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掩盖的古文明-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数的人们往来于地中海沿岸各个国家和城市,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亚历山大灯塔甚至超越了金字塔,成为古埃及的象征。
第16节:故国灭亡:神奇化为腐朽(3)
公元700年,亚历山大城发生了大地震,灯塔被震毁,部分花岗岩石柱倒塌,但很快被修复。1301年,亚历山大城再次发生了强烈的地震,灯塔遭到巨大破坏,灯室和太阳神塑像倒塌,整个灯塔只剩底层,灯塔失去了导航的作用,成为了军事上的嘹望台。1326年,一场更大的地震袭击了亚历山大城,这次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灯塔也不例外,仅剩的断壁残垣也被震塌并沉入海底,矗立了一千年的地中海奇迹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1477年,埃及国王卡特巴素丹视察亚历山大,为了预防土耳其人入侵,保卫埃及及其海岸线,下令在亚历山大灯塔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城堡,并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卡特巴城堡四周修建高墙,并派重兵把守,成为亚历山大的海防要塞。埃及独立之后,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馆,用以展示古埃及的绘画、模型及造船历史文物等。一座古代建筑奇迹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只能通过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去体会亚历山大灯塔的辉煌壮观,虽然现在没有人见过真实的灯塔,但没有人否认它的神奇和伟大。
1979年,一队埃及考古专家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在亚历山大附近海底发现了一处海港遗址,据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亚历山大遗址,他们还打捞出了一只纯金戒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这究竟是不是亚历山大遗址残骸,还存在许多争议。
亚历山大灯塔的消失似乎象征着古埃及文明的消失,但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矗立在尼罗河畔注视着历史的发展,也隐藏着古埃及的许多秘密,它仿佛在提醒人们古埃及虽然消失了,但某种神秘的东西永远也不会消失。亚历山大灯塔也一样,虽然真实的亚历山大灯塔已经沉入海底,但这并没有让它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反而更增添了世人对它的好奇和猜测。人们从古代钱币上、雕塑上、绘画上寻找圣灯的形象,尝试着还原亚历山大灯塔的灿烂形象,人们对它的兴趣不仅没有磨灭,反而随着诸多文物的发掘日益浓厚。
时至今日,每年仍有络绎不绝的游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到埃及的航海博物馆来寻觅亚历山大灯塔的气息。这座在亚历山大灯塔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城堡,似乎成了亚历山大灯塔的替代者,承接了世人无比的赞赏和崇拜。人们在航海博物馆内参观古埃及的航海和造船事业,想象当年数以万计的商船在亚历山大灯塔的指引下往来于亚历山大港口,是怎样一派繁华忙碌的景象!在世人的心中,亚历山大的圣灯永远都不会熄灭,它存在于所有海员的心中,存在于所有航海家的日记中,它将一直照耀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第17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1)
第三篇:古印度:菩提树下的凝思
19世纪20年代之前,人们对古印度的认识仅止于雅利安人的历史,认为这个文明从公元前1000年后期开始,然而80年前的一个傍晚,几位英国考古学家在一个废旧的佛塔中偶尔发现了几枚残破的石制印章,这几枚印章成为打开印度历史的钥匙,把一个3
700多年前的文明大都市从黄沙下唤醒了,这就是摩亨佐·达罗古城遗迹,人们对印度历史的认识被重新改写。透过不断被发现的印章和文字,人们惊诧于奔涌的印度河所哺育的璀璨文化,这是一个隐忍的民族,他们沉迷于冥思遐想,探求生死轮回,对王权霸业冷淡漠然,孔雀王朝是他们的骄傲,却不符合这个民族的生存习惯,因而迅速衰落。异族的入侵让他们持续的亡国,然而古印度在另一个层面上持续着他们的连贯和完整,同化着世界各地的入侵者,十进制的文明成果福泽于千秋万代的人类,释迦牟尼在悠长的历史时空里召唤着数以万家的佛教徒,当我们沉醉于超然物外的瑜珈境界时,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把思绪放飞到印度河流域,想象一个悲悯文化的七彩往昔……
第一章: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
1、 印章上的秘密
19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旁遮普地区发现了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印章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有的像牛头,有的像鱼纹,还有的刻画着大象、羊等形象,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几年以后,印度考古学者又在信德地区的一个佛塔下面发现了更多的印章,上面同样刻画着许多象形符号,考古学家以这些印章为线索追本溯源,终于发现了两座遥远的古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一发现堪称古印度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直接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在此之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印度的历史是从公元前1000年后期开始的,当时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在对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征服与融合中创造了吠陀文化,从而奠定了印度文化的基础。然而古印度印章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这些印章的年代距今已有4000年之久,上面的符号被认为是古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体系。1976年,美国学者费尔塞维斯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宣布自己已破译出100个印章符号,甚至已经可以读懂一些完整的句子,从而揭开了古印度历史的源头。那么这些印章的神秘之处在哪里呢?
到目前为止,在印度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遗址中共发现古印章2
500余枚,这些印章有天青石的、陶土的、象牙的等等,种类比较繁多,但印章的形状比较统一,一般为2。5厘米直径长的正方形,也有一些是长方形的,这些印章上无一例外地刻画着图形和文字符号,向后人展示着古印度河文明的信息。
印章上所刻画的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牛的形象。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100多个印章上,有三四十个刻画着牛的图形,有的还刻着牛角人面图及抽象的牛头图案,这说明在哈拉帕文明时期牛已经在古印度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印度河流域主要是农业社会,牛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们维持生计的主力,因此人们对牛十分崇拜,把它当成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寄托。此外,印章上还有大象、骆驼、羊、狗等形象,以及山川河流等景象,反应了古印度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崇拜。
根据印章的提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古城遗址,证明了4000多年前的确存在着一个发达的古印度文明,这一文明被称为哈拉帕文化。然而直至今天,人们对这一文化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因为这一文化没有留下任何典籍记载、石碑记录和器皿文字等材料。考古学家们通过在两河流域发现的古印度印章推断这一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就在它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时候却由于至今未知的原因突然彻底消失,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历史,雅利安人到来后开创了全新的古印度文化,与哈拉帕文化丝毫都没有联系,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诧异。
虽然在这些印章上刻画着可以被称为文字的符号,也有人宣称破译了某些符号的意义,但从整体而言,印章符号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甚至连它到底是不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都存在争议,靠它去理解哈拉帕文化是极不现实的。学者们因而只能通过考古来了解这一消失的文明。
第18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2)
考古学家在哈拉帕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石器和青铜器,包括石罐、石砰、镰刀、斧头、鱼钩、匕首、箭镞等,还有一些金银首饰、项链、戒指等,这说明哈拉帕文化时期印度人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考古中已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可以发现,当时的农业占据着生产的主体地位,人们开始种植大麦、豆类、蔬菜、棉花等作物,学会用牛耕地,并饲养了猪、羊、狗等家畜,食用牛肉、猪肉以及椰枣等果品,生活比较富足。此外,考古活动中还发现了纺锤和纺轮、染缸等纺织用具,说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和染色技术,穿着棉纺织品做成的衣服。
在两河流域的古迹中,人们发现了与哈拉帕文化中相同的古印度印章,开始学者们认为这说明哈拉帕文化是从两河流域传过去的,但随着发掘的增多,人们认识到两大古文明并非同源,古印度印章在两河流域被发现说明的是当时印度河流域已经与两河流域开始了广泛的商业贸易。在哈拉帕文化遗址中同样发现了来自两河流域的物品,包括圆柱形印章和金属制品等。这两大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很可能是通过海路进行的,因为在哈拉帕文化印章中,有的刻有船的图形,这种船大概就是当时海路交通运输的工具。
遗憾的是,在缺乏文字记载,甚至在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的前提下,考古发掘始终不能提供哈拉帕文化的详细情况。至于哈拉帕文化是怎么突然消失的,学者们做出了种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哈拉帕文化是毁于自然灾难,认为由于信德地区降水量日益减少,土地干旱并逐渐沙漠化,导致了文明的消亡,还有人认为是突发的地震、泥石流、旋风等灾难导致了这一文化的突然消失,然而这一观点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雅利安人的到来毁灭了哈拉帕文化,然而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哈拉帕文化已经消失了200年了,因此这一说法同样不能成立。所以直到今天,哈拉帕文化的离奇消失仍然是一个旷世之谜。
2、 黄沙下的都市
在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中,摩亨佐·达罗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遗址。摩亨佐·达罗的原意是〃死亡之地〃,它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右岸,处在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中,气候干旱,环境荒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知道在黄沙漫舞下竟然埋藏着几千年的繁华都市。
直到192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这一地区的一处佛塔废墟时,意处发现了几枚刻有图像的印章,顺着这一线索,考古学者们发掘出了几处古城遗址,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持续,一座连贯的古城遗址终于从黄沙废墟下露出了完整的面目,这就是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坚定了历史学家的论断,他们彻底改变了古印度文化来源于其它文明的设想,而是认为在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已经产生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古印度不愧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考古学家在古城遗址发现了大量印章、陶器、青铜器皿和镰刀等工具,1925年又在古城中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浴池,经过精心处理和维护,摩亨佐·达罗的面貌逐渐显现在世人的面前。古城周长约有5公里,推算人口至少在30
000至35
000左右,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先进且又极为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整个城市分为卫城与下城两部分