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 >

第2章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第2章

小说: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络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消费者;后者可能只是民族主义研究者,虽然他们撰
写有关民族主义的文章,但不一定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然而他们的作品客
观上在网络内外引发了相关的讨论,并被部分人采纳,从而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生
产、传播和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环节。这些民族主义研究者以及其他知识分子均可
能被贴上民族主义标签。譬如,白杰明就将中国知识界一些研究民族主义学者和
文化界诸多知名人物界定为前卫民族主义者。'17'此外,少量知识分子还创建民
族主义网站,或者作为黑客进行攻击。这些也是网络上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行为。
网络与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相结合给中国带来什么?其一,网络给民族主义知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识分子讨论民族主义专题提供了重要舞台。我们可以在网站上检索到大量的民族
主义文献及其争论,这既表现了民族主义学理的争论,也可能意味着知识分子自
身的行为选择和政策建言。其二,他们的言论直接影响了诸多网民,从而成为普
通网络民族主义者获取民族主义专业知识或相关论断的一大源泉。其三,从非民
族主义专业知识角度看,中国知识界的讨论也往往与民族主义相关。郑永年将中
国知识界中的“新左派”纳入到中国新民族主义之下。'18'由此可见,网络中的
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行为可以纳入整个知识界的脉动中。它不仅在知识界内,也
势必对政府和大众产生直接或间接、暂时或深远的影响。 

3.官方民族主义。从孙中山到毛泽东,这些领导人的民族主义特性鲜明而
浓厚。近年来,政府的民族主义表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之以往更加温和
与理性。不管是在行为和宣传上,政府显得特别谨慎,领导人很少发表具有进攻
性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在宣传话语上,官方多用爱国主义,而不是直接使用民
族主义。 
网络上官方民族主义首先表现为官方网站上所体现的民族主义。有的学者以
中国旅游网英文版为个案,力图分析官方网站上的文化民族主义,作者利用杜赞
奇(Prasenjit Dusra)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关系认同的思路,探讨了中国旅游
网中所存在的有关中国的不同形象,中国民族主义中流动的“自我”与“他者”
(中国与外国、汉族与少数民族)。'19'另外,官方通过各种手段在网络上维护
国家形象和利益,并在相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20'屏蔽分裂国家势力的网
站以及部分国外网站,'21'这也是官方在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行为。 

从目前情况看,网络上的官方民族主义色彩非常温和,它是官方的民族主义
立场在网络上再现而已,恰如赵穗生研究指出,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
是务实的,其特点是工具性、反映性和国家主导。'22' 

目前,对于网络民族主义者的构成仍然缺乏深入调查和量化分析。在网络民
族主义者中,“愤青”被认为是身份最为明确的群体,但国内外仍缺乏深入研究。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类型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提示我们,有必要从行动者的意识的角度分析网络民族主
义者的行为。有网友贴切地指出,“帖子里有原汁原味的民意社情”,该“民意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社情”指的是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意愿和意识。网络民族主义者的“民意”体现了
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目标,其行为也构成了网络舆论。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行为意识
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先知与先觉意识。费约翰(John Fitzgerald)在分析中国的民族主义者
时,注意到了具有先知和先觉意识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率先觉醒起来并试图通过
各种途径唤醒中国人。'23'在当代条件下,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相对缺乏先知和
先觉意识,只有少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出,中国应该走民族主义的道路或者应
该采用更加强硬的对外政策。 
2.使命意识与责任意识。民族主义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
识,他们经常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表达自己的使命意识。先知意识其
实是使命和责任意识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和官员身上,他
们往往是民族主义思想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致力于推广或实现其民族主义设
计,引领民族主义运动。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民族主义者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后者主要是民族主义思想的消费者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参与者。就责任与使命本身
而言,网络民族主义者也有不同观点,或者说在民族主义框架下,它们还会与其
他各种主义纠缠不清,网络上民族主义论战中经常包含这样的主题。譬如有个网
友写了一篇名为《“爱国”愤青们爱的是强权,而不是民族正义感》帖子,'24'
引起了激烈的口水战。这一类帖子反映了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的差异:或强调并捍卫个人权利和权力,或强调并捍卫国家或民族的权利和权力,
或强调国家与政府分离。从“中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民族主义争论延续了顾炎
武“亡国”与“亡天下”之辩;'25'从“西学”的角度看,则表现了自由主义和
国家主义之争。 
3.忧患意识与优越意识。忧患意识和优越意识往往与前面两组意识相关联,
尤其是忧患意识。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这一相互关联的事实使民族
主义者备感压力,历史和现实的压力以及屈辱感常弥漫在他们心头,就连被贴上
“自由主义”标签的胡适亦如是。'26'网络民族主义者的忧患意识有强有弱,当
发生不利于中国的事件时,集体性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当显性危机消退时,集
体性的忧患意识往往与之同退。目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
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和国家走向等问题上。这些具体问题体现了中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国与霸权国以及中国与地区强国的关系以及中国自身的统一和国家建构。前两者
直接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后者涉及主权和国家发展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在实现
复兴和强大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民族主义往往包含了我族优越意识和“我族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中国近代以来的惨痛历史客观上削弱了中国民族主义者
的优越意识,甚至少部分人具有日本文化民族主义中常见的“我族周边主义
(ethnoperipherism)”'27'倾向。当下部分人士论及西方文化的缺陷时提到东
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等思想对于世界共生与和平的积极作用,'28'
表现了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优越论,甚至部分人提出用天下主义来拯救民族主义。
这一思考路径在网络民族主义者中也有体现,只不过他们没有像学者那样撰写长
文来论证而已。 

4.羡恨交织(ressentiment)。'29'事实上,以上几种意识可能会出现在
同一个网络民族主义者身上。这些意识是在自我与他者、内与外的框架下展开的,
它既可能是二元对立的,也可能是自反性的(reflexivity)。'30'批判理论学
者沃克尔(R。B。J。 Walker)探讨了西方现代性中的内外二元取向,民族主权国
家方案取代神权方案造就了“内与外”、“自我与他者”、“统一与多元”三组
典型的二元对立,而全球化所体现的时间加速则挑战了这样的二元对立模式。'31'
西方主权观念传入中国意味着中国人接受二元认知模式。然而,近代以来,中国
从器物、制度到文化上不断师法西方,学者和政治家激烈地讨论着中体西用、西
体中用和中西合用。新中国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最终通过武装竞争选择了“反西
方”的西方主义——社会主义,并在当代条件下部分地实施着“反西化的西
化”。'32'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一直包含着二元对立与自反性。
这一特点塑造了中国民族主义者对于西方国家特别是霸权国所表现出的羡恨交
织的人格特征和他国意识。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历次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对美国
持亲近感和敌对感比例都很高的原因。'33'国际体系结构既给中国的对外关系制
造了压力,也为中国人之学习道路提供了方向。对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
网络民族主义者大多表现了羡恨交织的特点。对于日本,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则
表现了另外一种态度,似乎怨恨色彩更浓厚,而羡慕要么没有其位置被埋藏于心
底,要么成为怨恨的陪衬与点缀而已。'34'我们往往将这种怨恨归因于战争和战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争认识。事实上,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者基本上不将日本视为西
方社会的成员,而是将其纳入东亚体系中,于此中国又具有了文化上和心理上的
优越性了,因为中国在东亚体系中长时间的主导地位以及文化上日本长期师法古
代中国。基于此,他们对于日本今天的成就至多表现出认可而不是羡慕。 

5.捣乱意识与自我认同意识。在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相对
特殊的捣乱意识,譬如不少人到处散发“抵制日货”的帖子来干扰主帖,有些人
纯粹为了逗乐和发泄而发动民族主义“口水”战,还有一部分人为了寻找新的
“我们”和自我意识而不断四处抨击别人。正如张剑荆所指出的,作为网络写作
者和网络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身份认同具有拒斥性认同的性质,把自己与其他
人区隔开来,从而在网络社区里获得了“我们”的含义。'35'互联网塑造出“我
向幻觉行为”,这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自我表演,而互联网虚拟实在的特征
通过输入感知模拟道具和布景,最终使虚拟实在中的行为者“入戏”。'36'网络
民族主义者的这一捣乱和自我认同意识表明,他们的民族主义言论和身份可能是
一件“皇帝的新装”。 
(三)网络民族主义的言语行为分析 

从行为上看,网络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言语行为,这一言语行为也是最易引
起争议的。网络民族主义的言语行为包括网络上的大众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民族
主义和官方民族主义的言论。这一言语行为呈现出光谱的特点,可以说是偏激和
理性并存。如果只是将网络民族主义言语行为界定为极端的、无理性的,那么就
会既缺乏实证分析,又忽略了网络民族主义者言语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或者
说,这种界定具有“想像”与选择性记忆的特点。就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语言而言,
我们并不否认极端和暴力语言的存在。 

如何理解网络民族主义中存在的极端语言倾向呢?除现实因素外,则要注意
到网络塑造了这一特征。由于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网民往
往隐匿了真实身份,以“马甲”的虚拟符号出现,这种虚拟性表现为他们在网络
上所依托的网络空间具有不可觉察的时空位置和形态,人们的网上交往活动不具
有实体性和外在的可触摸性。因此,网络民族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