S。 Image up Slightly; But Still Negative:
American Character Gets Mixed Reviews; ” people…press。
'34'蒋立峰:《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载《日本学刊》,
2004年第
6 期。
'35'张剑荆:《草根民主还是民族主义?》,载《中国崛起》,
2005年
10月
11日,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book。sina。
'36'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7~78页。
'37'转引自曾坚明:《虚拟与现实:对
“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载《中国青年研究》,
2002年第
6 期。
'38'赵金、闵大洪:《对话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
news。xinhuanet/newmedia/2004…10/22/content_2115745。htm。
'39'关于公民民族主义的论述,参见[英]安东尼
•;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
《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5~133页。在民族主义发
展过程中,公民民族主义并不是普遍性类型,它在当下中国话语背景中显得有些另类,国内
有些学者探讨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的问题,实质上就涉及公民民族主义。
'40'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答记者问,参见
fmprc。gov/chn/xwfw/fyrth/t188843。htm。
'41'民族主义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复杂的现象,对于其表达特征的分析,参见吉野耕作:《文
化民族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第
89~90页。
'42'冯鹏志:《深延的世界
——网络化及其限制》,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年版,第
39
页。
'43'赵金、闵大洪:《对话闵大洪:网络舆论
——民意表达的平台》
'44'郭良:《
2005年中国
5 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news。xinhuanet/newmedia/2005…07/08/content_3191323。htm。
'45'齐立强:《新媒体条件下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前景》
; ruanzixiao。myrice;唐大
勇、施喆:《虚拟社群抑或公共领域——以强国论坛“撞机事件
”的讨论为例》,载邓昕昕、
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第
393~
411 页。
'46'陈彤旭、邓理峰:《
BBS 议题的形成与衰变
——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载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
1 期。
'47'《外交官作中日关系报告会:合作双赢符合两国利益》,参见
chinanews/news/2005/2005…04…20/26/565222。shtml 。
'48'吴建民:《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做到爱国》,
chinanews/news/2005/2005…04…22/26/566103。shtml 。
'49'有人认为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已经走向了成熟,参见王小东:《中国互联网上的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民族主义走向成熟》,sis。pku。edu/wanglian/mzzhy/readings/wangxd3。htm。
'50'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e)认为互联网将有利于世界和平,并能消灭民族主义。参见
N。 Negroponte; “Internet Is Way to World Peace;” CNN Interactive;November 25;1997;
cnn/TECH/9711/25/internet。peace。reut/。
作者简介:王军,男,生于
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国际政治学
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民族主义、中国外交和国际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